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列相似率为99.8%-100%。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单极虫类群中多数种类的放射孢子虫阶段主要寄生在苏氏尾鳃蚓体内。本研究首次发现和报道了鲫寄生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寡毛类宿主及其放射孢子虫的形态特征,为鲫粘孢子虫病生态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海城碘泡虫原始描述中形态数据较为简单,且存在多个宿主及寄生部位,其有效性有待确定。利用现行主流的黏孢子虫形态特征和基因标记系统分析相结合的分类学方法,对采自太湖棒花鱼鳃丝的海城碘泡虫进行了补充描述。该碘泡虫孢囊呈白色,圆形,大小为(0.6—1.1)mm。成熟孢子正面观近似椭圆形,上端稍尖,侧面观呈纺锤型,孢子长(10.8±0.7)μm(10.1—11.5μm),孢子宽:(8.1±0.5)μm(7.5—9.0μm),孢子厚:(5.7±0.4)μm(5.2—9.0μm);两极囊呈梨形,大小存在细微差别,极囊顶端存在突起,大极囊长:(4.7±0.5)μm(4.8—6.7μm),宽:(2.5±0.2)μm(3.2—4.3μm),小极囊长:(4.4±0.2)μm(4.1—4.8μm),宽:(2.2±0.1)μm(2.0—2.5μm);极丝盘绕4—5圈。基于18S r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Y965936)比对分析,该碘泡虫与放射孢子虫Hexactinomyxon type 2相似率最高,为9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碘泡虫与Hexac-caudatus和Myxobolus squamae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研究在补充了海城碘泡虫形态学、基因标记序列信息基础上,推断了该虫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