苏晓梅
-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2017—2019年昆明市两城区大气细颗粒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分析昆明市2个城区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分布特征及其中重金属的浓度水平和污染来源,为开展针对性健康防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减少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每月10—16日,选择昆明市2个城区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2 km范围内,距离地面15 m高的平台采集PM_(2.5)样品,测量其质量浓度,并分析其中12种重金属浓度水平。对重金属污染来源采用富集因子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昆明市2个城区PM_(2.5)日均浓度范围为8~89μg/m^(3),年均中位浓度分别为27、31和22μg/m^(3);季节浓度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砷(As)为2个城区主要重金属污染;在1类致癌物砷(As)、镉(Cd)和镀(Be)中,以As的浓度最高,As浓度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和秋季As中位浓度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浓度限值(0.006μg/m^(3))。富集因子法分析提示,锑(Sb)、As、Be、Cd、铬(Cr)、汞(Hg)、铅(Pb)、锰(Mn)、镍(Ni)、硒(Se)和铊(Tl)有人为污染的可能。结论 昆明市两城区PM_(2.5)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污染以As较为突出,其污染水平在冬季和秋季较高。人为污染可能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 苏晓梅李旭韩瑞萍董丽琼孙宏伟陈皓
-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
- 昆明市城区居民居住环境与两周患病率关系研究
- 2019年
- 目的了解居住环境与城区居民两周患病率的关系,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昆明城区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居住环境和两周内患病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对两周患病率相关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6年共对2194名昆明市城区居民进行调查,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8.36%和51.64%,平均年龄为(41.3±20.3)岁,15~64岁1 666人(占75.93%),≥65岁265人(占12.0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 096人(占49.95%),人均年收入10 000~59 999元1 134人(占51.69%),非吸烟者1 762人(占80.31%)。总体两周患病率为128.53‰,心血管系统两周患病率最高(67.00‰,147/2 194),按疾病分,高血压两周患病率最高(60.16‰,132/2 1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性别、年龄、是否患有慢性病等因素后,人均居住面积≥20m^2(OR=0.630)和经常开窗通风(OR=0.346)的居民两周患病的发生风险较低,住宅50 m范围内有交通干道(OR=1.552)、使用跟空气污染有关化学品(OR=1.922)、有慢性病现病史的居民两周内患病(OR=83.809)的风险较高。结论居民居住环境与两周患病率有密切关联,应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 狄娟段智泉韩瑞萍苏晓梅陈皓杨建斌
- 关键词:居住环境两周患病率影响因素
- 2017-2020年昆明市城区两监测点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昆明市城区两监测点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为大气污染防制策略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2020年在昆明市城区两监测点采集大气PM样品共672个。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质量浓度,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时期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并用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利用特征比值法识别多环芳烃主要来源。结果 2017-2020年昆明市城区两监测点大气PM样品中2~3环PAHs质量浓度较低,趋势平稳;4~6环PAHs(除屈、苯并[a]芘、苯并[g,h,i]苝外)2017年和2018年较低,2019年较高,2020年又降低但高于2017和2018年。BaP未超过国家标准,但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BaP质量浓度: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81,P=0.002);湿季>干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83,P=0.009);2019年超标天数、超标月份和超标率均超过其他年份。特征比值法提示昆明市PAHs主要来源为汽油燃烧和燃煤排放。结论 昆明市城区大气PM中PAHs污染处于较低水平,苯并[a]芘(BaP)夏季质量浓度高于其他季节,应控制污染源排放,倡导绿色出行。
- 苏晓梅李旭陈皓韩瑞萍孙宏伟任艳周卫民董丽琼
- 关键词: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 昆明市2017—2019年大气臭氧污染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 2022年
- [背景]昆明市属于高原城市,日照充足,紫外线强度大,辐射强,近年来臭氧(O_(3))污染逐渐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问题。[目的]探讨昆明市大气O_(3)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健康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昆明市气象(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CO、O_(3))、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O_(3)浓度对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当日(lag0)、单日(lag1~lag3)及平均滞后效应(lag01~lag03),并对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分暖、冷季进行季节分析。[结果]2017—2019年O_(3)-8 h平均浓度为(84.3±32.3)μg·m^(-3)。O_(3)-8 h浓度每升高10μg·m^(-3):lag0时全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0.70%(95%CI:0.11%~1.29%),lag01和lag02时增加0.79%(95%CI:0.14%~1.44%)、0.75%(95%CI:0.08%~1.43%);女性非意外死亡风险lag2和lag02时增加0.80%(95%CI:0.08%~1.53%)、1.05%(95%CI:0.09%~2.03%);>65岁人群lag0、lag01、lag02时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0.82%(95%CI:0.16%~1.48%)、0.93%(95%CI:0.20%~1.67%)、0.96%(95%CI:0.20%~1.73%);暖季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lag0时增加0.91%(95%CI:0.12%~1.70%),lag01和lag02时增加0.98%(95%CI:0.12%~1.86%)、1.00%(95%CI:0.07%~1.93%)。在引入PM_(2.5)、PM_(10)、SO_(2)、NO_(2)、CO后,O_(3)暴露水平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影响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_(3)暴露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昆明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65岁人群和女性可能为敏感人群,暖季时人群对O_(3)暴露可能更敏感。
- 陈皓李旭苏晓梅韩瑞萍董丽琼
- 关键词:臭氧时间序列
- 昆明市2002年至2008年地下水中“三氮”和细菌学指标的动态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了解昆明市地下水中氨氮、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和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受污染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方法对昆明市2002年至2008年地下水监测资料1091件的分析,依据GB/T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作为评判标准.结果2002至2008年昆明市地下水中氨氮的超标率为19.2%,地下水中亚硝酸盐(以N计)的合格率有下降的趋势,χ2=57.70(P<0.005).硝酸盐(以N计)的含量有上升的趋势(P<0.05).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均较低,地下水中细菌总数合格率有下降的趋势(P<0.005).结论地下水受到"三氮"和细菌学指标污染后降低了其作为饮用水的水质,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防治对策建议:(1)依法管理;(2)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3)加强地下水基本情况调查;(4)加快对地下水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 周卫民韩瑞萍刘晓松苏晓梅张芳芳
- 关键词:地下水三氮细菌学指标
- 2017—2019年昆明市主城区大气PM_(2.5)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昆明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对人群的急性超额死亡风险和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方法收集2017—2019年昆明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每日死亡人数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_(2.5)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按性别、年龄分层分析。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估算大气PM_(2.5)造成的超额死亡人数。结果2017—2019年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多为优良,PM_(2.5)日质量浓度平均值为27.5μg/m^(3),中位数为24.5μg/m^(3),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_(2.5)均值、中位数、24 h平均第95百分位数均逐年下降。2017—2019年每日PM_(2.5)浓度与昆明市非意外死亡人数显著相关,并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单日效应Lag0及Lag2 ER(95%CI)为1.37%(0.27%~2.50%)、1.23%(0.14%~2.33%),累积滞后效应先升高后下降,从Lag01逐渐升高Lag03达到最大,其后下降;Lag03 ER(95%CI)为1.93%(0.46%~3.42%)。≤65岁人群在滞后第2天和累积滞后Lag02~Lag05均有显著死亡风险增加,Lag05效应最强,Lag2和Lag05 ER(95%CI)为2.51%(0.56%~4.51%)和3.23%(0.26%~6.29%);>65岁人群在Lag0 ER(95%CI)为1.29%(0.04%~2.54%)。男性Lag0、Lag1 ER(95%CI)为1.72%(0.37%~3.08%)和1.33%(0.00%~2.67%),累积滞后效应从Lag01~Lag03逐渐升高,到Lag03达到最大,其后开始下降,Lag03 ER(95%CI)为2.16%(0.37%~3.98%);女性人群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超额死亡人数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合计为178人,按照WHO空气质量准则合计为845人。结论昆明市大气PM_(2.5)对人群存在一定急性超额死亡风险,PM_(2.5)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昆明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超额死亡人数增加;男性可能为敏感人群,≤65岁人群滞后效应明显。2017—2019年随着PM_(2.5)超标情况逐年改善,由PM_(2.5)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逐年减少。
- 陈皓李旭苏晓梅
- 关键词:细颗粒物时间序列
- 2020-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游泳池水质卫生状况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游泳池水质卫生状况,为加强游泳场所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121家游泳馆、944份游泳池水样,依据相关标准对游泳场所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浑浊度、pH值及尿素进行检测及评价。结果944份游泳池水样的总合格率为70.34%(664/944)。2020、2021合格率分别为70.43%(243/345)、70.28%(421/5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项检测指标中浑浊度合格率最高,为100.00%;pH值合格率最低,为88.14%。学校、酒店内部、社区、健身场所泳池合格率分别为86.11%(31/36)、75.35%(217/288)、73.59%(170/231)、63.24%(246/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落总数与尿素、pH值呈正相关(P<0.01),与游离性余氯呈负相关(P<0.01),游离性余氯与尿素呈负相关(P<0.01)。结论云南省昆明市游泳池水合格率偏低,应对pH值和游离性余氯开展实时监测,加大对健身场所的监督力度。
- 董丽琼韩瑞萍任艳陈皓张芳芳周卫民苏晓梅
- 关键词:健身场所卫生状况水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