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清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0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酸性化学镀镍工艺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以硫酸镍为主盐,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采用复合络合剂在酸性条件下对45钢镀件进行化学镀镍,在硫酸镍浓度、次亚磷酸钠浓度、醋酸钠浓度、络合剂A浓度、镀液pH值和镀液温度等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镀层沉积速率为指标,用正交设计法对酸性化学镀镍工艺进行了系统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施镀条件为:硫酸镍浓度35 g/L,次亚磷酸钠浓度30 g/L,络合剂A浓度10 g/L,镀液pH值6.0。在此条件下镀件的镀层沉积速率高达17.38μm/h,且其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 尚小清
- 关键词:化学镀镍正交设计
- 基于MODIS NDVI的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利用重建后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研究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方法利用非对称高斯拟合算法(AG)对秦岭地区2000—2009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重建,计算生长季NDVI均值、变异系数及变化趋势,分析秦岭地区2000—2009年植被的时序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结果①分布于秦岭山区腹地的森林和山间沟谷的灌木植被的时序稳定性较高,而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秦岭北坡、居民聚集地周边农林混合植被,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年际波动较大;②研究区西部、东部、秦岭山区腹地,农田覆盖区域改善趋势明显。山区的森林植被和山间沟谷的灌木植被有一定程度改善趋势,但相对稳定。主要城市周边区域的植被呈明显退化趋势,以西安市的周边最为明显。结论秦岭地区植被生长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植被时序稳定性与其跟人类聚集区之间距离呈现明显的逆向分布,说明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植被波动影响较大。
- 崔晓临白红英尚小清
- 关键词:NDVI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变化
- 生物炭固定化解磷菌对Pb^(2+)的吸附特性被引量:15
- 2019年
- 以小麦秸秆和活性污泥为原料,在3种温度下热解制备生物炭,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探究了以不同生物炭为载体,以解磷菌为固定化菌株制备的固定化微生物对Pb^(2+)的吸附能力,同时研究了吸附时间和热解温度对固定化微生物吸附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生物炭较活性污泥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更为丰富,且小麦秸秆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小麦秸秆生物炭的微孔逐渐发展,孔壁变薄,孔隙结构更为发达;以700℃热解的小麦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固定化微生物(IBWS700)对Pb^(2+)的吸附量最高,对Pb^(2+)的吸附量可达89.39mg/g;IBWS700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IBWS700对Pb^(2+)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拟合。
- 张杰朱晓丽尚小清王军强杨乃成严亚娟
- 关键词:生物炭热解温度固定化微生物PB^2+吸附动力学
- 核桃青皮生物炭对Cd^(2+)的吸附效应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以核桃青皮为原料,分别在300、500、700℃条件下限氧热解制备核桃青皮生物炭,标记为WP300、WP500和WP700,并应用于溶液中Cd^(2+)的吸附,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生物炭材料;研究生物炭投加量、溶液pH、Cd^(2+)初始浓度对生物炭吸附效应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核桃青皮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500℃下制备的核桃青皮生物炭(WP500)比表面积最大,对Cd^(2+)的吸附效果最佳;当Cd^(2+)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WP500的最佳投加量为1.9 g/L;在pH为1~8,pH的升高使得WP500对Cd^(2+)的去除率提高;温度为303.15 K时,WP500对Cd^(2+)的吸附效果最好,对Cd^(2+)的理论吸附量为99.994 mg/g;WP500对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对Cd^(2+)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朱晓丽程燕萍马晓杰申烨华赵汉红尚小清
- 关键词:核桃青皮生物炭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
- 生物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及作用机制被引量:9
- 2021年
-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炭基SRB吸附Cr(Ⅵ)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XM700)为载体制备的炭基SRB(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生物炭添加量0.6 g·100 mL^(-1)、吸附时间24 h、Cr(Ⅵ)的初始浓度100 mg·L^(-1);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SRB能还原SO^(2)_(4)-为S^(2-),或分泌还原酶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去除目的。研究表明,IBXM700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为吸附作用与还原作用。
- 朱晓丽李雪寇志健王军强尚小清陈超
- 关键词:吸附动力学
- 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浅析被引量:17
- 2010年
- 依据除臭原理将臭气处理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分析了化学、活性炭吸附、氧离子基团、燃烧、纯天然植物提取液喷洒和生物等多种除臭方法的除臭机理和工艺流程,探讨了各类除臭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现状,并针对目前常用的除臭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得出组合式除臭技术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除臭方法,比较适合我国发展现状,具有较好的研究发展前景。
- 尚小清陈晓东
-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除臭技术
- 基于AHP-EWM-TOPSIS的秦岭北麓西安段冰酒葡萄生态适宜性评价
- 2024年
- 本研究旨在评估冰酒葡萄(Ice wine grape)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适宜性,以促进该作物种植的经济潜力并优化当地葡萄产业结构。根据冰酒葡萄生长需求和秦岭北麓自然气候特点,研究选取最冷月均温、≥10℃有效积温、生长季干燥度、坡度、土壤pH等评价因子,确立冰酒葡萄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秦岭北麓西安段2000—2021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生态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改进熵值法(EWM)、TOPSIS综合评价法,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冰酒葡萄种植综合区划评估模型,对影响冰酒葡萄种植的气候、地形、土壤三大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经统计分析得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秦岭北麓西安段内冰酒葡萄种植的生态优势区域,且所得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这一发现对冰酒葡萄种植的区域布局和科学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 王甜杨联安张凯然陈韩玲徐蔚薰尚小清
- 关键词:生态适宜性气候指标
- 生物炭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对Cd^(2+)吸附及作用机制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分别在300、500、700℃下限氧热解稻草、小麦和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并以制备的生物炭为载体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SRB),对比不同类型生物炭固定化SRB对Cd^(2+)的吸附效果,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固定化SRB菌剂,并采用SEM、FTIR和BET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同时,研究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Cd^(2+)浓度对吸附效应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究其对Cd^(2+)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生物炭固定化SRB菌剂(IBXM700)对Cd^(2+)的吸附效果最佳;在pH=8、生物炭添加量为0.6 g(每50 mL溶液)、吸附时间为8 h、Cd^(2+)初始浓度为40 mg·L^(-1)条件下,IBXM700对Cd^(2+)的吸附效果最佳,其吸附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且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是单分子层吸附;离子交换、沉淀可能是IBXM700吸附Cd^(2+)的主要机制,阳离子-π作用为次要机制.
- 朱晓丽寇志健王军强尚小清陈超耿盼瑶
- 关键词:生物炭硫酸盐还原菌
- 中国丝绸之路研究格局与态势——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评价分析
-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工具,精确检索获取篇名含有"丝绸之路"的2702篇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近代的丝绸之路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大致可以...
- 尚小清张可心李钢
-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献计量学CNKI
- 文献传递
- 多维视角下中国西部城镇化发展特征解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给中、东部地区和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成为持久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中国西部城镇发展现状的滞后性、发展进程的矛盾性等几个方面剖析了西部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西部城镇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有明显的互动性,这种互动作用导致了西部地区聚集生态效益和聚集经济的恶性循环,即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得出了西部地区实施城镇化的根本点是要打破恶性循环的积累机制,寻找根治性强新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建立良性的运行积累机制的结论。
- 尚小清董欣
- 关键词: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