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董新文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神经元
  • 3篇单胺
  • 3篇氧化氮
  • 3篇一氧化氮
  • 3篇乙酰
  • 3篇组织化学
  • 3篇复合体
  • 2篇胆碱
  • 2篇蛋白
  • 2篇一氧化氮合酶
  • 2篇通路
  • 2篇细胞
  • 2篇脊髓
  • 2篇合酶
  • 2篇背核
  • 1篇胆碱乙酰化酶
  • 1篇递质
  • 1篇电针
  • 1篇电针镇痛
  • 1篇穴位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湖北医学院

作者

  • 14篇董新文
  • 4篇单红英
  • 3篇余福林
  • 3篇蒋芝华
  • 1篇冯小椿
  • 1篇叶惟冷
  • 1篇沈锷

传媒

  • 5篇解剖学报
  • 2篇解剖学通报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Zoolog...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87
  • 1篇1985
  • 1篇1984
  • 1篇1983
  • 1篇1982
  • 1篇1980
  • 1篇19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猫脊髓背外侧索中的单胺下行通路
1982年
根据已有资料,DLF与下行抑制有关。本实验在切断DLF后,在切口上方的DLF内产生强烈的5-HT和NA的荧光堆积。两种荧光堆积物在分布上是相互交错的,但5-HT的荧光堆积主要分布在交感外侧柱,背外侧索的外侧及其边缘;NA的荧光堆积主要分布在背外侧素的中央区。切口下方无任何荧光堆积。切断背外侧索后,中缝大核内(特别是靠中线区)5-HT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中缝苍白核和暗核的5-HT细胞荧光无明显变化。A1的CA细胞荧光在切断DLF后也有所增强;但A2、A3和A6的CA细胞不受影响。
董新文蒋芝华沈锷
关键词:单胺HT通路脊髓中缝大核
逆行荧光物标记神经元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1
1983年
近年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追踪神经联系法(HRP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很明显,这个技术的应用对我国神经形态学研究的发展有所促进。几年前,Kuypers和他的共同工作者又报导了一种新的追踪神经通路的方法——逆行荧光物标记法(1)(retrograde furesent labelig method)。
董新文
关键词:荧光物标记法双标记组织化学技术黑质中脑
AF64A对大鼠隔复合体内-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共存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4
1996年
AF64A(ethylcholine mustard aziridinium ion,ECMA)是一种特异性胆碱能神经毒素。在成年雄性大鼠双侧侧脑室(ICV)注射AF64A溶液(1.5nmol/侧,n=10),一个月后,应用NADPH-黄递酶(NADPH-d)组化染色结合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法检测AF64A对隔复合体各细胞亚群内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乙酰胆碱(ACh)共存神经元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AF64A引起隔复合体内背侧亚群的ChAT单标记和NADPH-d+ChAT双标记神经元的数目显著减少。这两种胆碱能神经元分别减少29.5%(P<0.01)和26.7%(P<0.01).并且其突起也受到损害。在中间亚群,ChAT单标记神经元同样显著减少(35.2%,P<0.01);但NADPH-d+ChAT双标记神经元的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AF64A对于中线亚群和腹侧亚群的两种胆碱能神经元都无明显作用(P>0.05)。另外,AF64A对各亚群内的NADPH-d单标记神经元也无明显损毁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1)AF64A对隔复合体内不同细胞亚群内含NOS或不含NOS的两种胆?
余福林单红英董新文
关键词: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乙酰胆碱
研究神经元化学通路的逆行荧光标记和递质组织化学结合技术
1984年
一、引言神经解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几乎总是依赖于新技术的建立。近十多年来,由于许多灵敏的新技术的建立,使神经解剖学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从1970年至今的13年间,先后至少出版了九本神经解剖学研究技术专著[1-9],这在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史上是少见的。新发展的技术大致可分为两类。
董新文
关键词:神经元神经组织递质通路化学结合
猫胫前肌内的感受器的组织学观察
1980年
为配合针麻原理的研究,我们以与足三里和上巨虚等常用穴位有关的胫前肌作研究材料,用Barker氏染色法和传统的氯化金染色法等对胫前肌内的感受器进行了观察。为了比较,还观察了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结果发现,在这些肌肉中有四种感受器:即肌梭、腱器官、环层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但在胫前肌内未看到环层小体。实验结果提示,肌梭和游离神经末梢可能与针感有关。
鲁子惠董新文蒋芝华
关键词:胫前肌常用穴位感受器环层小体机械感受器组织学观察
大鼠脊髓乙酰胆碱酯醇的发育过程
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它具有水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另外, 有证据表明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还可能起着营养或调节神经元形态发育、突触形成的作用。
张勤单红英董新文
文献传递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的细胞骨架被引量:4
2001年
与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disease ,AD)痴呆的严重性最有关的和最合理的原因是触突丧失。尽管 β 淀粉样蛋白假说盛行 ,但它引起突触丧失是微弱的 ;其他的病理变化更能说明突触损伤现象。轴突终末的正常依赖于轴浆流 ;轴浆流的功能需要完整无损的微管和运动蛋白———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发动蛋白。从早期AD的电镜研究以来 ,就已知在AD神经元中微管数量减少。正常情况下 ,微管与未聚合的微管蛋白是平衡的 ;稳定的形成成分依赖于tau与微管的正常结合。但在AD中 ,tau的过磷酸化导致缠结形成和微管溃解。缠结的数量并不足以说明皮层神经元和突触的丧失 ;但在聚合前的缠结状态中 ,tau的过磷酸化无疑起重要作用。
董新文
关键词:TAU蛋白轴浆流细胞骨架阿尔茨海默病
大鼠隔-斜带复合体中含小白蛋白蛋白和含胆碱乙酰化酶的神经元被引量:3
1994年
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成年大白鼠隔-斜带(S-DB)复合体中,含小白蛋白(PV)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学进行了研究,并与含胆碱乙酚化酶(ChAT)神经元的观察进行了比较。含PV神经元主要位于内侧隔核(MS)、斜带垂直支(vDB)和斜带水平支(hDB)。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在S-DB复合体的各个核区或同一核区都不相同,表明这些神经元具有多样的形态学特征。在整个S-DB复合体中,含PV和含ChAT神经元的比例,各占PV和ChAT阳性反应细胞总数的47/和53/,在MS、vDB和hDB中,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比例分别为38%、54%和59.5%,其余为含ChAT的胆碱能神经元。
董新文
关键词:小白蛋白胆碱乙酰化酶细胞化学
大鼠部分脑区内一氧化氮合酶与经典神经递质的共存被引量:22
1996年
用NADPH-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方法,对大鼠部分脑区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分别与5-羟色胺(5-HT)、酪氨酸羟化酶(TH)和乙酰胆碱(ACh)等共存神经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中缝背核(DR)背外侧区,绝大多数NOS神经元与5-HT共存,但5-HT神经元仍有一半以上未表现出NADPH-d阳性。在脑桥蓝斑(LC)腹内侧部存在大量NOS神经元,其中一小部分与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元(以TH为标记)共存。在中脑黑质(SN)区观察到少量NOS神经元散在地分布干大量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以TH为标记)之中,此区还存在大量NADPH-d阳性纤维,但没有观察到NOS与DA共存神经元。在前脑中央隔区(MS)、Broca斜带核水平支(hDB)和垂直支(vDB),92%以上的NOS神经元与ACh共存,这些共存神经元约占所有胆碱能神经元的42%。纹状体内也有不少NOS神经元,但它们不与ACh共存。上述NOS分别与5-HT、NA和ACh等经典神经递质共存的结果,为NO参与多种递质功能的调节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余福林单红英董新文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NADPH-D组织化学
神经营养因子被引量:3
2000年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是多肽。这些因子在发育神经系统中支持神经元生长、分化和存活;在成年神经系统中有维持神经元的作用。最近的资料还支持一种新的观点,即有些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与改善脑发育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在神经营养因子中,一些因子主要作用于神经元;而另一些因子既作用于神经元,也作用于非神经元。
董新文
关键词: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中枢神经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