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冬坡

作品数:14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高分
  • 3篇遥感
  • 3篇气温
  • 2篇地表
  • 2篇卫星
  • 2篇反射率
  • 2篇BRDF
  • 2篇F-1
  • 2篇MODIS
  • 2篇插补
  • 2篇城市
  • 1篇稻种
  • 1篇地表热环境
  • 1篇地表温度
  • 1篇订正
  • 1篇多时相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化监管
  • 1篇遥感卫星
  • 1篇影像

机构

  • 11篇天津市气候中...
  • 4篇天津市气象局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天津市气象信...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 1篇中国铁路北京...

作者

  • 14篇梁冬坡
  • 4篇司鹏
  • 3篇郭军
  • 3篇罗传军
  • 2篇郝立生
  • 2篇王铁
  • 1篇孙玫玲
  • 1篇李春
  • 1篇黄鹤
  • 1篇朱男男
  • 1篇孙治贵
  • 1篇陈凯华
  • 1篇傅宁

传媒

  • 1篇气象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F-1 WFV反射率角度归一化研究
地球表面对入射的太阳辐射的反射具有各向异性特征,而一景高分一号(GF-1)宽幅相机(WFV)数据的观测天顶角最大约为40°,其观测天顶角的差异可达20°,再加上太阳天顶角及相对方位角的变化,会导致同一地物的反射率在相邻时...
梁冬坡张虎赵梦卓
关键词:反射率BRDFMODIS
一种用于高分影像的遥感专题图展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高分影像的遥感专题图展示装置,包括基板和连接在基板下表面的底座,基板的前端表面连接有显示屏,显示屏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基板卡合连接,连接板的前端表面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通孔,连接板的前端...
梁冬坡郭玉娣王铁宋鑫博
GF-1 WFV反射率角度归一化研究
地球表面对入射的太阳辐射的反射具有各向异性特征,而一景高分一号(GF-1)宽幅相机(WFV)数据的观测天顶角最大约为40°,其观测天顶角的差异可达20°,再加上太阳天顶角及相对方位角的变化,会导致同一地物的反射率在相邻时...
梁冬坡张虎赵梦卓
关键词:反射率BRDFMODIS
城市空间形态与夏季地表温度关系及其响应阈值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被引量:2
2023年
以天津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及GIS技术反演关键空间形态指标和地表温度,并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和Cubist模型深入剖析了建筑密度、容积率、高度、天空开阔度等空间形态指标与地表温度的关系,明确了关键指标的响应阈值。研究发现:(1)建筑高度与地表温度间存在分段线性关系,高度响应阈值为13.5 m;天空开阔度与地表温度线性负相关;建筑密度、容积率与地表温度线性正相关。(2)Cubist模型将建筑密度阈值划定为13%,将高度阈值划定为9.9 m,并建立了3种子规则,其中规则1表明低开发强度场景下建筑密度为正贡献因素;规则2表明中等开发强度场景下容积率为正贡献因素;规则3表明高开发强度场景下建筑密度、容积率属于正向贡献因素,建筑高度、天空开阔度属于负贡献因素。(3)Cubist模型依据自变量阈值划分规则子区,并分区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表现出比全局回归模型更强的适用性。
宋鑫博李根梁冬坡黄鹤郭军
关键词:地表温度热岛效应
一种基于高分卫星的生态遥感监测与信息化监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高分卫星的生态遥感监测与信息化监管装置,属于生态监测技术领域。该高分生态遥感监测与信息化监管系统包括防护壳组件和监管组件。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高分遥感监管设备通信连接,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生态环...
梁冬坡郭军郭玉娣宋鑫博李根
基于卫星遥感的天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气象评价被引量:4
2019年
为全面了解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更好地开展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红线调整、海绵城市建设等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本文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及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利用RS技术和GIS制图技术,从植被覆盖率、森林叶面积指数、城市地表热环境、水体和湿地变化、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方面对2008-2017年天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地区植被覆盖率和森林叶面积指数与降水量关系密切,其变化趋势受降水影响较大;随着天津城市化发展,天津城市地表热岛强度和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未来天津市区及环城四区的地表热岛有连绵成片并向滨海中心城区延伸发展的趋势;天津的水库和湿地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东丽湖、团泊洼、七里海湿地、大黄堡洼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2008-2017年天津市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结果经历了由好变差又转好的一个过程,2017年各区生态质量指标介于34.5~50.5之间,生态质量总体评价处于较好水平。
梁冬坡孙治贵郭玉娣宋鑫博
关键词:卫星遥感生态气象植被覆盖率地表热环境
河北保定气象站长序列气温资料缺测记录插补和非均一性订正被引量:13
2017年
基于多源的气温月值资料,在数据整合和初步质量控制基础上,同时采用标准化序列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河北保定气象站1913—2014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进行了插补。通过交叉检验法分析发现,标准化序列法插补得到的气温序列效果较好,并且气候统计特征与同区域周边站的研究结果更具一致性。利用惩罚最大F检验(PMF)对插补后序列的均一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通过插补得到的保定站百年气温月值序列的均一性相对较好,仅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存在2个显著间断点,分别由同类型仪器的更换和台站迁移导致,研究中采用分位数匹配(QM)对其进行了订正,建立了保定站百年气温月值序列。通过与邻近单站及我国中东部区域均一化百年气温序列的综合对比显示,本文建立的保定站百年气温月值序列与邻近单站的相关性基本达到0.8以上;从增暖趋势来看,保定站与中东部区域平均序列分别达0.121℃/10a、0.204℃/10a,基本在同一量级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建立的保定站百年气温序列相对合理。
司鹏郝立生罗传军曹晓岑梁冬坡
关键词:气温插补
基于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监测被引量:1
2023年
与光学遥感相比,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能够不受云雨天气影响,为大范围作物种植信息的精准监测提供新手段。本研究以天津市小站稻为例,基于2018-2021年的多时相Sentinel-1A SAR影像,提出了结合小站稻生长特征相似性分析与随机森林分类的水稻种植分布和面积监测方法。首先提取VV和VH极化方式下不同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时间序列特征曲线,并利用HANTS滤波来消除噪声影响。然后根据野外调查数据获取小站稻参考生长曲线,构建小站稻相似性指数,筛选出小站稻可能种植区域。最后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提取小站稻种植面积。结果表明,基于多时相Sentinel-1A SAR影像相似性分析及随机森林分类能够获得较高精度的水稻种植面积,VV和VH两种极化方式下提取的水稻种植面积与统计年鉴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67%和3.80%,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达到95.52%和93.40%,Kappa系数分别为0.94和0.93;与不引入相似性指数进行分类相比,VV和VH极化方式下引入相似性指数后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4.35个百分点和3.13个百分点,Kappa系数分别提高0.04和0.03,水稻的制图精度分别提高3.38个百分点和3.25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为开展高精度水稻种植信息业务化监测提供参考。
郭玉娣李根李春梁冬坡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
黄渤海海域16个石油平台站风速资料的初步质量检测被引量:6
2020年
对天津建设的16个石油平台站2017年2-10月的2 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的逐时资料进行了质量检测。其方法包括气候学界限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持续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以及质量控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87.5%的石油平台站风速观测资料质量较好,能够为海洋气象预报、风能资源评估等提供宝贵的基础支撑。与此同时,由于石油平台上油烟较大、海上高湿、高盐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了12.5%的平台站风速资料质量较差,造成其大量时间段的资料不能被直接使用。从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与地面观测资料一样,在使用海洋气象资料之前应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只有清楚并解决海洋气象资料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才能保证业务应用、研究分析以及资料统计与加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司鹏梁冬坡朱男男罗传军
天津高铁沿线风致轻漂浮物入侵灾害气象风险分析及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为确定高铁沿线风灾隐患路段,减少大风引起的漂浮物入侵灾害发生,基于天津地区高铁沿线气象站观测资料、高分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高铁历史灾情、基础地理信息等,分析了大风对轻漂浮物入侵灾害的影响,给出天津不同区域路段灾害发生的风速阈值范围和主导风向,并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了高铁风致轻漂浮物入侵灾害气象风险分析模型,形成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铁沿线轻漂浮物入侵灾害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占全年总量的73.75%,午后12—15时是发生的最集中时段,且在天津中部和东部区域发生最多,西北区域其次,西南区域最少。灾害主要发生在最大风风速为8~17 m·s^(-1)和极大风风速为13~21 m·s^(-1)的风速区间,当风向为偏西风到偏北风,风向与线路呈45°以上夹角时,更易引发灾害。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能够较好地识别高铁沿线隐患物分布情况,最高识别准确率可达72.7%。综合风速风向特征、隐患分布情况等,建立高铁风灾气象风险分析模型,区划结果显示,京沪高铁和京津城际风险较高,津秦高铁次之,津霸客专最低。高风险路段主要集中在京沪高铁武清区段北部、北辰区段、西青区段,京津城际的北辰区段、东丽区段东部和滨海新区段以及津秦高铁的东丽区段东部。
任丽媛张希帆孙玫玲梁冬坡苗芮章志豪
关键词:高铁大风风险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