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善
- 作品数:14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云港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与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情况,评价干预效果,为后期持续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MDRO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14年1月-2015年5月数据为干预前组,共调查患者102 692例;2015年6月-2016年9月为干预后组,共调查患者97 577例,比较两组患者MDRO感染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9月年共监测住院患者200 269例,共检出MDRO 1 552株,其中院内感染MDRO 449株,MDRO感染率为0.22%;不同性别、年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MDRO致病菌前5位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45.66%)、金黄色葡萄球菌(17.82%)、铜绿假单胞菌(17.37%)、肺炎克雷伯菌(14.25%)和大肠埃希菌(2.45%);科室分布以ICU为主(46.32%),其次为外科、内科、新生儿与妇产科;季节分布呈现一、三季度高于二、四季度现象;通过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MDRO感染株数由267株下降至182株,感染发生率由基线期0.26%下降至干预期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综合性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风险,对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陈亚男刘菁刘善善张骞峰茆海丰
- 关键词: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干预措施
-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资料,2021年1—12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2022年1—12月采取MDT管理模式(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相关指标。结果采取MDT管理模式后,干预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73.62%)高于对照组(7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对照组为87.98%,干预组为88.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94%)高于对照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分别由原来的38.03%、21.03%下降至32.78%、10.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均下降。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集束化防控措施落实率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检出率由34.70%下降至3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MDRO例次感染率无明显变化。结论MDT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
- 潘林丽武大伟刘善善庞婕邹秀珍
- 关键词:抗菌药物MDTAMS
-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耐药性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20年
- 目的探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耐药性变迁情况以及影响VAP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某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ICU确诊VA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连续4年医院ICU VAP的发生率、检出病原菌及耐药性变化情况,此外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方法分析影响VA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2014-2017年VAP发生率分别为10. 44‰、6. 19‰、5. 58‰和4. 39‰,趋势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9. 339,P <0. 01),革兰阴性菌检出比例由72. 09%升高至85. 19%,且检出菌耐药比例增高,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增高。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是否联合用药等是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不断强化感控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革兰阴性菌仍是ICU VAP的主要病原菌,且呈显著增高趋势,应有针对性开展ICU目标性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 陈亚男徐燕刘菁刘善善田丽梅刘克喜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耐药率影响因素
- 提高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干预措施及成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对提高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效果,为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月联合使用重点药物的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23年2月—2023年10月联合使用重点药物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实施多学科干预措施前后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重点药物联用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联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高于干预前;CRKP检出率、CRAB检出率、重点药物联用率以及重点药物使用强度较干预前下降。结论:多学科协作干预措施对提高住院患者联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效果显著,对指导临床循证用药、精准用药有积极作用,但尚未达标,需继续优化干预。
- 武大伟刘善善潘林丽金丹婷庞婕邹秀珍
- 关键词:送检率干预措施抗菌药物
- ICU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28
- 2017年
-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现状,评价目标性监测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5年入住ICU的患者,2014年1—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15年1—12月为干预阶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MDRO感染趋势。结果干预前检出MDRO297株,干预后检出217株,除CRPA外,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株数均较干预前减少。ICU MDRO感染率由干预前的7.17‰降至3.88‰,其中CRAB、CRE干预后感染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内科ICU MDRO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8.75‰、7.84‰,降至干预后的4.39‰、2.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取干预措施后,接触隔离医嘱24 h下达率、手卫生依从率、医护人员知晓率等防控措施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采取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可降低ICU MDRO检出率。
- 陈亚男刘菁田丽梅刘善善潘立业刘婷吴惠毅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干预
- 某院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了解该院医院感染的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和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12月18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以及病原学送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2192例,发生医院感染74例、83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3.38%,例次现患率3.79%。前三位的医院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现患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一病区;分离医院感染病原菌52株,其中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调查当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24%,治疗使用率为22.99%,预防使用率为6.34%,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53.77%。结论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以及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等情况,为后期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有力的依据。
- 刘善善刘菁田丽梅邹秀珍陈亚男潘立业
-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病原体
- 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对防控能力提升的效果。方法 2017年10-12月对多中心进行研究,设计标准化问卷,在三级综合甲等医院中开展调研。床位数<1 000的医院2所(7.69%),1 000<床位数<2 000的医院15所(57.69%),床位数>2 000的医院9所(34.62%)。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安装后医院感染质控指标提升情况。再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科和神经内科的连续病例,通过人工全病例判定与医院感染信息系统预警后人工处理对比医院感染率差异,并采用Meta分析综合比较计算率差及95%CI。结果 共有26所三级综合医院进入本次研究。所有医院均可主动生成预警病例、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自动抓取微生物培养阳性监测信息。23所(88.46%)医院可获取多药耐药菌发生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菌送检率。22所(84.62%)医院可以获取多药耐药菌检出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升级能预警。22所(84.62%)医院每年预算中有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维保经费。21所(80.77%)医院患者血常规指标异常能预警、20所(76.92%)医院患者影像学异常能预警,医院感染信息系统显著减少4.00%的医院感染漏报率(RD=-4.00%,-2.00%^-6.00%,P<0.001),信息系统辅助可提升85.00%MDRO发生率(OR=1.850,95%CI=1.340~2.540,P<0.001)。在前瞻性研究中,总共抽取了5 320例连续病例,通过信息系统预警并结合手工判定与全病例纯手工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率差为0.017(-0.001~0.035)。结论 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应用后可显著提升医院感染风险识别能力,更高效的预警且不减少医院感染病例发现。
- 李占结张卫红张永祥刘娟陈浮葛学顺王婷睿方平冯诚怿杨乐宋舸刘菁刘善善潘虹霞朱铁林田媛媛王文毅吴晓琴邢虎姚静袁咏梅姜萍唐红萍周俊臧金成卢珊张波梁丹燕黄辉萍雷小航黄炳花王世浩黄奉毅陶红英柴小玉刘云陈文森李连红
- 关键词:信息系统医院感染多中心研究
- 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检出情况,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某院送检标本中分离出黏质沙雷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离出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的患者为病例组,分离出碳青霉烯类敏感黏质沙雷菌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调查患者病历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20例患者分离出黏质沙雷菌。其中病例组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82例。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中32株分离自痰,占84.2%;碳青霉烯类敏感黏质沙雷菌中61株分离自痰,占74.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有低蛋白血症、呼吸衰竭、接受气管插管或切开和血管内置管、两周内碳青霉烯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史和ICU入住史是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低蛋白血症和两周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感染与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的感染和定植与多种因素有关,低蛋白血症和两周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田丽梅茆海丰刘善善金丹婷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定植耐药性医院感染
- 某三甲医院2011-201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趋势分析被引量:27
- 2020年
-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趋势,以便有针对性继续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采用病例调查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2011-2018年某三甲医院12月某日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8次横断面调查共计调查住院患者15273例,发生医院感染539例,医院感染现患率由4.95%下降至2.09%(χ~2=35.10,P<0.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但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而器械相关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占比有升高趋势;现患率排名前五位的科室为综合ICU、神经外科(含专科ICU)、烧伤科、老年科以及血液科;病原菌检出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排名前三位为铜绿假单胞菌(24.73%,70/283)、肺炎克雷伯菌(15.90%,45/283)、鲍曼不动杆菌(11.31%,32/283);抗菌药物总体使用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中预防性用药比例显著下降(33.80%~24.65%),单联用药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分别由由73.07%和44.07%提高至90.47%和87.90%。结论随着医院感染防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率等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但感染类型等呈现出新的特点,应进一步关注。
- 陈亚男刘菁刘善善
-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
-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空气采样支架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空气采样支架,涉及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可伸缩立杆、圆台和若干可伸缩支杆;所述圆台设置在所述可伸缩立杆的顶端;所述圆台的侧面沿周向开设有滑槽,所述可伸缩支...
- 刘善善刘菁邹秀珍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