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2型糖尿
  • 3篇2型糖尿病
  • 2篇血压
  • 2篇血压变异
  • 2篇血压变异性
  • 2篇压变异性
  • 2篇糖尿病合并
  • 2篇高血压
  • 2篇高血压患者
  • 2篇2型糖尿病合...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心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原发性

机构

  • 5篇北京市大兴区...

作者

  • 5篇李杰
  • 3篇刘桂琴
  • 3篇宋炜
  • 3篇潘维花
  • 1篇宋建奇
  • 1篇崔金花
  • 1篇谢秀娟
  • 1篇庞海英
  • 1篇房颖
  • 1篇魏霞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CAS)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CAS组81组、非CAS(NCAS)组45例。患者均行血生化、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①CAS组的高血压病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平均收缩压(24 h、白昼、夜间)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NCAS组(P<0.05或<0.01);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占58.0%、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指数、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密切相关(P<0.01或<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昼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收缩压变异性,可能对改善CAS有益。
潘维花谢秀娟李杰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疾病血压变异性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335例,其中T2DM非合并冠心病组(无冠心病组)157例,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心病组)17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结果 冠心病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的FPG、Hb A1c、体重指数、收缩压、TC、LDL-C及TG均升高,HDL-C降低(P〈0.05或P〈0.01);冠心病组的患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发病率均高于无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冠心病阳性家族史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b A1c、LDL-C及收缩压是T2DM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1、1.08、1.49、1.11和1.03,P〈0.05或P〈0.01)。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程、Hb A1c、LDL-C及收缩压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宋炜李杰庞海英刘桂琴
关键词: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冠心病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362例,其中单纯T2DM(T2DM组)165例,T2DM合并NAFLD(T2DM+NAFLD组)19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尿酸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合并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与T2DM组比较,T2DM+NAFLD组的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及尿酸水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三酰甘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尿酸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8、1.54、1.14、1.46和1.16,均P〈0.05)。结论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糖水平与T2DM合并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
宋炜刘桂琴宋建奇李杰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脂肪肝非酒精性
社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红星医院管辖的德茂社区站的200例50岁以上且糖尿病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及凝血四项并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合并LEAD的主危险因素。结果 LEAD组的年龄、SBP、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生率、LDL-C与Hb A1c%水平显著高于无LE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EAD组的腰围、BMI、吸烟史以及FPC、TG、TC、UA水平显著高于无LE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AD组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无LE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 A1c、LDL-C及收缩压是T2DM合并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Hb A1c、LDL-C及收缩压与社区T2DM合并LEAD的发病密切相关。
宋炜崔金花刘桂琴房颖潘维花李杰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8例,分为勺形高血压组76例和非勺形高血压组82例,分别给予替米沙坦氢氯噻嗪胶囊1或2粒(每粒含替米沙坦40 mg,氢氯噻嗪12.5 mg),po,qd,治疗8周后监测动态血压。结果治疗前,与非勺形高血压组比较,勺形高血压组24 h、日间、夜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标准差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24 h、日间、夜间的SBP、DBP标准差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氢氯噻嗪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
潘维花李杰魏霞
关键词:替米沙坦氢氯噻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