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 作品数:39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肺动脉根部打孔冠状动脉移植法在大动脉转位手术中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研究采用打孔冠状动脉移植手术纠治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对比分析河南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2003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8例采用动脉调转术治疗的D-TGA/VSD新生儿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2008年9月以前手术为常规冠状动脉移植法(常规移植组,18例),以后改为打孔冠状动脉移植法(打孔移植组,10例)。手术年龄12 h~28 d[(12.87±8.63)d],体质量2.3~6.0 kg[(3.89±0.78)kg]。手术均在全麻、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结果全组死亡4例,病死率为14.28%。其中打孔移植组和常规移植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0.00%(1/10例)和16.67%(3/1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打孔移植组和常规移植组体外循环时间(P=0.011)、主动脉阻断时间(P=0.014)、手术时间(P=0.021)、术后胸引管引流时间(P=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插管天数、监护室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出血量、二次止血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打孔冠状动脉移植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胸引管引流时间,有利于减少其对患儿的伤害,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效率。
- 王峰峰范太兵李群李斌徐红亮石磊杨玉齐王媛娜
- 关键词: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
- 先天性心脏病漏诊及误诊分析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总结临床易误诊、漏诊的先天性心脏病,以期提高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术前、术后漏诊、误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漏诊61例、术后漏诊24例,术前误诊13例、术后误诊1例;漏诊较多的疾病为右心室流出道梗阻(26例)、动脉导管未闭(18例)和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10例);误诊较多的疾病为主动脉弓缩窄(5例)、主动脉弓中断(4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动静脉血管畸形、远端主动脉问题和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易漏诊、误诊的常见原因。
- 吴开元李斌范太兵石磊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漏诊误诊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Cs)的体外培养和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HBMCs从人骨髓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将第三代的细胞以含VEGF,bFGF的培养基定向诱导,使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型.结果 原代未经诱导的骨髓干细胞,培养3周后细胞形态呈梭形,诱导后第7天的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第14天细胞大致呈铺路石样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D31、CD34、vWF因子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31、vWF因子阳性率分别为87.5%、82.6%,双阳性率为71.2%.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 袁心刚范顺阳石磊董松波刘会琼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
- 肺动脉闭锁42例的手术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总结42例肺动脉闭锁患儿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7月外科治疗42例肺动脉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伴有室间隔缺损,9例室间隔完整。42例患儿中13例行一期根治手术,29例行姑息手术,22例最终行根治手术。结果全组住院死亡9例(21.4%,9/42),2008年前6例(50%,6/12),2008年后3例(10%,3/30);从手术方式来看,肺动脉开通术死亡1例,体肺动脉侧支形成纠治术加中央分流术死亡1例,一期根治术死亡4例,中央分流术死亡1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根治术死亡1例,B—T分流术死亡1例。结论2008年后外科治疗肺动脉闭锁死亡比例降低,个体化姑息手术方式的选择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胡曼曼范太兵李群石磊李斌
- 关键词:肺动脉瓣闭锁姑息手术根治手术
- 库存悬浮红细胞洗涤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观察库存悬浮红细胞应用血液回收机洗涤处理后预充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室间隔缺损择期手术患儿4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A(Group A)实验组B(Group B),A组对CPB预充用库存悬浮红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理,B组应用血液回收机对库存悬浮红细胞进行洗涤处理后再预充。分别在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结束时(T2)、术后2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取动脉血标本行TNF-α、IL-6、IL-8、IL-10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比较2组之间差异。结果 2组患儿的血TNF-α、IL-6、IL-8、IL-10和CRP在T2、T3、T4均呈持续升高趋势并在T5恢复至略高于术前水平;TNF-α、IL-8在术后整个过程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6、IL-10在T5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 T3至T5显著升高无下降趋势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回收机洗涤预充用库存悬浮红细胞可降低婴幼儿体外循环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 杨玉齐徐红亮范顺阳石磊尉新华张金涛徐云飞李群
- 关键词:悬浮红细胞血液回收机婴幼儿体外循环炎症因子
- 不同年龄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围术期临床结果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婴儿与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围术期临床结果,探讨早期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外科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390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3岁。其中婴儿组(〈1岁)172例,儿童组(≥1岁)218例。伴发畸形:房间隔缺损33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冠状动脉畸形8例、多发室间隔缺损5例。结果本组死亡10例,总死亡率2.56%,婴儿组与儿童组死亡率分别是2.32%(4/172例)和2.75%(6/21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00,P=1.000)。婴儿组和儿童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89.16±74.38)min、(83.14±66.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9.75±35.20)min、(54.70±38.54)min,手术时间分别为(185.34±168.64)min、(163.35±150.1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57.17±67.46)h、(47.50±58.39)h,重症监护室监护时间分别为(5.08±7.93)d、(3.71±5.40)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82±17.78)d、(9.52±8.74)d,2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37、1.890、1.991、1.887、1.951、1.931,P=0.259、0.713、0.194、0.739、0.241、0.308)。结论婴儿法洛四联症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可避免因治疗较晚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落后、缺氧发作、甚至猝死等不良事件。
- 石磊徐红亮张金涛尉新华刘锦纷
- 关键词:婴儿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
-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超声心动图漏诊和误诊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分析漏诊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87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 87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中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缩窄75例(局限性缩窄67例,管状缩窄8例),漏误诊12例(占13.8%),其中漏诊9例,误诊3例.结论 掌握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认真扫查胸骨上窝切面,联合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避免漏诊及误诊.
- 吴娟刘云王铭王新霞栗河舟石磊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主动脉缩窄婴幼儿
- 肾母细胞瘤中p53、Bcl-2基因调控和细胞凋亡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分析肾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和p5 3、Bcl-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肾母细胞瘤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 3 0例肾母细胞瘤用DNA末端标记 (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5 3、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3 0例肾母细胞瘤凋亡指数 (AI)为 1‰~ 412‰ ,平均 99 7‰ ;p5 3、Bcl -2的表达指数PEI、BEI分别为 0‰~ 3 0 8‰、1‰~ 3 65‰ ,平均值分别为 81 8‰、90 2‰。细胞凋亡和p5 3与肾母细胞瘤组织学类型有显著相关性 ,细胞凋亡与p5 3呈负相关 ,Bcl -2与组织学类型、细胞凋亡均无关。结论 p5 3在调节肾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细胞凋亡和p5 3突变可能与肾母细胞瘤的细胞分化、预后有关 ,PEI。
- 石磊裴素丽杨险峰杨启政
-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细胞凋亡P53蛋白BCL-2蛋白发病机制
- 新生儿动脉调转术围术期心肌损害和临床结果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分析动脉调转术治疗新生儿大动脉转位(D-TGA)围术期心肌损害和临床结果。方法.行动脉调转术治疗D-TGA新生儿21例,手术年龄2~28d;体重2.90~4.12kg。分为急诊组9例和非急诊组12例。分别检测术前(T1)、主动脉开放后10min(T2)、术后即刻(T3)、术后24h(T4)、48h(T5)、72h(T6)时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并收集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急诊组1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放弃治疗。急诊组较非急诊组T1、T2、T3时cTnI增高,两组间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cTnI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r=0.547,P〈0.01),CK-MB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急诊组和非急诊组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67.78±66.94)h和(75.25±46.11)h]、监护时间[(11.67±4.30)d和(7.67±3.33)d]、术后住院时间[(16.56q±5.36)d和(11.92±3.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D-TGA行动脉调转术治疗效果满意。早期诊断、术前纠正酸中毒、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积极改善术前一般情况、尽量减少急诊手术,可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有利病儿术后迅速康复。cTnI、CK-MB是检测心肌损害的指标,cTnI更灵敏,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 石磊张海波严勤郑景浩徐志伟徐卓明刘锦纷
- 关键词:大血管错位心脏外科手术心肌
- 改良预充液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液的改良调整,对比其对婴幼儿术中术后内环境、血流动力学及术后ICU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及改良组各20例。两组均于体外循环(CPB)下行VSD修补术。术中常规组采用库存血预充;改良组对库存血预充液进行零平衡超滤(ZBUF),然后根据测得血气结果调整预充液pH值使其更接近机体内环境。观察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及电解质、炎症因子TNF-α及IL-8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改良组预充液pH、PCO2、BE、K+均低于常规组(P<0.01)并达到正常生理范围;T1b时TNF-α水平低于T1a时及常规组T1时(P<0.05),T3、T4时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T1b时IL-8水平低于T1a时及常规组T1时(P<0.05);T2、T3、T4时IL-8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ICU期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库存血预充液行零平衡超滤改良调整后更适合婴幼儿体内环境,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缩短呼吸机辅助时间、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各器官功能恢复。
- 徐红亮杨玉齐石磊范顺阳尉新华张金涛李群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预充液零平衡超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