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啸宇

作品数:41 被引量:21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0篇药品
  • 30篇药品不良反应
  • 29篇自动监测
  • 11篇细胞
  • 11篇细胞减少
  • 10篇血细胞
  • 10篇血细胞减少
  • 9篇桂哌齐特
  • 9篇变态反应
  • 8篇马来酸
  • 8篇马来酸桂哌齐...
  • 7篇皮肤
  • 7篇肝损害
  • 6篇沙星
  • 6篇肾损
  • 6篇注射液
  • 5篇皮肤变态反应
  • 4篇用药
  • 4篇肾损害
  • 4篇肝功

机构

  • 40篇中国人民解放...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装甲兵工程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解放军261...

作者

  • 40篇王啸宇
  • 39篇郭代红
  • 31篇贾王平
  • 29篇寇炜
  • 7篇朱曼
  • 6篇马亮
  • 6篇赵博宇
  • 5篇赵靓
  • 4篇王伟兰
  • 4篇田小燕
  • 3篇陈超
  • 2篇徐元杰
  • 2篇范琦
  • 1篇汤智慧
  • 1篇张小莉
  • 1篇张梅
  • 1篇张博
  • 1篇刘东杰
  • 1篇雍晓兰
  • 1篇王福利

传媒

  • 10篇中国药物应用...
  • 7篇药物流行病学...
  • 4篇中国药物警戒
  • 2篇中南药学
  • 2篇2016年中...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药房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2016全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2篇2017
  • 12篇201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来酸桂哌齐特关联性肝肾损害的自动监测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利用专项软件实施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关联性肝肾损害自动监测并获得风险评估数据。方法:借助"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回顾性提取2015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我院所有使用桂哌齐特(320 mg/10 ml)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进行真实世界ADR/ADE自动监测研究,对系统报警疑似病例进行双人甄选并分析。结果:用药患者共3 181人次。桂哌齐特相关性肝、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0.68%、2.07%,平均年龄分别为(64±13.5)岁、(72±11.2)岁。用药后发生肝损害患者ALT均值(184.7±97.7)U·L^(-1),其中1例ALT>10倍正常值上限,为重度肝损害;发生肾损害患者用药后SCr升高均值(38±12.1)μmol·L^(-1)。所有ADR病例预后良好恢复正常;相关影响因素有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联合用药。结论:应用专项系统实施肝肾损伤ADR自动监测,能够节约大量研究成本。桂哌齐特相关性肝肾功能损害分别为偶见、常见范围。临床使用桂哌齐特时应注意监测高龄、合并感染、心功能不全、多药联用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ADR并规避风险。
郭代红胡鹏洲马亮王啸宇寇炜贾王平
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药品不良反应自动监测肝损害肾损害
左氧氟沙星相关性肝损害及血细胞减少的自动监测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分析左氧氟沙星致肝损害和血细胞减少的发生规律。方法:借助系统回顾性调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使用左氧氟沙星的住院患者病历,设置"肝功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四个模块的事件配置器参数,分析系统阳性报警率及各ADR发生率,并对左氧氟沙星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借助系统自动监测2 675例次左氧氟沙星用药患者,每个模块平均用时约11 min;经临床药师再评价,肝损害、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ADR发生率分别为1.92%,0.75%,1.34%,1.82%,1.59%。左氧氟沙星致肝损害在年龄、性别、用药天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体重指数(BM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项软件系统可以高效快速进行左氧氟沙星相关性肝损害和血细胞减少等ADR的自动监测,且能够初步预测其ADR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贾王平郭代红朱曼寇炜王啸宇胡鹏洲赵博宇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肝损害血细胞减少药品不良反应自动监测
11665例次马来酸桂哌齐特用药人群的肝肾损害自动监测研究
目的 获取大样本量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用药人群的药源性肝、肾损害发生率。方法 利用自行研发的专项软件回顾性提取20140801-20160731期间、我院住院患者中所有使用桂哌齐特(320mg/10ml,80mg/2ml...
胡鹏洲王啸宇郭代红马亮范琦刘佳夏玉坤田小燕
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致变态反应的自动监测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分析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致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借助系统回顾性调取我院2014~2016年使用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住院患者的病历,设置"变态反应"与"过敏性休克"模块的事件配置器参数,分析系统阳性报警病例及各ADR发生率,并利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致皮肤类变态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借助系统自动监测11 969例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用药患者,用时约2 h;经临床药师再评估,皮肤类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5%,过敏样反应0.01%,无过敏性休克。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致皮肤类变态反应在年龄、性别、过敏史、溶媒、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专项软件系统可以高效快速进行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致变态反应的自动监测,且能够初步预测其ADR相关影响因素,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好工具。
贾王平郭代红寇炜胡鹏洲王啸宇
关键词:变态反应药品不良反应自动监测
5336例利奈唑胺用药人群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自动监测与评价研究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高效获取大样本用药人群中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发生率等风险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借助自动监测系统提取分析我院HIS历史库中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使用过利奈唑胺注射液的所有住院患者电子病案信息,系统报警的血小板减少ADR和趋势病例经研究者双人逐一甄别后确定。结果:5336例用药人群中,ADR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266例(4.99%),其中3例为再暴露;趋势组血小板降低幅度达到基数25%以上422例(7.91%),ADR组56例患者未达趋势组标准。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上升,年龄是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显著影响因素(P=0.000),OR(95%CI)为4.887(3.958–6.035)。用药7 d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占45.26%,且降幅大于其他发生时间组;日减少均值越大最终用药前后血小板差值也越大。结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属常见,但低于文献报道和本团队前期研究。用药伊始就应全程监测血小板以及时发现ADR并规避风险,尤以老年用药患者为高发人群。自动监测系统对接HIS历史数据库,能够高效获取重点品种的真实世界大样本用药人群中目标ADR的精准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估结果。
郭代红胡鹏洲朱曼贾王平王啸宇
关键词:利奈唑胺药品不良反应自动监测血小板减少
康莱特注射液致皮肤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自动监测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康莱特注射液致皮肤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我院2015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使用康莱特治疗的住院患者开展自动监测,报警病例经人工评价后对康莱特致皮肤相关ADR/ADE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016例,其中10例发生康莱特皮肤相关ADR/ADE,正常用药皮肤相关ADR发生率为0.20%,超疗程用药致ADE发生率为2.13%,正常用药与超疗程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431,95%CI:2.185~49.784,P=0.022)。有1例出现重度ADE。康莱特用药时长超过2周为皮肤相关ADR/AD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831,95%CI:1.378~119.473)。结论:本研究利用系统高效对目标药物开展自动监测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康莱特致皮肤相关ADR/ADE发生率属偶见范围,临床使用过程中,要对用药时长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用药。
寇炜郭代红贾王平胡鹏洲庞宁王啸宇
关键词:康莱特注射液皮肤自动监测
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15183例分析被引量:38
2018年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6年12月108家医院上报至解放军ADR监测中心的抗肿瘤药致ADR报告,对ADR报告类型、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抗肿瘤药类别、患者罹患肿瘤情况、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 183例ADR报告中,新ADR有462例,严重ADR有2 873例。男性8 039例(52.95%),女性7 144例(47.05%);其中女性严重的ADR发生比例(20.00%)显著高于男性(1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90.53%),且多发生于用药后2~<7 d(23.00%)。共涉及抗肿瘤药117种,排名前3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金属铂类(25.63%)、植物来源及衍生物类(24.42%)和抗代谢类(18.50%)。男性患者罹患肿瘤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女性患者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胃肠系统、血液系统和全身性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皮疹和发热。92.57%发生ADR的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和好转,但有5例患者死亡。结论:抗肿瘤药致ADR较多,且危害严重。临床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药物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寇炜郭代红田小燕贾王平赵靓王啸宇胡鹏洲
关键词:抗肿瘤药回顾性分析
马来酸桂哌齐特相关皮肤变态反应及过敏样反应的自动监测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相关皮肤类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与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可靠发生率及发生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设置"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ADE)主动监测系统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在"皮肤变态反应"与"过敏性休克"模块回顾性提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住院患者的病例,人工分析系统报警病例获得ADR发生率及发生特征,并利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ADR发生的可能风险因素。结果系统共回顾监测11 052例马来酸桂哌齐特使用患者,15例皮肤类ADR,发生率0.14%,2例过敏样反应,发生率0.018%,无严重皮肤ADR病例,无过敏性性休克病例,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性别、年龄、BMI、药物过敏史、严重疾病方面阳性病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桂哌齐特引起皮肤类ADR和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分别在偶见和罕见范围,程度较轻。应用专项软件极大提高了文本信息研究的效率。
胡鹏洲郭代红王啸宇寇炜贾王平庞宁
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药品不良反应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监测
基于电子医疗档案的药品不良反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及应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了解基于电子医疗档案的药品不良反应自动监测系统发展概况,为ADR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归纳国内外ADR自动监测系统结构、标准、方法等方面研究与建设现状,思考并展望国内下一步工作趋向。结果:美欧开发的自动监测系统OMOP、MS、EU-ADR、PROTECT已应用多年,数据标准化、信号探测、流行病学方法创新、统计学模型开发等技术方面相对成熟。国内基于触发器技术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已有显著进步,但多属于科研团队在监测方法、管理模式等的探索性研究,尚没有成型的自动监测网络,文本识别技术应用尚待提升。结论:有待结合国情深化ADR事件侦测、方法学、质控标准、网络建设等研究,提高ADR自动监测效能,以获取详实的药物安全性评价数据。
王啸宇郭代红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自动监测统计学触发器
我院6365例莫西沙星用药患者中皮肤变态反应的自动监测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相关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中的"皮肤变态反应"模块,回顾性调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使用莫西沙星的住院患者病历。经临床药师再评价系统报警病例,获得莫西沙星致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与发生特征;并利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借助系统自动监测7774例次莫西沙星用药患者,用时约1 h;皮肤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53%(95%CI:0.36%~0.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为莫西沙星致皮肤变态反应的影响因素,OR值为5.968(95%CI:1.213~29.371)。结论莫西沙星相关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属于偶见范围,且未见严重ADR。本系统可以高效快捷开展药源性皮肤变态反应的自动监测。
贾王平郭代红寇炜胡鹏洲王啸宇赵粟裕赵靓
关键词:莫西沙星自动监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