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俊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三维CT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解剖
  • 2篇影像学
  • 2篇椎动脉
  • 1篇血管造影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影像学检查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模型
  • 1篇造影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处理
  • 1篇椎动脉沟
  • 1篇自然科学基金
  • 1篇寰枢
  • 1篇寰枢关节

机构

  • 6篇厦门大学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厦门市中医院

作者

  • 7篇赵文俊
  • 6篇段少银
  • 4篇邓丽珠
  • 2篇黄丽丹
  • 2篇钟华
  • 1篇陈雍君
  • 1篇陈丽君
  • 1篇李菊香
  • 1篇钟福华

传媒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寰枢关节相关解剖变异及其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统计患者影像学数据,显示寰枢关节相关解剖变异,明确变异的发生与表现,提高相关变异的影像学诊疗水平。方法 1)利用我院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资料,查找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寰枢关节相关解剖变异病例共590例;2)分析寰枢关节相关解剖变异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解剖变异分型;3)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寰枢关节相关解剖变异的三维重建成像与分析;4)比较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 1)寰枢关节相关解剖变异590例,其中男性293例(49.66%),女性297例(50.34%),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变异包括4类:第1类,寰椎椎动脉沟环变异419例(71.02%);第2类,骨性融合或缺如113例(19.15%),其中寰枕融合10例,寰枢融合9例,C2-3融合84例,齿突变异5例,寰椎椎弓发育不全5例;第3类,椎动脉变异26例(4.41%),其中椎动脉走形异常5例,椎动脉发育异常4例,椎动脉纤细14例,椎动脉缺如3例;第4类,颅底畸形32例(5.42%),其中Chiari畸形20例,扁平颅底5例,颅底凹陷7例。2)影像检查与诊断:X线、CT、MRI分别发现第1类变异357例(60.51%)、93例(15.76%)、0例(0.00%);发现第2类变异4例(0.68%)、65例(11.02%)、15例(2.54%);第3类变异20例(3.39%)、6例(1.02%)、0例(0.00%);第4类变异17例(2.88%)、6例(1.02%)、24例(4.07%)。接受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15例,其中结论不一致11例,均发生于第2类变异;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寰枢关节相关解剖变异发现率为7.13%,男女无显著差别。第1类变异椎动脉沟环最多,都是经X线检查或CT诊断;第3类椎动脉变异由三维CT诊断最多;第4类Chiari畸形由MRI诊断最多。影像学检查诊断不一致均为第2类变异骨性融合或缺如,三维CT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钟福华赵文俊段少银
关键词:寰枢关节影像学诊断
寰椎椎动脉沟环三维CT相关影像解剖与研究
目的 利用三维CT显示寰椎椎动脉沟环(PP),进行PP分类及影像解剖测量,为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从我院影像科PACS系统中2008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头颈部 CT 血管成像(CTA)检查并三维重建的数...
段少银赵文俊
关键词:寰椎椎动脉沟环椎动脉三维CT
椎动脉沟环三维CT相关影像解剖与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利用三维CT显示寰椎椎动脉沟环(PP),进行PP分类与解剖测量,为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PACS系统中进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及三维重建数据的63例P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三维影像解剖显示与测量,测量参数包括PP前后径(AD)、上下径(VD)、椎动脉V3段直径(D-VA)、PP最高点到相应侧枕骨的距离(D-RO)、PP到正中线的距离(D-RL)、寰椎后弓结节到枕骨的距离(D-NO).结果 三维CT显示PP变异共63例,男53例,女10例.左侧PP 49例,完整型23例、不完整型26例;右侧PP 55例,完整型22例,不完整型33例.左侧PP测量值AD、VD、BD、D-VA、D-RO、D-NO、D-RL分别为(5.02±1.17)、(3.59±1.26)、(3.91±2.51)、(3.88±0.78)、(2.15±2.58)、(18.62±3.01)mm;右侧PP分别为(5.13±1.29)、(3.87±0.88)、(4.02±2.77)、(3.59±0.89)、(2.14±2.63)、(4.89±3.36)、(18.89±3.74)mm.统计学比较显示,PP的AD均值〉VD、D-VA值,双侧PP的BD均值〉单侧,且〉D-VA值,单侧PP的BD值〈D-VA值;完整型PP的VD、D-RL值〈不完整型,完整型PP的D-RO、D-NO值〉不完整型.结论 CT三维成像显示PP形态与椎动脉等结构清楚、直观,PP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左右侧PP的分型、发生率、大小形态相仿.PP的AD值〉VD值,其影响VA值上下活动,完整型PP更明显.双侧PP的不完整型开口较单侧大,可能与退化演变有关.
赵文俊邓丽珠段少银钟华陈雍君
关键词:椎动脉三维CT
肝脏血管三维CT影像解剖研究
2015年
目的:影像测量正常肝血管的直径及夹角,探讨正常肝血管三维影像解剖特点。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50例体检正常的肝脏CT或MRI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影像解剖测量,包括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直径和夹角的相关16个参数。结果:肝血管直径:固有动脉主干(0.33±0.09)cm,肝左动脉(0.20±0.05)cm,肝右动脉(0.25±0.07)cm;门脉主干为(1.28±0.17)cm,门脉左支(0.94±0.14)cm,门脉右支(1.06±0.21)cm;肝左静脉为(0.73±0.20)cm,肝中静脉(0.70±0.18)cm,肝右静脉(0.77±0.24)cm。门静脉左右支轴位夹角为(140.1±21.1)°、冠状位(132.6±21.2)°、矢状位(100.5±36.3)°。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存在变异,其分别变异率分别为10.9%、18.8%、31.9%。结论:肝脏血管三维测量正常值为判断慢性肝脏疾病对肝内血管的影响提供了解剖基础。
黄丽丹赵文俊邓丽珠段少银
关键词:肝血管
三维CTA研究Willis 环分型与后交通支内径测量
目的 确定国人 Willis 环的分型与后交通动脉(PcomA)的发育情况,为脑动脉供血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患者中,选出173例脑动脉环及其周围未见明显异常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Willis环...
林思敏钟华李菊香邓丽珠赵文俊章礼段少银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脑底动脉环
椎动脉沟环CT解剖测量与影像学对比研究
目的利用X线、CT、MRI技术显示椎动脉沟环(PP),并进行影像技术比较;获取PP分型、形态测量,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从我院影像科PACS系统中2008年1月-2015年5月进行颈部影像学检查并发现PP患者...
赵文俊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图像处理
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模拟与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5年
背景:颈内动脉虹吸部走行弯曲、周围结构复杂,解剖学、影像学测量研究较多,并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对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为相关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目的:明确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血液动力学特点,探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实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限元建模,分别在Mimics 10.01软件上进行三维模型的实体构建,用ANSYS 13.0 CFX软件模拟仿真人类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后血流,观察正常血流及狭窄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其特点与差异。结果与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血流在弯曲的虹吸部呈层流状态,但经过两个折角时血流发生旋动与湍流。血流经折角内弯区较快,外弯区较慢,速度越慢湍流越明显;折角处剪切力较小,同时折角外弯区剪切力较内弯区小。动脉狭窄后血流经狭窄区速度加快,狭窄下游形成湍流及低剪切力区;随狭窄程度增大,湍流、低剪切力区域扩大,中央性狭窄比偏心性狭窄影响大。结果证实,颈内动脉虹吸部弯曲、管腔狭窄直接影响湍流及低剪切力区形成,以外弯区及中央性狭窄影响明显。
黄丽丹邓丽珠赵文俊陈丽君段少银
关键词:颈内动脉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