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英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房颤动患者微栓子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微栓子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确房颤患者栓塞风险。方法选取特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行微栓子监测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间结果差异。结果房颤组微栓子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0.0%vs.10.0%)(P<0.05)。房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256±79)μg/L vs.(174±67)μg/L](P<0.05)。结论微栓子与D-二聚体均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栓塞事件的指标,可以进一步识别房颤栓塞高危个体。
- 董国英赵晓英王芳王兵徐云
- 关键词:心房颤动微栓子D-二聚体
- 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54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按门诊号单双数分组;动态组(27例):采用远程动态心电监测方法完成疾病诊断;常规组(27例):采用常规心电图监测方法完成疾病诊断;就组间常见心律失常符合率、恶性心律失常符合率、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展开对比。结果:动态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常见心律失常符合率(93.33%)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符合率(100.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40.00%,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组。结论:远程动态心电监测的有效应用,可准确记录心电信号,有效监测患者所表现出的心律失常情况,从而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疾病早期确诊奠定基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董国英徐云董真真余宏炯
-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符合率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
- TCD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TCD (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TCD和CTA(CT血管造影)检测,并分析和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TCD组颅内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颈部血管狭窄、颅内前循狭窄、斑块形成的检出率34.4%、74.4%、51.7%、37.8%、51.9%、35.0%与CTA组36.1%、72.2%、41.7%、39.4%、52.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9 5、0.227 3、0.184 4、0.105 5、0.0445、0.111 1,P=0.740 7、0.633 5、0.667 6、0.745 3、0.832、0.738 8);TCD组颅内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诊断准确率41.4%、33.9%、25.0%同CTA组40.6%、36.1%、23.3%展开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 5、0.195 4、0.136 4,P=0.914 6、0.645 8、0.7118);两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相比,TCD组96.1%、93.3%、94.4%与CTA组97.2%、94.4%、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 8、0.193 7、0.233 9,P=0.557 0、0.659 8、0.628 6)。结论 TCD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且价格低廉,无创无痛,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董国英
-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TCD
- 不同血栓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患者微栓子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
- 2022年
- 目的观察不同血栓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微栓子及D-二聚体水平,明确其与房颤栓塞风险的关系。方法观察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我院门诊及病区首诊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06例,常规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经颅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栓塞风险,按≥2分高危组和<2分低中危组分组,根据指南建议预防性抗凝治疗,其中48例患者应用达比加群,1月后复查D-二聚体水平并再次监测微栓子。结果68例低中危组房颤患者微栓子阳性5例,138例高危组房颤患者微栓子阳性28例,高危组微栓子阳性率显著高于低中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48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前微栓子阳性18例,抗凝治疗后微栓子阳性5例,微栓子阳性率显著降低(χ^(2)=9.66,P<0.05);低中危组D-二聚体水平(286±67)μg/L,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为(426±79)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抗凝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为(412±58)μg/L,抗凝治疗后(221±49)μg/L,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栓子阳性率及D-二聚体水平随房颤栓塞风险增高而增加,随抗凝治疗后栓塞风险降低而降低,初步明确微栓子监测结果及D-二聚体水平可以协助评估房颤患者栓塞风险。
- 徐云董珍珍蒋丽娇张岑溪董国英
- 关键词:心房颤动微栓子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