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阳 作品数:61 被引量:134 H指数:7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更多>>
钩椎关节应用解剖测量及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钩椎关节区域进行应用解剖测量研究,并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方法通过病历与影像系统筛选,纳入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颈椎CT扫描数据,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9~60岁。将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9.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C3~C7双侧钩突高、钩突基底宽、钩突基底长、钩椎关节椎间孔部移行距离,C3~C7钩椎关节前缘间距、钩椎关节后缘间距,以及C2、3~C6、7钩椎关节间隙高度、椎间隙中心高度、椎间隙前后径。将上述测量结果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用于辅助钩椎关节融合器参数设计。结果 C3~C7各椎体钩突高、钩突基底宽、钩突基底长、钩椎关节椎间孔部移行距离以及C2、3~C6、7钩椎关节间隙高度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间隙高度男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3~C7各椎体钩椎关节前缘间距均显著大于钩椎关节后缘间距(P<0.05),钩椎关节向后呈内聚形状。各节段椎间隙中心高度男性高于女性,但仅C2、3和C5、6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椎间隙前后径男性均显著大于女性(P<0.05)。椎间隙中心高度为(4.94±0.49) mm (3.81~5.90 mm),椎间隙前后径为(15.78±1.23) mm (12.94~18.85 mm),钩椎关节前缘间距为(17.19±2.39) mm (13.39~24.63 mm),钩椎关节后缘间距为(10.84±2.12) mm (7.19~16.64 mm)。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设计钩椎关节融合器体部高度为5、6、7、8 mm 4种规格,深度为12、13、14、15、16 mm 5种规格,宽度为14~18 mm;两翼设计为弧形且宽2、3 mm两种规格。结论不同节段钩椎关节解剖测量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基于解剖研究测量结果设计的钩椎关节融合器规格能够满足不同患者需求。 杨毅 刘浩 吴廷奎 胡凌云 陈林 戎鑫 马立泰 孟阳关键词:钩椎关节 融合器 CT三维重建 颈椎 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高等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高等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6年12月行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6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7例,年龄43.6±7.8岁,随访时间50.0±22.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收集临床资料[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收集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C2~C7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假体开口角度、C2~C7矢状面轴向垂线)、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指数、C2~C7活动度、假体活动度。末次随访时根据McAfee分级法将患者分为高等级异位骨化组(A组,包括McAfeeⅢ-Ⅳ)和无高等级异位骨化组(B组,包括无异位骨化、McAfeeⅠ-Ⅱ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假体大小对结果的影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方法分析高等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均明显改善,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假体大小对高等级异位骨化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A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9.7±28.4个月,B组患者为47.6±20.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在运动功能方面,患者术前颈椎整体活动度A组为47.3°±15.4°,B组为54.1°±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患者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为8.7°±4.7°,B组为11.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在颈椎矢状面序列方面,患者术后3个月时C2~C7曲度A组为2.8°±9.4°,B组为10.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患者术后3个月时C2~C7 SVA A组为21.7±8.8mm,B组为16.2±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术后早期颈椎矢状面序列不佳可能是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高等级异位骨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王晓斐 刘浩 孟阳 王贝宇 丁琛 杨毅 洪瑛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减压融合术与单纯减压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结果观察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单纯减压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43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 刘浩 孟阳 龚全 马立泰 王贝宇 邓宇骁 戎鑫关键词:多节段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颈椎下终板矢状面形态分型 [目的]测量分析颈椎各节段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对颈椎下终板形态进行分型,为改进人工颈椎间盘终板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68例非颈椎病患者C2至C7共408个节段的CT资料,将DICOM格式文件导入图像三维重建软件... 戎鑫 刘浩 龚全 洪瑛 武文杰 娄纪刚 陈华 孟阳关键词:颈椎 终板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钩椎关节切除对于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节段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钩椎关节切除对于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节段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新鲜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8具分为A、B两组,每组4具.所有标本在完整状态下完成相关生物力学测试后,在颈5/6椎间隙植入合适大小球-槽型人工颈... 杨运北 刘浩 洪瑛 娄继刚 孟阳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生物力学 稳定性 颈椎融合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4 2020年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一直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的经典的手术方式。随着颈椎前路钢板、Cage等内植物的应用,ACDF手术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并发症逐渐降低。理想的椎间融合器不仅应当具有良好的即可稳定性、足够的支撑强度、合适的弹性模量,还需要维持和纠正颈椎曲度、提供适宜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环境促进植骨融合。目前新型复合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多种材料融合器与理想的椎间融合器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研究应当仍然关注融合器材料的革新。本文就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历史沿革、设计目的、分类以及目前研究热点的几类融合器进行了文献综述。 杨毅 刘浩 孟阳关键词:融合器 颈椎 后路术中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 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枕颈部发育畸形,常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寰椎发育不良、齿状突畸形、Chiari畸形、软骨发育不良、Klippel-Feil综合征等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中寰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传统的手术方... 孟阳 戎鑫 陈华 娄继刚 王贝宇 邓宇晓 丁琛 刘浩关键词:颅底凹陷症 寰枢椎脱位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高度对小关节影响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不同高度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对小关节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建立C2.7有限元模型,模拟5、6、7 mm的Prestige-LP间盘置入,观测术后小关节重合距离、小关节夹角、小关节重合面积等形态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合适高度的Prestige-LP假体能较好地模拟颈椎生理特性。与完整情况相比,高2 mm假体置入后颈椎整体活动度在前屈时减少19.2%,后伸时减少19.4%,侧偏时减少18.4%,旋转时减少19.0%;手术节段活动度在前屈时减少15.8%,后伸时减少15.4%,侧偏时减少15.4%,旋转时减少15.3%。相比C5,6节段,C4/5及k节段活动度受假体高度影响更大,前屈时分别下降26.8%、26.5%,后伸时均下降26.6%,侧偏时分别下降26.5%、26.4%,旋转时分别下降26.4%、26.3%;上位邻近节段小关节重合距离降低9.6%,小关节夹角增大30.7%,小关节重合面积降低17.9%;手术节段小关节重合距离减少22.3%,小关节夹角增大35.3%,重合面积减少28.2%;下位邻近节段小关节形态学受假体高度影响较小。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中选择假体高度应尽可能地与术前生理状况下高度一致,高2 mm假体将显著改变小关节形态,临床中应避免使用。 孟阳 刘浩 王晓斐 王贝宇 戎鑫 洪瑛关键词:颈椎 人工颈椎间盘 小关节 有限元分析 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后枕颈角和枕颈角调整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及枕颈角(occipital-C_2angle,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6年1月联合应用POCA及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44.4岁。诊断为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2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3.2±2.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3±0.9)分。术中首先通过POCA指导钉棒系统预弯,使12例术前POCA为非正常值患者的POCA恢复到正常值范围;然后术中透视确认上述患者O-C_2角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中4例为非正常值,2例需要术中调整);调整后POCA及O-C_2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程度;影像学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术后POCA和O-C_2角及下颈椎曲度(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个月。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再手术发生。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2.9±0.8)分和(15.4±0.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5.870,P=0.000;t=6.587,P=0.000)。影像学检查示22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枕颈部稳定性良好。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POCA和O-C_2角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下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POCA及O-C_2角选择合理的枕颈固定角度可确保更好的手术疗效。 李广州 刘浩 刘浩 丁琛 杨毅 孟阳 陈华 陈华关键词:枕颈融合术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测量ACXF组术中前方截骨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活动度及高度、后方减压范围、骨性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APD)和面积(spinal canal area,SCA)等影像学参数,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其中17例行ACXF,29例行ACCF。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ACXF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4.71±30.44min、109.41±55.51ml和8.35±1.46d,ACCF组分别为155.17±27.86min、126.90±51.55ml和12.03±3.34d,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ACXF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少于ACCF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时ACXF组显著性大于ACCF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FSU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即刻FS 刘浩 刘洋 王贝宇 丁琛 孟阳 王宏 戎鑫 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