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龙
-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市泰达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球囊导管在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开通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SGC)保护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8月在BGC保护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7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BGC的应用技术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7例患者均获成功开通,残余狭窄率〈70%,技术成功率100%。从BGC初次充盈到支架成功置入后球囊卸载完毕用时8~50min,平均18.6min;其中6例患者用时〈20min:1例用时较长,为50min,原因为微导丝穿过闭塞节段时不畅。术中无一例血栓栓塞性事件,术后除1例症状性脑出血外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有效随访1~3个月,随访期内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症状改善率和血管通畅率均为100%。结论BGC保护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技术安全可行,但在患者筛选、手术时机、再通技术和术后管理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
- 张合亮郭再玉侯延伟赵伟张文龙李博
- 关键词:颈内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球囊导管
- 托拉塞米治疗术后急性脑水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出血所致急性脑水肿123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托拉塞米组:治疗过程中只给予托拉塞米静脉注射降颅压;联合组:治疗过程中给予甘露醇及托拉塞米联合应用降颅压;甘露醇组:治疗过程中只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降颅压。同时统计各组患者每日颅内压平均值,每日晨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及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托拉塞米组与其他两组比较,颅内压增高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肾功能不全患者明显减少,预后GOS评分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效果与应用甘露醇相近,且不良反应少。
- 李博张文龙
-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
- Solumbra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Solumbra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行常规支架取栓(Stent组,21例)和Solumbra技术(Solumbra组,11例)再通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特点、手术相关指标和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ent组与Solumbra组在血栓逃逸率(28.6%和18.2%,P=0.425)、取栓次数[(2.4±1.3)次和(2.2±1.0)次,P=0.657)]、无症状脑出血(14.3%和18.2%,P=0.572)、症状性脑出血(9.5%和18.2%,P=0.427)、有效再通率(TICI2b-3)(81.0%和81.8%,P=0.670)、穿刺到再通时间(PTR)[(51.6±34.5)min和(66.4±39.0)min,P=0.279)]、和术后7dNIHSS评分[(11.3±7.2)分和(11.6±7.7)]分,P=0.925)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0dmRS评分Stent组和Solumbra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功能恢复良好(mRS≤2)率分别为47.6%(10/21)和63.6%(7/11),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但数值上Solumbra组有向好的趋势。结论Solumbra血管内再通技术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相比,在90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上具有向好的趋势。
- 张合亮刘美利孙刚郭再玉张文龙桂庆红李博
- 关键词:脑梗死
- 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究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采用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2月,抽取本院收治的5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以单双号作为分组依据,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28例.对照组术后采用替莫唑胺治疗,实验组增加顺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治疗中,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既能提升治疗效果,又能提升KPS评分,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故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 张文龙桂庆红
- 关键词:顺铂替莫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
- 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短期疗效和技术探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行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的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管内再通技术及与再通成功密切相关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成功开通12例,技术成功率为92%;除1例症状性脑出血和1例无症状性脑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该2例患者预后良好。7例术后进行了CT灌注成像复查,灌注延迟现象均明显改善。术后13例患者有效随访3个月至1年,随访期内无一例缺血性事件发生,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开通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100%。结论初步应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开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张合亮郭再玉侯延伟赵伟田思思李博张洪武张文龙
- 关键词:颈内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
- 合并副大脑中动脉的脑梗死1例报道
- 2021年
- 副大脑中动脉(accesso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AMCA)是起源于大脑前动脉并与同侧大脑中动脉伴行的一支罕见异常血管,向特定区域脑组织供血。笔者报道合并有AMCA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1例,并结合文献分析AMCA的临床意义,加深对AMCA的重视。
- 何平张文龙陈谦张合亮郭再玉
- 关键词: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异常血管ARTERY脑梗死AMC
- HAT评分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HAT)评分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泰达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连续AIS患者。sICH定义为静脉溶栓后头颅CT显示颅内任何部位出血,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出现提示临床加重的表现。应用单变量分析比较sICH组与非sICH组基线资料。采用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sICH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HAT评分与NLR联合预测sICH的价值。结果共纳入429例AIS患者。单变量分析显示,sICH组与非sICH组之间的心房颤动、收缩压、NLR、HAT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校正心房颤动和收缩压后,NLR[优势比(odds ratio,OR)1.4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93~2.958]、HAT评分(OR 1.512,95%CI 1.207~3.169)和NIHSS评分(OR 1.221,95%CI 1.082~2.634)与sICH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ROC曲线显示,HAT评分、NLR及其二者联合预测sIC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CI 0.609~0.832)、0.723(95%CI 0.618~0.835)和0.854(95%CI 0.765~0.931),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单独预测(P分别为0.029和0.03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83.5%。结论 HAT评分与NLR联合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sICH的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 桂庆红刘建平赵莲花赵伟张文龙郭再玉
-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
-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研究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神经介入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动脉血管改善有效率为87.2%(4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9%(23例);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9%(1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6.4%(3例)、2.1%(1例)、0.0%(0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11例)、14.9%(7例)、8.5%(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能显著减少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有效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
- 张文龙张合亮水涛郭再玉
- 关键词: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