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恒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上皮
  • 2篇食管
  • 2篇通路
  • 2篇肿瘤
  • 1篇电视胸腔镜
  • 1篇电视胸腔镜手...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胸腔镜手术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纵隔肿...
  • 1篇诊治
  • 1篇上皮间质
  • 1篇食管癌
  • 1篇食管癌EC1...
  • 1篇食管反流
  • 1篇食管黏膜
  • 1篇食管黏膜上皮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秦治明
  • 3篇刘恒
  • 2篇黄春
  • 2篇李军
  • 2篇房渝
  • 1篇郑相如
  • 1篇陈立前
  • 1篇温剑虎
  • 1篇左小平

传媒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环巴胺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对食管癌EC109细胞上皮间质化逆转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环巴胺阻断Hedgehog通路对食管癌EC10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Hedgehog通路特异性阻断剂环巴胺作用食管癌EC109细胞48 h。通过real-time PCR检测Gli1的表达变化,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通过血管拟态实验检测血管形成能力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实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细胞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变化,real-time 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EMT相关标志物E钙粘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EMT调控因子Snail、Twist1等的表达变化。结果:环巴胺阻断EC109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Gli1的m RMA表达明显减少为(41.819±20.150)%,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血管拟态个数较对照组[(2.780±0.424)vs.(5.080±0.634)]明显减少(t=-16.919,P=0.000),侵袭实验较对照组[(24.800±2.588)vs.(55.400±4.879)]和迁移实验较对照组[(23.200±1.924)vs.(65.400±4.775)]均明显减少(t=-12.390,P=0.000;t=-18.331,P=0.000),同种细胞间黏附增强(F=9.327,P=0.009),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表达较对照组[(0.388±0.565)vs.(0.228±0.582)]明显上调(t=3.421,P=0.027),而间质表型Vimentin、β-catenin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0.588±0.109)vs.(0.507±0.051);(0.998±0.128)vs.(0.756±0.038)]明显下调(t=4.221,P=0.013;t=6.781,P=0.00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中转录因子Snail的表达较对照组[(0.401±0.021)vs.(0.756±0.038)]下调(t=6.774,P=0.002),Twist1的m RNA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也明显下调为(74.987±9.031)%。结论:环巴胺阻断Hh信号通路能明显逆转EC109细胞EMT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转录因子Snail及Twist1表达有关。
陈立前秦治明左小平郑相如刘恒
关键词:食管癌环巴胺HEDGEHOG细胞黏附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胃食管反流破坏食管黏膜上皮屏障功能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反流破坏食管黏膜屏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单纯十二指肠和混合反流小鼠模型,检测食管黏膜跨上皮电阻抗以及细胞间间隙,使用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出反流食管黏膜差异表达的基因。运用免疫组化检测食管黏膜NF-κB亚基p50、p65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Cldn4的表达,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食管黏膜上皮Cldn1、Cldn4的表达,运用ELISA检测食管黏膜NF-κB靶基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IL-8的表达,通过特殊细胞染色检测并计数食管黏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反流小鼠模型予以腹腔注射NFκB抑制剂Bay11-7085[20 mg/(kg·d)10 d,观察用药组以及未用药组小鼠食管黏膜跨上皮电阻抗以及IL-1β、IL-6和IL-8的表达差异。结果:反流食管黏膜跨上皮电阻抗下降,细胞间间隙增宽;基因富集分析和显著性分析指出反流食管黏膜NF-κB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被激活;基因表达实验指出反流食管黏膜内NF-κB亚基p50和p65以及NF-κB下游靶基因IL-1β、IL-6和IL-8表达上调,紧密连接Cldn1和Cldn4的表达和分布发生失调;反流食管黏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增加;NF-κB抑制实验指出给药组反流黏膜的跨上皮电阻抗值较未给药组显著上调,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下调。结论:胃食管反流激活小鼠食管黏膜NF-κB信号通路,导致上皮屏障功能的损伤。抑制NF-κB通路具有潜在增强食管黏膜抗反流的能力。
房渝黄春温剑虎秦治明李军刘恒
关键词:小鼠模型胃食管反流
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113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切除纵隔肿瘤,尤其是大体积和侵袭性纵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VATS行纵隔肿瘤切除手术患者113例,男性51例,女性62例。年龄9~78岁(中位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线值1.5~13 cm(中位径线值4 cm)。记录围术期各项观察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纵隔肿瘤均在VATS下完成,术中出血量10~800 m L(中位出血量100 m L),术后住院时间2~18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5 d),手术时间40~330 min(中位手术时间90 min)。统计分析指出直径〉6 cm的纵隔肿瘤共28例(占24.8%),围术期无死亡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相对于直径〈6 cm的肿瘤,直径〉6 cm的纵隔肿瘤手术时间延长(P〈0.001),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未见明显延长。4例侵袭性纵隔肿瘤(3例恶性胸腺瘤和1例畸胎瘤)行VATS,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和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例复发。结论 VATS广泛应用于纵隔肿瘤的切除,同时大体积以及侵袭性纵隔肿瘤不是VATS的禁忌。在一定条件下,VATS对大体积以及侵袭性纵隔肿瘤的治疗可以达到和传统开放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安全、有效、经济。
房渝黄春李军刘恒秦治明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手术纵隔肿瘤侵袭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