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宇晓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枕颈
  • 3篇枢椎
  • 3篇寰枢
  • 3篇寰枢椎
  • 3篇寰枢椎脱位
  • 3篇脱位
  • 3篇颅底
  • 3篇颅底凹陷
  • 3篇颅底凹陷症
  • 2篇颈椎
  • 2篇关节
  • 2篇复位
  • 1篇断伤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观察
  • 1篇早期救治
  • 1篇诊治
  • 1篇诊治体会
  • 1篇置换术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7篇陈华
  • 7篇刘浩
  • 7篇王贝宇
  • 7篇丁琛
  • 7篇孟阳
  • 7篇邓宇晓
  • 6篇戎鑫

传媒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后路术中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
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枕颈部发育畸形,常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寰椎发育不良、齿状突畸形、Chiari畸形、软骨发育不良、Klippel-Feil综合征等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中寰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传统的手术方...
孟阳戎鑫陈华娄继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刘浩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
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Herbert B2型舟状骨骨折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空心钉治疗Herbert B2型舟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相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优越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到2015年9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舟状骨骨折18例,结合术前X线片及C...
孟阳戎鑫陈华娄继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刘浩
关键词:闭合复位空心钉舟状骨骨折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高度变化对小关节重合面影响的影像学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高度变化对小关节重合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行颈5-6节段Prestige-LP间盘置换患者的颈椎CT资料,计算出其手术前后的小关节重合面积(Facet Joint Ov...
孟阳娄纪刚王贝宇吴廷奎陈华邓宇晓丁琛刘浩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椎间隙小关节颈椎
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三部分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三部分损伤的诊治方法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该类损伤患者25例,其中男...
孟阳戎鑫陈华娄纪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刘浩
创伤性半骨盆离断伤的早期救治
目的: 探讨创伤性半骨盆离断伤的临床特点与早期救治策略.方法: 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9例创伤性半骨盆离断伤患者.直接收治8例,外院转入1例;男3例,女4例;年龄21-35岁,平均28岁.车祸伤7例,高...
孟阳陈华戎鑫娄继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刘浩
后路切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 探讨后路切开术中两步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21例进行后路切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的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41.6±10.7)岁;病程4个月~18年,平均(4.3±3.9)年.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并计算神经功能恢复率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及齿突尖到Wackenheim线(Wackenheim line,WL)、McRae线(McRae line,ML)的距离评估复位情况;测量颈延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颈延髓压迫缓解情况.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5~217 min,平均(140.4±30.9) min;术中出血量为90~325 ml,平均(161±55.3) ml;术前牵引时间为6~14 d,平均(8.3±1.8)d.21例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8.3±6.6)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1.19±1.7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5.43±1.03)分,ADI由(6.76±2.15)mm降至(1.19±1.63)mm,WL(4±1.96) mm降至(-0.5±1.38)mm,ML(4.76±l.93)mm降至(-0.48±1.01)mm,CMA由117.43°±13.64°提高至144.43°±1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ADI完全复位者为18例(18/21,85.7%),WL及ML完全复位者分别为17例(17/21,80.9%)、18例(18/21,85.7%).1例出现植骨不融合,但术后8个月齿突与枕骨化的寰椎间出现自发融合;2例出现吞咽不适,术后6个月后逐渐消失.结论 对于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后路切开两步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在寰枢椎复位、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满意疗效.
孟阳戎鑫陈华娄继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刘浩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
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的关系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评估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合并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患者枕颈角(O-C2角)与下颈椎曲度(C2-7 Cobb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21例于我院因BI合并AAD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41.6±10.7岁);病程4个月~18年(4.3±3.9年)。于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O-C2及C2-7 Cobb角(C2-7角),并计算O-C2角及C2-7角的变化量dO-C2角和dC2-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根据O-C2角的大小,将21例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为10°≤O-C2角≤20°组、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观测手术前后不同O-C2角组C2-7角的差异,分析手术前后O-C2角与C2-7角的相关性。结果:21例患者中,12例患者固定节段为C0-C3,9例患者为C0-C4。随访时间为10~32个月(18.3±6.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较术前平均增大6.3°,C2-7角较术前平均减小6°,手术前后两指标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6例(28.6%)患者O-C2角在10°~20°间,12例(57.1%)<10°,3例(14.3%)>20°。OC2角<10°组C2-7角显著大于O-C2角10°~20°组及>20°组(P<0.05),O-C2角10°~20°组与>2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0例(47.6%)患者O-C2角在10°~20°间,4例(19.0%)>20°,7例(33.4%)<10°,O-C2角>20°组C2-7角显著小于O-C2角10°~20°组及<10°组(P<0.05),O-C2角10°~20°组与<1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与C2-7角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术前r=-0.732,P<0.05;术后r=-0.603,P<0.05);d0-C2角及dC2-7角亦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0.721,P<0.05)。结论:BI合并AAD患者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关系密切,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时需监测枕颈角的固定角度,若枕颈角过大有可能导致术后下颈椎曲度出现代偿性减小。
孟阳刘浩戎鑫陈华娄继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