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丽娇

作品数:12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3篇藏北高原
  • 2篇再分析资料
  • 2篇积雪
  • 1篇低压
  • 1篇低压系统
  • 1篇地表
  • 1篇地表辐射
  • 1篇冻土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特征
  • 1篇野外
  • 1篇云图
  • 1篇蒸散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遂宁市气象局
  • 4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徐丽娇
  • 10篇胡泽勇
  • 7篇荀学义
  • 6篇孙俊
  • 2篇谷良雷
  • 2篇郝丽
  • 2篇何慧根
  • 2篇彭雯
  • 1篇李栋梁
  • 1篇王愚
  • 1篇李婧华
  • 1篇吕斌
  • 1篇薛鹏成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1篇内蒙古科技与...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农业灾害研究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ERA40、NCEPI(NCEP/NCAR version I)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详细的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高原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hPa高层优于NCEPI再分析资料外,NCEPI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NCEPI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 hPa高层优于ERA40再分析资料外,ERA40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与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空间相关关系的比较显示,ERA40再分析资料在空间上与试验资料更相似。
荀学义胡泽勇孙俊崔桂凤徐丽娇孙鑫
关键词:青藏高原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
藏北高原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检验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冻土模式FSM中原始和优化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分别对青藏高原中部NewD66观测点土壤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中原始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高估了实际的土壤热传导率,因而导致模拟的土壤温度偏高。优化的参数化方案较原始参数化方案更能真实地模拟出土壤温度的变化,尤其对深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更加显著。这些表明应用优化参数化方案的FSM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的准确性比原模式有所提高。
王愚胡泽勇荀学义徐丽娇薛鹏成
关键词:藏北高原
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6
2019年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58个气象站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降水和风速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主体正在变暖变湿,但是高原东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变干,同时高原整体风速都在减小。(2)升温主要是夜间的最低温度贡献的。不同地区升温速率有差异,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速率明显加快;三种温度都存在准8年周期震荡,其他短周期及更长周期震荡表现不一致。(3)降水量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并且出现过多次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65年、1977年和1995年,突变前后降水的变化速率明显不同,降水存在准4年和准10年周期震荡。风速存在18~20年周期震荡。(4)青藏高原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一载荷向量均表现出全区一致的正值,中心区位于94°E97°E一带,说明青藏高原腹地是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地区。(5)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二载荷向量大体表现出高原主体与东部以及北部边缘地带变化趋势相反,即高原主体升温(降温)时,东部及北部边缘地带是降温(升温)的。
徐丽娇徐丽娇胡泽勇洪潇宇
关键词:青藏高原温度降水量风速
藏北高原湿地地表辐射的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一致。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不对称变化。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于冻土消融的3、4月份和冻结的10月份。净辐射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年总量的40.14%,表明该地区春末夏初地表获得的净能量最多,对地面热源的形成及其对大气的加热具有决定性作用。
何慧根胡泽勇荀学义郝丽谷良雷孙俊徐丽娇
关键词:藏北高原日变化年变化
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反照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23
2011年
利用黑河中上游6个自动气象站2008年6月-2009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6种典型下垫面反照率变化特征和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针对垭口站和花寨子站分别讨论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不同,不同的下垫面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在积雪下垫面,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森林;在牧草和农田站,夏季植被生长旺盛季,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要比冬季的大。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表层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零星小雨虽然不能渗透到地表以下,但仍会引起表层土壤湿度增加,导致反照率出现短时明显降低。不同的降雨量对反照率的影响也不同。根据年平均反照率得出各种下垫面反照率的相对关系为高寒草甸>荒漠>牧草>农田>稀疏草地>森林。
孙俊胡泽勇荀学义彭雯吕斌徐丽娇
关键词:反照率太阳高度角积雪土壤湿度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被引量:22
2010年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与青藏高原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初冬(1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强时,隆冬(12月-1月)的青藏高原冬季风弱,次年春季(4-6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弱;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时,有利于唐古拉山地区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班戈地区和青海东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当青藏高原冬季风强(弱)时,有利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喜马拉雅山和唐古拉山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
徐丽娇李栋梁胡泽勇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日数高原季风
2017年8月2日-8月4日赤峰地区暴雨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7年8月2日-8月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暴雨及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此次暴雨是高低空系统相互配合的结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北槽南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使西风槽东移缓慢;天气尺度影响包括低空低涡、切变线、低槽冷锋和低空急流等,地面影响系统主要是台风倒槽。②此次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南海、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偏东水汽贡献较大;而中高层水汽则主要来自南海。③从卫星云图以及雷达图像上明显看出此次降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对流降水和后期的稳定性降水阶段。对流性降水阶段雷达表现为明显的分散的、块状回波;而稳定性降水则为均匀的片状回波,卫星云图表现与雷达图像一致。
徐丽娇
关键词:暴雨水汽来源中尺度对流系统
赤峰地区2013年6月25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21年
2013年6月25日,赤峰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部分旗县遭受暴雨、洪涝、冰雹和雷电袭击。利用2013年6月25日08:00~20:00 NCEP\NCAR的高度场、风场以及垂直速度的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数据、卫星云图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及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徐丽娇
关键词:强对流卫星云图雷达回波
那曲站与其相邻野外站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1955-2009年西藏那曲气象站(NQ站)和2001-2009年BJ野外气象站(BJ站)的观测资料,对NQ站和BJ站气温、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J站的年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均低于NQ站,年平均风速反之;两站(NQ站-BJ站)温度差的增长率依次为最低温度(0.117℃.a-1)>年平均温度(0.034℃.a-1)>最高温度(-0.014℃.a-1),年平均风速为0.076m.s-1.a-1;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2006年为界,2001-2005年和2006-2009年分别为人类活动影响较弱期和较强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强期与较弱期相比,两站温度差异增加的幅度依次为最低温度(0.512℃)>年平均温度(0.152℃)>最高温度(-0.025℃),年平均风速为-0.198m.s-1。
徐丽娇胡泽勇李婧华
关键词:气象要素
青藏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及其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ECMWF 600hPa高度场加密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季风年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系统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区,此后低压系统呈南北向波动西移,直至到达"西至点"后转向东退于10月衰减消散;强季风年低压系统中心强度总体上较弱季风年强。强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小,弱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大,呈"V"形分布;孕育初生阶段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在弱季风年出现"反复"现象;发展成熟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南侧印度上空低压系统形成,并且强季风年较弱季风年形成时间偏迟,位置偏南;衰减消亡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西北侧的高压系统减弱消散,10月东伸高压脊的脊点在弱季风年较强季风年偏东。
荀学义胡泽勇孙俊崔桂凤徐丽娇张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压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