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素洁

作品数:16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梗死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6篇溶栓
  • 6篇后循环
  • 4篇后循环脑梗死
  • 3篇预后
  • 3篇溶栓后
  • 3篇静脉溶栓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溶栓
  • 2篇血管
  • 2篇血栓
  • 2篇依达拉奉
  • 2篇取栓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细胞
  • 2篇脑卒中
  • 2篇静脉

机构

  • 16篇唐山工人医院
  • 3篇唐山市丰润区...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唐山市丰润区...

作者

  • 16篇王素洁
  • 9篇李培
  • 8篇陈丽丽
  • 5篇詹红艳
  • 4篇张艳红
  • 4篇王海英
  • 3篇吕燕华
  • 3篇庄严
  • 3篇曹亦宾
  • 3篇刘静华
  • 3篇郭红梅
  • 3篇马建国
  • 3篇刘江
  • 2篇吴斌
  • 2篇王余
  • 1篇佟旭
  • 1篇王玉松
  • 1篇李健
  • 1篇王建华
  • 1篇吕宪民

传媒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 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差异。 方法 对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7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分为3组,其中发病时间在6h以内者行静脉溶栓,发病时间为6~24h者行动脉溶栓,超过24h者行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采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评估患者治疗效果,采用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预后情况。 结果 3种方法在治疗后24 h、7d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动脉溶栓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3种方法在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动脉溶栓的临床预后改善明显优于静脉溶栓,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的临床预后改善明显优于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 结论 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治疗方法,其中治疗时间窗较长者采用动脉取栓联合急诊支架植入术或许能更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陈丽丽詹红艳王素洁李培刘江张艳红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术
LncRNA UCA1靶向miR-582-5p调控缺血低氧性脑神经细胞存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观察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 (LncRNA UCA1)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模型、氧糖剥夺/复氧(OGD/R) PC12细胞中的表达,探究其调控脑神经细胞增殖、凋亡的潜在机制。方法 MCAO法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OGD/R法制作PC12细胞损伤模型。shcon、sh-UCA1给予大鼠右脑室注射;脂质体法转染si-con、si-UCA1、agomiRNA、agomiR-582-5p、siUCA1+antagomiRNA、si-UCA1+antagomiR-582-5p至PC12细胞。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实验检测组织、细胞中LncRNA UCA1、miR-582-5p表达;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细胞计数(CCK8)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细胞荧光活性。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LncRNA UCA1升高,TUNEL凋亡率升高,shUCA1给药组大鼠脑组织LncRNA UCA1降低,TUNEL凋亡率也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细胞LncRNA UCA1升高,细胞增殖率、EdU阳性率、克隆形成数均降低,凋亡率升高,转染si-UCA1的细胞LncRNA UCA1降低,细胞增殖率、EdU阳性率、克隆形成数均升高,凋亡率降低(P<0.05);LncRNA UCA1直接靶向负调控miR-582-5p,且在大鼠脑组织中miR-582-5p的水平与LncRNA UCA1呈负相关性(R^(2)=0.249,P<0.05)。miR-582-5p在模型组大鼠脑组织、OGD/R细胞中均低表达(P<0.05);与agomiRNA组相比,agomiR-582-5p组细胞miR-582-5p表达升高,细胞增殖率、EdU阳性率、克隆形成数均升高,凋亡率降低(P<0.05)。抑制miR-582-5p减弱敲减LncRNA UCA1对OG D/R细胞的增殖促进和凋亡抑制作用。结论LncRNA UCA1参与缺血低氧性脑神经细胞的损伤过程,抑制OGD/R PC12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这种不利于神经细胞存活的作用与靶向miR-582-5p有关。
王玉松李培饶国敏孔祥慧骆泓洁王素洁张志杰李健
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王建华李培王素洁亢瑞娜朱研峰陈丽丽王海英
课题研究通过收集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抗凝、静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发生后循环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有3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既...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
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后循环梗死并成功溶栓老年患者67例,收集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梗死部位、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方式等资料。患者出院后进行跟踪随访,病后3个月复查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为预后不良,对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月复查时,预后良好43例(64.2%),预后不良24例(35.8%)。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与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有4项:入院时NIHSS评分〉12(95%CI:1.087~1.569,P=0.005)、发病至溶栓时间〉4.5h(95%CI:1.362~2.258,P=0.00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95%CI:0.612~0.956,P=0.000)、24h后抗血小板(95%CI:0.785~1.133,P=0.001)。结论对于后循环梗死老年患者,尽早溶栓且溶栓后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陈丽丽詹红艳王素洁李培张艳红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预后
基于3D-ASL、DKI序列探讨脑小血管病脑白质高信号及其半暗带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及脑白质高信号半暗带(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penumbra,WMH-P)内血流灌注、微结构损伤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2023年3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WMH为改良Fazekas分级Ⅰ~Ⅱ级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进行包括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序列在内的3.0 T MRI扫描。分析患者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DWMH)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界定为ROI^(1))及其WMH-P感兴趣区(内层为ROI^(1-1),外层为ROI^(1-2)),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PVWMH)感兴趣区(界定为ROI^(2))及其WMH-P感兴趣区(内层为ROI^(2-1),外层为ROI^(2-2))内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以及反映微结构改变的指标——轴向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 anisotropy,F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不同亚型WMH(DWMH和PVWMH)及其WMH-P内上述反映血流灌注和微结构改变的指标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1例CSVD患者,平均年龄(61±1)岁。DWMH(ROI1)内RD值(r=0.296)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MK值(r=-0.287)、RK值(r=-0.315)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其WMH-P内AD值(ROI^(1-1):r=0.274;ROI^(1-2):r=0.261)、MD值(ROI^(1-1):r=0.370;ROI^(1-2):r=0.387)、RD值(ROI^(1-1):r=0.411;ROI^(1-2):r=0.430)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 K值(R OI 1-1:r=-0.270;ROI^(1-2):r=-0.297)、M K值(ROI^(1-1):r=-0.367;ROI^(1-2):r=-0.325)、R K值(ROI^(1-1):r=-0.379;ROI^(1-2):r=-0.309)、FA值(ROI^(1-1):r=-0.286;ROI^(
高德瑜王余王欣赵彤彤王素洁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具备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组予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于溶栓前后不同时点比较NIHSS评分及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比较两组血管再通及临床疗效。结果溶栓后两组血清NSE均逐渐降低(t观察组=5.46—7.10,P〈0.01;t对照组=3.52~5.71,P〈0.05或P〈0.01),且观察组血清NSE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t=3.23~4.12,P〈0.05)。对照组溶栓前~溶栓后第1天、第3—7天血清S-100蛋白含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3.41、4.50,P〈0.05);观察组血清S-100蛋白含量逐渐降低(t=3,40—5.52,P〈0.05或P〈0.01),溶栓后第7、14天均低于对照组(t=3.79、4.83,P〈0.05)。溶栓后30min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t观察组=6.83,t对照组=5.92,P〈0.01);溶栓后各时点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t=3.81~6.77,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33%、73.33%,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1,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高,术后患者神经损伤恢复较快,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快速降低,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静脉溶栓。
吕燕华曹亦宾郭红梅庄严王海英王素洁刘静华
关键词: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局部亚低温治疗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即刻抗血小板聚集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发病4-9 h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行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组18例、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22例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2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后24 h和7 d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 h和治疗7 d的疗效比较,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有效率高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即刻抗凝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即刻抗血小板聚集、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P〈0.05)。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情危重,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南,可根据自身情况,尝试溶栓后即刻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联合治疗。
王素洁陈丽丽李培詹红艳刘江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
后循环梗死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及临床病变特征。方法选择后循环梗死患者86例,分为糖代谢异常组56例,糖代谢正常组30例,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影响其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后循环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56例(患病率为65.1%),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指数(BMI)>30 kg/m^2〔OR=1.352,95%CI(1.087~1.569),P=0.005〕、高血压〔OR=1.854,95%CI(1.362~2.258),P=0.004〕、高血脂〔OR=0.774,95%CI(0.612~0.956),P=0.000〕是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后循环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组和糖代谢正常组主要梗死部位位于远段组(37.5%和46.7%),其次是中段组、近段组和混合组。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高脂血症、BMI是影响后循环缺血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李培詹红艳王素洁陈丽丽张艳红
关键词:后循环梗死葡萄糖代谢障碍高脂血症体重指数
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长春西汀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1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vWF、sVCAM-1、sICAM-1、CRP、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王素洁李培刘江陈丽丽袁莉
关键词:血栓通急性脑梗死疗效安全性
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成功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一例报道被引量:1
2013年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致残、致死率极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肢体麻木及活动障碍、严重时迅速出现昏迷。本例患者主因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 h入院。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分,mRS分级为4级,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病情曾经一度好转,后再次加重,呈浅昏迷状态,考虑血管再次闭塞,急诊行基底动脉机械取栓术并支架置入术,后续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痊愈出院。说明早期血管再通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溶栓治疗能够提高血管再通率。
吕燕华曹亦宾吕宪民王海英庄严郭红梅佟旭王素洁刘静华
关键词:溶栓机械取栓基底动脉闭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