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雯 作品数:6 被引量:65 H指数:4 供职机构: 湖北省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水利工程 更多>>
土壤温湿状况对黄河源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2012年 众多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土壤活动层逐渐下降。土壤温、湿度是陆面过程及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物理量,它们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等。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选取2个典型年分别设计了2个控制试验和2个敏感性试验来探讨土壤初始状况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通过再循环降水率定量描述不同气候背景下陆面对黄河源区水循环的影响,并尝试从环流角度进一步分析土壤初始状况改变对源区水循环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陆面对水循环的影响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影响较大,较弱的环流背景下再循环降水率较强环流背景大5%左右。土壤初始状况对水循环要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初始温度升高/降低,水汽通量增多/减少,后期降水增大/减小。不同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不同,在弱的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要长,初始状况扰动可持续1~2个月。 彭雯 高艳红 王婉昭关键词:土壤状况 黄河源区 水循环 青藏高原融冻过程中能量和水分循环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2011年 采用与先进陆面模式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WRF V3.1,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1998年5-7月进行模拟.首先,对模拟区降水、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合理且较好的模拟出高原东北部降水、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融冻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及水文要素的分析发现,融冻过程首先影响土壤温、湿度,进而影响地气间能量和水分交换,最终影响整个局地水循环过程.冻结时,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陆地系统净水分输入主要转化为蒸发和径流,水分盈余变化基本为零;融化后,潜热通量占主要地位,随着降水量增大和土壤下渗能力的增强,陆地系统水分盈余迅速增大,径流相应减小.但不同下垫面上略有差别,草地、灌木丛、稀疏植被和苔原上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平均基本类似,水分盈余变化呈增大的趋势,沿水体周围草地的水分盈余随时间减小,水体上的水循环活动最为剧烈,水分盈余最为丰富. 彭雯 高艳红关键词:青藏高原 水循环 下垫面 两套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黑河流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2009年 利用黑河流域少量观测台站的实测降水和土壤湿度资料,对比分析了欧洲中心ERA40及美国NCEP R—1两套常用的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黑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季节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两套资料在黑河流域均能表现出"南湿北干"的分布格局,湿度高值中心位于祁连山区东南部。以此为中心,土壤湿度从上游山区向中下游递减。ERA40土壤湿度在祁连山区年际变化明显,与降水的响应关系要好于NCEP资料,在中下游站点,NCEP 10 cm层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好于ERA40。祁连站ERA40土壤湿度在6~8月接近观测值,在额济纳站两套资料对于土壤湿度的描述都不理想。 崔文瑞 高艳红 彭雯关键词:黑河流域 NCEP 土壤湿度 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反照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3 2011年 利用黑河中上游6个自动气象站2008年6月-2009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6种典型下垫面反照率变化特征和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针对垭口站和花寨子站分别讨论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不同,不同的下垫面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在积雪下垫面,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森林;在牧草和农田站,夏季植被生长旺盛季,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要比冬季的大。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表层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零星小雨虽然不能渗透到地表以下,但仍会引起表层土壤湿度增加,导致反照率出现短时明显降低。不同的降雨量对反照率的影响也不同。根据年平均反照率得出各种下垫面反照率的相对关系为高寒草甸>荒漠>牧草>农田>稀疏草地>森林。 孙俊 胡泽勇 荀学义 彭雯 吕斌 徐丽娇关键词:反照率 太阳高度角 积雪 土壤湿度 春末夏初土壤状态对后期区域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2011年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40 a的再分析资料(ERA40)对中国范围土壤湿度的表现好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尤其是在春末夏初阶段,对因融雪和土壤融冻产生的土壤湿度变化有着更好的表现.针对这一特点,分别用这两套再分析资料土壤温、湿度分布作为初始场驱动大气模式MM5,以1998年为例研究春末夏初不同的土壤状况对后期环流以及区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湿度分布对高空要素场的模拟有一定影响,运用ERA40土壤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200 hPa高空急流的模拟误差,减小500 hPa位势高度场模拟误差,减小高原东侧向北的低空急流模拟误差,改进850 hPa温度场分布.运用ERA40土壤状况模拟的降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主体东侧的模拟不论从空间分布特征还是模拟误差方面均好于运用NCEP/NCAR土壤状况的模拟结果,运用ERA40土壤状况的模拟对季风雨带的演变时间和位置模拟都更接近于观测. 高艳红 彭雯 王婉昭关键词:土壤 降水 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潜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蒸散量在0.52~6.46mm之间;夏季蒸发力最旺盛,5~9月的月潜在蒸散量均超过了100mm,11月份潜在蒸散锐减至33mm,潜在蒸散年总量为1037.83mm;夏季热力蒸散量明显大于动力蒸散,而冬季动力蒸散明显大于热力蒸散。藏北冻土区仅在5~9月为半湿润气候,持续时间较短,冬半年的干旱和半干旱维持时间长。水分因子和动力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季节变化大。土壤水分不是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因素。 何慧根 胡泽勇 荀学义 孙俊 郝丽 徐丽娇 彭雯关键词:藏北高原 潜在蒸散 干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