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铮 作品数:20 被引量:40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流式磁珠PCR-SSOP方法HLA基因分型可疑结果的确认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PCR-SSOP方法未明确HLA分型结果的可疑样本进一步分型,并分析原因。方法对采用PCRSSOP方法进行HLA分型出现的131例可疑样本采用LABScan3D分型方法进行检测。对于3D分型仍不能确定的样本采用PCR-SBT分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131例可疑样本分析,其中87例LABScan3D分型方法可确定分型结果,余下的44例采用PCR-SBT获得分型结果,3种分型方法检测结果在低分水平上是完全一致的。结论 LABScan3D分型方法在PCR-SSOP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代替其进行大量样本的HLA分型,但是仍有引物探针的局限,不能代替SBT的地位。 康轶青 刘铮 张丽 马茹 杜鹃 杨贺才 胡迎春 张伯伟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 HPA基因分型国家参考盘的首次研制 2024年 目的首次培养建立HPA永生化细胞系,并首次研制HPA基因分型国家参考盘。方法筛选、招募、采集志愿者的新鲜外周血样本,经E B病毒转化,培养建立HPA永生化细胞系。细胞扩大培养后提取HPA细胞系基因组gDNA,采用Qubit进行浓度检测、Nanodrop进行纯度质检,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基因组的完整性,将质检合格的gDNA浓度稀释至30 ng/μL,20μL分装,组盘制备为HPA国家参考品盘,并进行复溶稳定性(-20℃和25℃之间反复冻融3次)和均匀性验证。结果成功建立了27株永生化HPA细胞系,提取的gDNA完整且纯度和均匀性良好,27例DNA样本冻融前后浓度无明显改变,相对偏差在±10.0%以内。结论成功建立了HPA基因分型国家参考盘,为多种HPA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物标准。 胡泽斌 刘铮 康轶青 张咪 张泽伦 段生宝 曲守方关键词:HPA 永生化细胞系 体外诊断试剂 郑州地区献血者人群中HLA-A、B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郑州地区献血者人群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关联性。方法将郑州地区2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抗体为阳性的129名献血者作为乙肝组,健康对照组为3874名郑州地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0)技术分别对2组血样进行HLA-A、B位点的基因分型。经过统计分析2组间HLA-A、B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进一步分析HLA-A、B基因型多态性与HBV间的相关性。结果A*11、A*29、A*31、B*56的频率在乙肝组中高于健康对照组,B*07在乙肝组中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感染机体时,A*11、A*29、A*31、B*56可能促使感染发生,为易感基因,而B*07则可能为保护基因,保护机体抵抗HBV感染。 康轶青 刘铮 张伯伟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献血者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方法分辨水平的专家共识 2024年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分型已广泛应用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立、供受者组织配型、血小板基因数据库建立以及疾病关联诊断、遗传学和其他科学研究。随着HLA等位基因数量的增加和分型技术发展,对于HLA基因分型分辨水平界定、供受者HLA位点结果描述和配合判定等存在一定差异,为提高对HLA基因分型分辨水平的界定和解读的规范性,HLA基因检测实验室和临床移植领域的多名专家,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制定此专家共识,对国内HLA基因分型分辨水平的定义、分型方法、供受者结果描述和相合判定等进行了概述并达成共识,以期进一步规范实验室HLA基因分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中国血小板基因数据库协作组 浙江省血液中心 和艳敏 毛伟 李晓丰 沈捷 刘铮 朱发明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 等位基因 基因分型方法 某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筛查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性粒细胞特异性(HNA)抗体的分布和特异性,分析HNA抗体引起的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收集女性标本156例,男性标本80例,采用LABScreen Multi试剂盒对标本H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236例无偿献血者中,女性HNA抗体检出阳性率为5.77%(9/156),男性为5.00%(4/80)。其中HNA 1A者7例,HNA4A者4例,同时检出HNA 1A和HNA 4A、HNA 1A和HNA 1C各1例。结论 HNA抗体分布无性别差异,研究HNA抗体的分布和特异性,可为指导临床用血安全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刘铮 张伯伟 赵磊 康轶青 马茹 杜鹃 杨贺才 HU Yingchun 程四国关键词:用血安全 河南人群病毒性丙型肝炎与HLA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病毒性丙型肝炎和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河南某医院随机抽取110例临床上确诊为病毒性丙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3 874名健康献血者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链技术(polymer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PCR-SSO)对HLA-Ⅰ类(A和B)和Ⅱ类(DRB1)基因进行分型。通过比较分析2组研究对象间HL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找出HLA多态性和病毒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结果在低分辨水平上,A*03在健康对照组中更为常见;而A*29、B*51则在慢性HCV感染组中频率更高。这说明在HCV感染时,A*03可能是保护机体的基因,而A*29、B*51与促进感染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高分辨水平上,A*03:01在健康对照组中更为常见;而A*29:01、A*33:01、B*07:05、B*13:01、B*27:03、B*44:02、DRB1*08:01、DRB1*14:01则在慢性HCV感染组中频率更高。这说明在HCV感染时,A*03:01可能是保护机体的基因,而A*29:01、A*33:01、B*07:05、B*13:01、B*27:03、B*44:02、DRB1*08:01、DRB1*14:01与感染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我们的研究反映了河南地区人群中病毒性丙型肝炎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刘铮 康轶青 张丽 马茹 杜鹃 杨贺才 胡迎春 张伯伟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 人类白细胞抗原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2024年 目的 探讨全血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6 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及CD62P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6 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6 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安慧娟 单泓 刘铮 张姣姣 王姣杰 别立莉 李建斌 金新莉关键词: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河南省单采血小板资料库入库标准的研究 目的探讨河南省单采血小板资料库入库对象的选择标准。方法对2015—2017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年龄、性别、捐献次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3年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年龄性别及捐献次数的分布均有一定的相似... 康轶青 张丽 张伯伟 刘铮 李建斌从供者流失对血小板库建库策略进行分析评估 2025年 目的 分析血小板库供者流失情况,评估建库策略。方法 以1 443名2018—2020年加入河南省血小板HLA、HPA基因供者库的供者为对象,从血小板库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其捐献单采血小板总次数、年捐献次数、入库年龄、献血习惯(包括每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数量、是否曾经捐献过全血)、入库地点等信息;以供者末次献血时间为准,判断其是否流失;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各组间流失率的比较,从而评估入库策略。结果 该血小板库在2022年正式使用时,流失供者421人,流失率29%(421/1 443);截至2023年底,供者总体累计流失率为52%(746/1 443)。当供者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时,该组的流失率低于总体水平:捐献单采血小板总次数在50次(不含)以上,年捐献次数在10次(含)以上,入库年龄大于40岁(含);此外,每次捐献血小板不局限于单个治疗量,曾经献过全血2次以上的供者其流失率也低于总体水平。不同入库献血点,供者流失率不同,从整体上看,入库人数多,则其流失率相对较高。结论 通过对供者流失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本中心已调整建库策略,同时也为其他采供血机构建立血小板供者库提供经验。 刘铮 孙亚敏 彭鑫 康轶青 王子清 朱锦彤 杜娟 李建斌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无效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血小板抗原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了解本地区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 从而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以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 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79例, 占28.83%.在79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 男34例, 女45例, 分别占43.04%和46.96%.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 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54例, 由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5例, 由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有9例, 由洗涤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例, 其他类型的血液制品未见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报告.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浆类血液制品(包括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结论 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 应尽可能使用滤白红细胞, 确保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5×106/L, 避免发热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刘铮 张伯伟 张丽 刘玉振 康轶青 杨贺才 程四国关键词: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合理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