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
  • 3篇病理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病理学
  • 2篇病理学特征
  • 1篇大细胞
  • 1篇大细胞神经内...
  • 1篇咽部
  • 1篇阳性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改变
  • 1篇异位甲状腺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 1篇原位

机构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高敏
  • 4篇廖玉婷
  • 3篇陈靖
  • 3篇张嘉文
  • 1篇张世豪
  • 1篇温永琴
  • 1篇何建芳
  • 1篇赵东晖

传媒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法在乳腺癌HER2表达水平检测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法在乳腺癌HER2表达水平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取肿瘤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法(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HER2表达水平,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差异。结果188例乳腺癌患者中,IHC 3+乳腺癌患者46例,占比24.46%,2+乳腺癌患者73例,占比38.82%,0/1+乳腺癌患者69例,占比36.70%;FISH检测HER2扩增阳性的患者有62例,占比32.97%,HER2扩增阴性的患者有126例,占比67.03%,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90,P<0.05);当IHC和FISH检测结果都为阴性或阳性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FISH检测的灵敏度均超过85.0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IHC检测结果为2+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最差,FISH检测的灵敏度为75.34%,特异度为38.26%,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HC和FISH是临床常用的乳腺癌HER2表达的检测方法,IHC检测结果为HER22+时,应使用FISH检测进一步判定,实际工作中应合理高效应用各种检测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廖玉婷张嘉文张丽君梁远秋高敏陈靖
关键词:免疫组化法荧光原位杂交法乳腺癌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就诊的18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回顾分析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各临床病理学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R状态与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肿瘤病理类型、位置、绝经状态、原发肿瘤最大直径、Ki67、HER2和ER状态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最大直径、病理类型、Ki67和ER状态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原发肿瘤最大直径超过2cm、ER状态阳性、HER2扩增和Ki67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应精确评估患者临床分期,为制定临床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廖玉婷张嘉文张丽君梁远秋高敏陈靖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学特征KI67
伴GLI1遗传学改变的间叶性肿瘤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目的探讨伴GLI1遗传学改变的间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例GLI1遗传学改变的间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形态一致的上皮样圆形、卵圆形细胞呈片状、巢状分布,胞质淡染嗜酸性或透亮,核染色质细腻,可见小核仁,瘤细胞间富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脉管内见瘤栓,部分瘤细胞向血管腔内生长,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免疫表型:2例肿瘤均显示CD56、MDM2和CDK4强而弥漫性染色,而S100蛋白均呈阴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GLI1与MDM2、DDIT3基因共扩增,GLI1断裂基因阴性。2例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无病生存。结论伴GLI1改变的间叶性肿瘤是一种新兴的具有独特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的肿瘤实体。
高敏温玉莹张丽君郑晓玲
关键词:MDM2间叶性肿瘤
原发鼻咽部EB病毒阳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原发鼻咽部EB病毒阳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EBV+LCN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原发鼻咽部EBV+LC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系统性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病例头颅MRI均显示受累鼻咽部黏膜增厚,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周围淋巴结可见融合。镜下见瘤细胞呈弥漫巢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细胞中等偏大,胞质中等量、嗜酸;核染色质较细腻,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约10个/HPF)。免疫组化表达CKpan、CD56、INSM1、Syn、EMA,Ki-67增殖指数约90%~95%,2例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显示阳性。结论原发鼻咽部EBV+LCNE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头颈部上皮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学上与肺的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类似,因此必须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
庾建中高敏袁泳锨徐咏强易慕华
关键词: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EB病毒临床病理学特征
MicroRNA-301a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差异与功能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筛选胃肠间质瘤的microRNAs(miRNAs)表达谱差异并探讨microRNA-301a(miR-301a)的功能。方法收集45例原发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通过miRNA芯片技术获得其中5例患者的肿瘤miRNA表达谱,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余40例患者异常的miRNA表达水平作为验证实验。将显著上调的miR-301a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MTT实验探索miR-301a对胃肠间质瘤细胞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在胃肠间质瘤组织中筛选出5种高表达的microR-NA和5种低表达的microRNA,其中miR-301a的表达上调最为明显。其表达量与肿瘤的危险度分级、肿瘤大小、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和有无坏死密切相关(P <0.05),在胃肠间质瘤细胞系中过表达miR-301a能显著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 miR-301a在胃肠间质瘤组织中显著上调,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并能影响体外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miR-301a可能是未来胃肠间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廖玉婷张嘉文莫小东陈靖高敏赵继红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
肾上腺内异位甲状腺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内异位甲状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肾上腺内异位甲状腺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1岁。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肿物呈囊实性,囊腔内充满嗜伊红的胶质样物,伴有少量泡沫细胞反应,囊壁可见肾上腺组织及甲状腺组织混杂存在;甲状腺滤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细胞核无异型,未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免疫组化:滤泡上皮CK、TPO、Tg和TTF-1(+),CK19、galectin-3、CT、Syn和CgA(-)。PCR检测显示,BRAF V600E及KRAS基因未见突变。结论异位甲状腺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发生在肾上腺极为罕见,肾上腺内异位甲状腺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敏张世豪廖玉婷温永琴何建芳赵东晖梁远秋
关键词:异位甲状腺肾上腺发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