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丽
-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及其历史嬗变——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马克思思想中的"社会"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会学、经济学或哲学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哲学概念。本文遵循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时间脉络,主要从经济-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在不同层次的具体表现和内容。生产方式是社会之为社会的本质规定的最深层次内涵,必须站在此高度认识"社会"概念。就"社会"的内在本质规定而言,"生产方式"不同层次的本质规定决定着"社会"不同层次的本质规定。
- 莫小丽
- 马克思的美德伦理学建构何以可能——一种“人类自由”的视角被引量:3
- 2018年
- 艾伦·伍德认为马克思没有道德理论,并批判乔治·G.布伦克特的道德范围过分宽泛。布伦克特反驳了伍德观点,他构建了马克思伦理学。首先,他重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认为马克思拥有一种建立在"自由"之上的美德伦理学;其次,布伦克特将马克思的自由观区别于资本主义自由观,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扬弃;再次,他强调马克思的"自由"既是手段,又是自身的目的,具有本体论意义和超越性,能够提供一种超文化标准——人和社会的自我发展程度,以此来评判一切社会的发展程度。布伦克特正确地揭示了马克思批判规则伦理学,但是他却误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持有的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容的美德伦理学,马克思的"自由"与"幸福"内在一致。
- 李星莫小丽
-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三重意蕴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回应被引量:2
- 2016年
-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例指出:"互联网+"时代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诸多挑战。要应对之,就必须在理论的"深入"与"浅出"两个方面着力。前者要求重视和加强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真正进入马克思的思想世界,深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后者则要求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种种现实问题作出有力剖析,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最后,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要防止和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想倾向。
- 王峰明莫小丽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济学资本论
- 剥削理论的“缺失”——驳斥吉登斯的泛剥削论被引量:1
- 2016年
- 吉登斯提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并不是详尽无疑的,其存在"重大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种剥削观以此弥补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缺失"。人对自然的"剥削"是生产力的范畴,不属于马克思的剥削—阶级—生产关系范畴;三大剥削轴心与"生产劳动阶级"和"非生产劳动阶级"的对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尤其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对抗"、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互斥"等完全无关;国家剥削须从国家的两种职能和"阶级"—"生产关系"的演进逻辑出发做具体分析。
- 莫小丽王峰明
- 关键词:吉登斯
- “社会”概念:马克思与吉登斯的比较——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被引量:1
- 2016年
- 正确理解"社会"概念,无疑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国内学界围绕"社会"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吉登斯在评述传统社会观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求解,提出"社会"概念的四因素说。对此,文章从经济哲学视角出发指出"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是经济—生产关系;吉登斯所谓的社会空间、"所有权"、"制度丛结"和社会认同这四个因素都只是"社会"概念的外在影响因素。两种"社会"概念之间的差异源于分析"社会"的方法论的差异。就方法论而言,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社会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次的社会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社会规定。就理论与实践意义而言,"社会"概念的廓清不仅有利于辩证地审视现代社会,合理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同时还有利于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 莫小丽
- 关键词: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吉登斯
-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多维度辨析被引量:5
- 2019年
- 正确认识和理解"阶级"概念是精准理解马克思阶级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然而,对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争论不休,存在着诸多模糊和混乱之处,他们并没有把"阶级是什么"与"什么形成阶级"这两个不同的难题区分开来。实际上,前者求解阶级的本质规定,后者求解阶级的外部影响因素。就前者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处于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就后者而言,经济、政府、法律、暴力、意识等因素共同形塑"阶级",阶级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就方法论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元决定的,而现实具体规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决定的;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阶级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面的任何一种阶级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阶级规定。
- 莫小丽
- 关键词:政治法律阶级意识
- 剥削与剩余——对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的批判
- 2016年
-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中,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观点是需要批判的,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批判,从"剩余"概念出发,否认马克思剥削对象即"剩余劳动"的界定。吉登斯的"剩余"概念与马克思的"剩余劳动"概念界定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从"剩余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表现形式"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出发,否定马克思"剩余劳动"概念;更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对"剩余"的作用而抽象地谈论"剩余"。剥削正义与否,是与所属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 莫小丽
- 关键词:剥削吉登斯
- “延续”与“断裂”关系的“方法论”基础——兼评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化论的批判
- 2017年
- 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化论进行批判,就前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他强调历史发展的"延续";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他强调历史发展的"断裂",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就只适合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针对此,笔者对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进化论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出造成这种"延续"与"断裂"适用范围存在差异的认识根源在于马克思和吉登斯在"方法论"上的差异,主要选取马克思的典型分析方法、整体主义方法和本质抽象方法与吉登斯"结构化方法"做深入比较研究。从方法论上对此问题进行审视,透过纷繁复杂的表层现象,仔细辨识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才能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
- 莫小丽
- 关键词:进化论历史唯物主义吉登斯
- 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实践”被引量:2
- 2016年
-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前,从方法论意义上而言,研究哲学史的方法论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发生学思维方式和逻辑学思维方式。一种是追溯世界的起源、开端出发研究历史和社会,是一种产生与被产生,孰先孰后的关系;一种是从概念出发研究历史和社会,是一种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马克思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哥白尼式"的变革和转向,证明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 莫小丽
- 关键词:发生学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