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景云

作品数:27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食品
  • 5篇标准物质
  • 4篇杆菌
  • 3篇单核细胞增生
  • 3篇冻干
  • 3篇疫苗
  • 3篇质谱
  • 3篇李斯特菌
  • 2篇单核细胞增生...
  • 2篇电离
  • 2篇毒素
  • 2篇芽孢
  • 2篇芽孢杆菌
  • 2篇液相
  • 2篇液相色谱
  • 2篇色谱
  • 2篇食品检测
  • 2篇鼠伤寒
  • 2篇全基因
  • 2篇全基因组

机构

  • 26篇中国食品药品...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中国兽医药品...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国家食品安全...
  • 1篇烟台市食品药...
  • 1篇河北省药品医...

作者

  • 26篇李景云
  • 18篇崔生辉
  • 8篇余文
  • 6篇骆海朋
  • 6篇任秀
  • 4篇刘娜
  • 4篇曹进
  • 4篇宁霄
  • 2篇范行良
  • 2篇裴宇盛
  • 2篇金绍明
  • 2篇王学硕
  • 1篇尚靖
  • 1篇常艳
  • 1篇杜加亮
  • 1篇胡昌勤
  • 1篇国泰
  • 1篇陈天游
  • 1篇单纯
  • 1篇王菲菲

传媒

  • 8篇食品安全质量...
  • 5篇中国食品卫生...
  • 2篇中国药事
  • 2篇香料香精化妆...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药物警戒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3篇2025
  • 9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UPLC-Q-TOF-MS技术研究地平类药物成分质谱裂解规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地平类药物在电喷雾质谱下的裂解途径,为该类成分的鉴定及结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him-packXR-ODS(100 mm×2.0 mm,2.2μm)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A)-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地平类药物(尼索地平、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进行二级质谱分析,总结其裂解行为。结果地平类药物成分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易发生质子化,形成[M+H]+的准分子离子,地平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裂解途径,在正离子模式下断裂过程主要集中在二氢吡啶母核附近的酯基基团或苯环上的取代基,形成特定的离子碎片(m/z 315.0977、m/z 195.0908和m/z 165.0802),即母离子脱去一分子的酯化基团-OR,继而丢失中性碎片取代苯基,在此基础上,再失去另一分子的酯化基团–OR,形成1,4-二氢吡啶的母核衍生形式。这些离子碎片可以较直观地表现母核上的取代基团,从而进一步体现地平类药物的分子结构。结论本研究提出的电喷雾质谱裂解规律有助于对地平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与推断,可为该类成分的鉴定及结构分析提供参考。
马春艳宁霄段琼胡伟杰李景云张菁
关键词:二氢吡啶类药物裂解规律
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中新霉素残留量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建立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 and rubella vaccine,MMR)中新霉素残留量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管碟法测定新霉素含量,并以新霉素浓度的对数和抑菌圈半径的平方值绘制标准直线。对建立的方法进行同质性、最低检出限、加样回收率及精密度验证。结果建立的方法在新霉素浓度为0.24~4.18 U/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8;新霉素标准品与供试品的剂量反应直线的回归方程的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标准品与供试品间可满足同质性的要求;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5 U/ml;该方法检测新霉素浓度约为0.5和1.0 U/ml的混合溶液,回收率分别为99.22%和99.86%;日内RSD为1.09%,日间RSD为1.42%。结论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定量测定MMR中新霉素残留量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用于MMR的常规质量控制。
常艳杨美琴李景云胡昌勤
关键词:新霉素抗生素残留
三株双歧杆菌鉴定及遗传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对3株双歧杆菌用不同方法进行鉴定,并结合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对菌株获得性耐药元件及其可转移性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采用生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WGS方法对3个益生菌产品中分离的3株双歧杆菌进行鉴定,测试菌株对氨苄西林等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合WGS数据,使用在线数据库分析菌种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元件,并对其可转移性进行分析。结果对3株双歧杆菌,生化方法可给出较为可靠的属水平鉴定结果;MALDI-TOF MS方法可给出可靠的种水平鉴定结果;基于WGS结果计算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和DNA-DNA杂交值,可给出可靠的种和亚种水平鉴定结果,结合wgSNP及wgMLST分析,3株菌鉴定结果均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3株菌对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均呈现敏感性下降表型,其中庆大霉素敏感性下降与厌氧菌种转运系统缺乏有关,为固有表型;3株菌染色体上均携带tet(W),且其下游均存在IS5序列,说明该耐药基因可能为可转移元件,经与GenBank中58个来自不同种属细菌的tet(W)对比发现,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中的tet(W)序列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结论双歧杆菌的鉴定与遗传特征分析应结合生化、MALDI-TOF MS、抗生素敏感性和WGS等技术综合开展,尤其WGS技术不仅可以对双歧杆菌进行亚种水平的精准鉴定,还可以针对耐药元件及可转移性进行深入分析,为益生菌相关菌种产品的研发和监管、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任秀赵帅丁波余文李景云崔生辉
关键词:全基因组测序双歧杆菌
基于流式细胞仪提高乳制品商业无菌检验时效性的研究
2024年
目的基于流式细胞仪探究提高乳制品商业无菌检验项目时效性。方法以地衣芽孢杆菌CMCC(B)63552和蜡样芽孢杆菌CMCC(B)63303菌株制备定量参考品。以4种灭菌乳为基质,制备染菌浓度分别为800、8000、80000 CFU/mL的菌悬液,测试流式细胞仪法灵敏度。制备染菌浓度为8 CFU/样品和80 CFU/样品的灭菌乳和调制乳样品,经(36±1)℃保温(24±2)h后,按照GB 4789.26法和流式细胞仪法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结果在灭菌乳基质中,染菌浓度为800 CFU/mL时,流式细胞仪法对人工污染地衣芽孢杆菌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75%,而对人工污染蜡样芽孢杆菌的样品均未检出阳性;染菌浓度为8000 CFU/mL和80000 CFU/mL时,流式细胞仪法对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样品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人工污染8 CFU和80 CFU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灭菌乳和调制乳样品,经保温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法检出率为100%,GB 4789.26法中未见样品膨胀,但是镜检和培养结果检出率为100%。结论当样品中染菌浓度≥8000 CFU/mL时,流式细胞仪法可稳定检出。人工污染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灭菌乳和调制乳样品经保温处理(24±2)h后,流式细胞仪法和GB 4789.26法检出率均为100%。
刘娜王亚萍李景云崔生辉
关键词:商业无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乳制品流式细胞仪
婴幼儿配方乳粉菌落总数检测与细菌污染种属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考察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菌相构成。方法采用国标方法测定30批次1段、2段、3段婴幼儿配方乳粉菌落总数,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检出的优势菌落进行鉴定。结果30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菌落总数均符合国家限量要求,其中1段乳粉菌落总数显著性低于2段和3段乳粉(P<0.05)。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检出的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球形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检出率最高。此外,9批次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结论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管工作。
安琳余文徐颖华李景云崔生辉
关键词:婴幼儿配方乳粉菌落总数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芽孢杆菌
热加工食品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24年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尤其体现在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上,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AGEs在食品科学和健康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AGEs主要源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之间复杂的化学反应,尤其是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这一反应在高温下尤其活跃。食品热加工中,油炸、烘焙和烧烤等高温处理方式会显著促进AGEs的生成,从而提高食品的AGEs含量。本文综述了AGEs形成的化学机制,并分析了影响AGEs生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加热温度、时间、食品成分以及不同加工工艺。为了更好地检测和评估AGEs的存在及含量,本文总结了当前的分析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涵盖样品前处理技术和色谱法、免疫学方法、质谱法等,探讨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减少AGEs生成的可能策略,例如优化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添加抗AGEs添加剂以及选择更为温和的加热工艺等,旨在为食品加工行业提供科学的指导。
罗娇依曹晨阳孙姗姗李景云曹进崔生辉
关键词: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加工食品美拉德反应
五种不同紫外装置杀灭枯草芽胞杆菌和降解核酸效果的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5种不同紫外装置杀灭枯草芽胞杆菌和降解核酸的效果差异。方法配制0.50×10^(6)~1.0×10^(6) CFU/mL浓度的枯草芽胞杆菌菌悬液,放置于距灯源5 cm处,分别经生物安全柜紫外灯、185产臭氧紫外灯、BKS-UV2016家用紫外灯管、JT8-Y30W紫外灯管和深紫外UVC-LED管照射1 min、30 s、10 s、5 s,培养24 h后比较菌落数差异。用细菌基因组核酸和PCR产物分别配制成相同浓度的溶液,放置于距灯源5 cm处,用上述5种紫外装置分别照射1 min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比较Ct值,并分析有效模板浓度差异。对于能有效降解核酸的装置,参照枯草芽胞杆菌部分减少照射时间进一步分析降解情况。结果在枯草芽胞杆菌实验中,5种紫外装置照射1 min后均能全部杀灭目标菌,当减少照射时间时,深紫外UVC-LED杀灭作用最强。在降解细菌基因组核酸和PCR产物实验中,仅深紫外UVC-LED能降解目的片段,但是降解效率会随着照射时间的减少和样品浓度的降低而减弱。结论深紫外UVC-LED在较短时间内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杀灭效应更强,且能有效降解核酸从而解决部分PCR污染问题。
刘娜王亚萍李景云崔生辉
关键词:枯草芽胞杆菌PCR产物
中和剂对生菜、圣女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增菌效果
2024年
目的评价5种中和剂增菌液对生菜、圣女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增菌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即食蔬菜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增菌液。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7株单增李斯特菌定量冻干样品,选择大豆酪蛋白葡萄糖卵磷酯吐温80培养基(soya casein digest lecithin polysorbate broth,SCDLP)、改良卵磷脂肉汤(modified letheen broth,MLB)等5种含中和成分的增菌液为研究对象,以无中和成分的缓冲蛋白胨水(buffered peptone water,BPW)为对照,通过接种单增李斯特菌冻干标准菌株模拟果蔬真实污染情况,考察不同重量生菜和圣女果在中和剂增菌液中的增菌情况。在此基础上,每种蔬菜选取2种增菌效果良好的中和剂增菌液,采用7株单增李斯特菌冻干标准菌株进行适用性验证。结果7株单增李斯特菌冻干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针对不同重量的生菜和圣女果,随着检样量增加单增李斯特菌增菌受抑制程度增加;与BPW相比5种中和剂增菌液均有助于缓解生菜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此外除UPB和D/E中和肉汤外,其余3种中和剂增菌液对圣女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增菌效果均优于BPW。当检样量为325 g时,混合增菌液(mixed enrichment broth,MIX)中单增李斯特菌的菌浓度最高,且该增菌液适用于7株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的增菌过程。结论生菜和圣女果中存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成分;针对7株单增李斯特菌,MIX增菌效果最佳。
安琳封岩景宇李景云崔生辉余文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生菜圣女果中和剂
早产儿疫苗免疫接种研究进展
2019年
目的:疫苗的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是保证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疫苗管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于各种疫苗免疫反应低于足月儿。本综述为制定早产儿免疫程序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对在早产儿中使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疫苗等疫苗的免疫效果、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整理。结果:本文对早产儿在接种不同疫苗、采取不同免疫策略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虽然早产儿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但参照足月新生儿免疫方案接种疫苗后,大部分早产儿可以具有足够的免疫保护力。结论:本文为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更全面的理解,为制定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提供参考。
范行良陈天游李景云
关键词:疫苗早产儿免疫效果安全性耐受性
人面部皮肤来源疑难鉴定细菌的分子鉴定方法探索
2024年
目的比较分析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MALDI-TOF MS、16S rDNA测序和WGS技术对皮肤来源的24株细菌的鉴定结果,为疑难菌种的准确鉴定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针对24株人面部皮肤来源的疑难鉴定菌株,分别采用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MALDI-TOF MS、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基于WGS的ANI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并评估各鉴定方法的准确度。结果MALDI-TOF MS方法在细菌种水平的鉴定准确度为8.3%,在属水平的鉴定准确度为70.8%;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在属水平的鉴定结果与WGS一致,但在种水平的鉴定结果仍存在较大差异。以目的菌株与数据库推荐参考菌种的ANI值为评价标准,仅12株菌(50.0%)能够准确鉴定到种水平。结论针对皮肤来源的疑难鉴定细菌,以VITEK 2 Compact为代表的生化鉴定方法和MALDI-TOF MS的鉴定准确度有限,综合使用16S rDNA测序和WGS等分子鉴定技术能提高鉴定准确度。
王丹羽尚靖王学硕骆海朋李景云窦越瞿洪仁崔生辉路勇
关键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全基因组测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