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煜杰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3篇主动脉
  • 3篇夹层
  • 2篇动脉壁
  • 2篇血肿
  • 2篇随访
  • 2篇主动脉壁
  • 2篇主动脉壁间血...
  • 2篇系膜
  • 2篇肠系膜
  • 2篇肠系膜上动脉
  • 2篇肠系膜上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体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外科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重建
  • 1篇再狭窄
  • 1篇支架置入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李震
  • 7篇王煜杰
  • 6篇李浩
  • 6篇化召辉
  • 5篇王志伟
  • 5篇张林枫
  • 5篇马珂
  • 4篇蔡高坡
  • 3篇徐鹏
  • 3篇李明省
  • 3篇曹辉
  • 1篇李楠
  • 1篇焦周阳

传媒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壁间动脉瘤近中期随访观察
2017年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问血肿患者壁间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9月—2015年9月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壁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l处壁间动脉瘤,分别在发病时和发病后1、3、6和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观察壁间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和壁间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随访1年,其中1例患者壁间动脉瘤扩大,2例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壁问血肿无吸收,左侧胸腔积液增加,此3例行TEVAR治疗,治疗后1周壁问动脉瘤血栓化消失;1、3、6、12个月时壁间动脉瘤和壁问血肿的完全吸收率分别为0、34.1%、78.0%、92.7%;0、43.8%、81.3%、87.5%。无夹层形成者。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动脉瘤大部分随着血肿的吸收能自愈,但临床需要与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相鉴别。
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王煜杰蔡高坡李震
关键词:动脉瘤血肿随访研究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壁间动脉瘤近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本科收治的16例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壁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1处壁间动脉瘤,分别在发病时和发病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CTA,观察壁间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和壁间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 1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时壁间动脉瘤扩大,2例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在随访期间壁间血肿无吸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后1周壁间动脉瘤血栓化消失。随访3个月时,14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7例患者壁间血肿吸收;6个月时,32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13例壁间血肿吸收;1年时,38处壁间动脉瘤消失,3处部分血栓化,14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2例血肿大部分吸收。结论主动脉壁间动脉瘤大部分随着血肿的吸收能自愈,但临床需要与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相鉴别。
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刘仕睿马珂张林枫王煜杰李震
关键词:主动脉壁间血肿随访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
李浩李震王志伟化召辉张林枫马珂蔡高坡刘仕睿王煜杰王创威
颈外动脉球囊阻断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8年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肿瘤,由头颈部非嗜铬性细胞分化而来。CBT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6%,恶变率为6%~12.5%,外科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国外报道CBT围术期死亡率为1%,术中出血过多是导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探讨颈外动脉球囊临时阻断在CBT切除术中的止血作用及临床意义,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对5例CBT患者应用球囊阻断术控制术中出血,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王煜杰李震李明省化召辉刘仕睿王创威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球囊阻断颈外动脉围术期并发症腔内血管外科CBT
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究症状性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LSAS)病变的处理方法及其通畅率,并分析再狭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LSAS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为支架置入,随访3~36个月,统计患者通畅率,并分析再狭窄因素.结果 术后3个月、1年及2年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35%、91.14%、80.00%;女性(OR=0.087,95%CI:0.01~0.77,P=0.02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3.45,95%CI:0.63~18.89,P=0.15)、吸烟史(OR=7.33,95%CI:1.50~35.76,P=0.014)、高龄(〉75岁,OR=5.20,95%CI:0.97~27.82,P=0.054)可能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重建的腔内治疗治愈率、通畅率较高,但仍面临再狭窄问题.性别、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吸烟史可能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其中男性、吸烟史是独立危险因素.
王煜杰李震李明省李浩张林枫马珂
关键词: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重建再狭窄
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选择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55例老年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B型AD患者19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复杂B型AD患者36例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行腔内手术治疗(腔内治疗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诊断时长、临床表现、高血压分级、影像学表现等,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根据数据类型,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55例患者春、冬季发病居多,共41例(74.5%);药物治疗组年龄与腔内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68±6.84)vs(66.75±5.33)岁;P=0.022],两组性别、诊断时长、临床表现、高血压分级、影像学表现等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53例(96.4%,53/55)获随访,2例失访;药物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低于腔内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4%vs 94.4%;P<0.05),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3例患者出院后1~3个月因胸背部疼痛不缓解或复查CTA提示夹层进行性增大而接受腔内治疗,再次手术干预率略大于腔内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B型主动脉发病季节集中,症状多样且不典型,临床中应提高关注;对于老年夹层患者,腔内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张林枫李震王志伟化召辉徐鹏焦周阳李明省曹辉刘仕睿李浩马珂王煜杰王创威蔡高坡李楠曹灿
关键词:老年人B型主动脉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之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05 至 2017-02 我院腔内血管外科收治的 35 例 SIDSMA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33 例,女性 2 例,年龄 39~84 岁,平均 51 岁,所有患者均经 64 排MSCTA 明确诊断,并测量 SMA 夹角大小;收集 35 例正常成年人 SMA 夹角,比较 SIDSMA 患者与正常成年人的 SMA 夹角差别;测量 SIDSMA 破口位置至 SMA 开口处距离,对比其与SMA 夹角的关系,并对结果进行探讨、分析.
李浩李震王志伟化召辉张林枫马珂蔡高坡刘仕睿王煜杰王创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