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
星期日
|
欢迎来到佛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晓霞
作品数:
4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赵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顾万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苏茂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任为正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程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4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4篇
医药卫生
主题
4篇
预后
2篇
原发性
2篇
原发性肝癌
2篇
胃肝样腺癌
2篇
腺癌
2篇
肝癌
2篇
肝样腺癌
2篇
肝再生
1篇
再灌注
1篇
再灌注损伤
1篇
切除
1篇
缺血
1篇
缺血再灌注
1篇
缺血再灌注损...
1篇
胃腺
1篇
胃腺癌
1篇
误诊
1篇
细胞
1篇
细胞癌
1篇
内毒
机构
4篇
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4篇
任为正
4篇
苏茂生
4篇
顾万清
4篇
赵莉
4篇
杜晓霞
1篇
程愈
传媒
4篇
中华肝胆外科...
年份
4篇
2016
共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胃肝样腺癌25例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GH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1.2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类型多为溃疡型、分化程度低、伴有广泛脉管癌栓。12例术前肝转移,15例术后肝转移。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是胃腺癌的特殊类型。形态上具有肝癌样分化和腺癌样分化两种结构,临床常伴有早期肝转移和AFP明显升高,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GHA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但预后差。
任为正
苏茂生
杜晓霞
赵莉
顾万清
关键词:
胃肝样腺癌
原发性肝癌
预后
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大鼠极限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改善大鼠90%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选择性肠道去污染(SBD)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前使用庆大霉素、多黏菌素、制霉菌素的三联抗生素和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随后均接受90%肝切除术(SHx)。术后采用多种方法对血清脂多糖(LPS)、肝功能、肝脏组织损伤、肠黏膜屏障损伤、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及肝再生等指标进行检测方法。结果90%肝切除术可显著提高大鼠循环血内的LPS水平。术前SBD可抑制肠道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改善肠道黏膜屏障损伤、降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减轻肝功能损害,减少肝实质炎症反应,改善肝再生,从而改善预后。结论术前SBD可显著改善极限肝切除术的预后。
任为正
苏茂生
杜晓霞
赵莉
吴小忠
顾万清
关键词:
内毒素
肝再生
预后
胃肝样腺癌:一种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特殊类型的胃腺癌
被引量:4
2016年
胃肝样腺癌(GHA)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胃腺癌亚型。其特征是血清AFP升高,早期发生淋巴结、肝脏转移,预后差。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常常以肝占位为首发症状,加之临床特征、病理的相似性,极易误诊为肝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准确术前诊断GHA尤为困难。研究GH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疾病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GHA的诊疗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任为正
苏茂生
杜晓霞
赵莉
顾万清
吴小忠
关键词:
胃肝样腺癌
肝细胞癌
预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大鼠扩大肝切除预后的机制
2016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在缺血再灌注(I/R)扩大肝切除(85%)大鼠模型中对肝功能衰竭的防治作用。方法以雄性SD大鼠提取和培养BM—MSC。8周龄雄性SD大鼠尾静脉注射BM—MSC或等量磷酸缓冲盐(PBS)后Pringle法肝门阻断30min,然后行85%的肝切除术。以假手术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手术后7天内的大鼠生存率,评估术后第2天肝再生状态及术后24h肝功能损害、肝细胞凋亡和残肝细胞因子的表达等。治疗组及假手术组分别输注荧光染料标记的BM—MSC,以观察BM—MSC最终的募集器官。结果绝大多数BM—MSC募集于脾。缺血前BM-MSC移植降低肝髓过氧化物酶水平[(19.9±6.0)mg/g比(41.4±10.2)mg/g湿组织]、下调促炎细胞因子。BM—MSC输注显著降低术后血清ALT和AST水平[AST(1475±275)IU/L比(25504-441)IU/L,P〈0.05;ALT(738±101)IU/L比(1113±268)IU/L,P〈0.05],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术后24h肝组织Suzuki评分显著降低。此外,BM—MSC治疗组术后肝重增加明显,肝细胞Ki67标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BM—MSC可显著促进残肝再生。治疗组大鼠生存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95%比70%,P〈0.05)。结论在I/R损伤及85%肝切除的动物模型中,BM—MSC输注不但可减轻I/R损伤,而且能显著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从而提高了生存率。
任为正
苏茂生
杜晓霞
赵莉
程愈
吴小忠
顾万清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切除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再生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