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锷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单胺
  • 2篇神经元
  • 2篇猫脊髓
  • 2篇脊髓
  • 1篇运动神经
  • 1篇运动神经元
  • 1篇中缝大核
  • 1篇色胺
  • 1篇通路
  • 1篇突触
  • 1篇能神经
  • 1篇能神经元
  • 1篇羟色胺
  • 1篇下行
  • 1篇纤维
  • 1篇离体
  • 1篇5-羟色胺
  • 1篇HT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3篇沈锷
  • 2篇蒋芝华
  • 1篇董新文
  • 1篇汪萌芽

传媒

  • 2篇解剖学报
  • 1篇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86
  • 1篇198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猫脊髓背外侧索中的单胺下行通路
1982年
根据已有资料,DLF与下行抑制有关。本实验在切断DLF后,在切口上方的DLF内产生强烈的5-HT和NA的荧光堆积。两种荧光堆积物在分布上是相互交错的,但5-HT的荧光堆积主要分布在交感外侧柱,背外侧索的外侧及其边缘;NA的荧光堆积主要分布在背外侧素的中央区。切口下方无任何荧光堆积。切断背外侧索后,中缝大核内(特别是靠中线区)5-HT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中缝苍白核和暗核的5-HT细胞荧光无明显变化。A1的CA细胞荧光在切断DLF后也有所增强;但A2、A3和A6的CA细胞不受影响。
董新文蒋芝华沈锷
关键词:单胺HT通路脊髓中缝大核
通过猫脊髓背外侧索下行的单胺能神经元定位研究
1986年
将荧光染料核黄(NY)的逆行追踪和单胺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用于对通过猫脊髓背外侧索(DLF)下行纤维的胞体的定位。在4只猫上,于脊髓的T_(2)节段的DLF作单侧横切,并用NY处理以后,其脑干再用Falck和Hillarp的方法处理。在同侧的中缝大核和与之相毗邻的网状大细胞核内,看到被NY标记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在同侧上橄榄核的背外侧、蓝斑和蓝斑下核内,看到被NY标记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这些结果暗示,DLF下行的单胺能纤维,主要起源于延髓的5-羟色胺能细胞群B_(3)和脑桥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_(5)~A_(7)。
蒋芝华沈锷
离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刺激的突触反应特征被引量:16
1997年
应用新生大鼠脊髓薄片运动神经元(MN)细胞内记录技术,对电刺激腹外侧索(VLF)诱发的突触反应进行了电生理特征分析。结果在28个测试的MN中,22个(80%)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VLF-EPSP)反应,其中2个跟随在抑制性突触反应之后,6个还对单或串刺激产生慢EPSP反应;VLF-EPSP的潜伏期频数分布呈峰坡性偏态;同-MN的VLF-EPSP与腹根EPSP间有典型的空间总和。VLF-EPSP的幅度随膜超极化而增大,随膜去极化而减小,但背根或腹根刺激诱发的EPSP幅度在膜电位改变时无明显变化。提示VLF中的下行纤维可能与MN的胞体或近端树突形成突触,而背根或腹根中传入纤维与MN的远端树突联系。药理学分析表明,VLF-EPSP可能是由谷氨酸主要激活非NMDA受体而介导的。
汪萌芽沈锷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