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晓丽

作品数:11 被引量:76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制川乌
  • 8篇川乌
  • 7篇白芍
  • 6篇配伍
  • 3篇生物碱
  • 3篇酯型
  • 3篇酯型生物碱
  • 2篇芍药
  • 2篇芍药苷
  • 2篇贴膏
  • 2篇凝胶
  • 2篇微透析
  • 2篇经皮给药
  • 2篇经皮吸收
  • 2篇给药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质联用

机构

  • 11篇江西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45...

作者

  • 11篇杨华生
  • 11篇吴璐
  • 11篇黎晓丽
  • 5篇吴维刚
  • 3篇梁秉文
  • 3篇谭丽霞
  • 2篇罗永明
  • 1篇陈丽华
  • 1篇方建和
  • 1篇刘婧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成药
  • 1篇中医外治杂志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江西中医药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经皮给药研究制川乌与白芍配伍对大鼠皮肤及肝微粒体中CYP450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经皮给予制川乌-白芍药对后,配伍药对大鼠皮肤、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影响,以探讨制川乌-白芍药对的配伍机制。方法:大鼠连续经皮给药制川乌、白芍、制川乌与白芍配伍凝胶剂14 d后,采用探针底物与皮肤、肝微粒体体外孵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皮肤微粒体中1种探针底物及肝微粒体中4种探针底物的浓度,计算代谢速率,考察各给药组大鼠皮肤、肝微粒体CYP450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对大鼠皮肤微粒体中的CYP3A4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白芍单用组比较,制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使大鼠皮肤微粒体中的CYP3A4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制川乌组比较,制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使大鼠皮肤中微粒体的CYP3A4酶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的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制川乌组、白芍组比较,制川乌与白芍配伍使大鼠肝微粒体中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制川乌、白芍均为CYP3A4、CYP1A2、CYP2E1、CYP2D6药酶的抑制剂,两药配伍可引起大鼠皮肤、肝微粒体中药酶活性的改变而致活性成分的代谢速度改变,这可能是制川乌与白芍配伍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之一。
杨华生闻丽珍黎晓丽谭丽霞吴维刚吴璐
关键词:经皮给药P450酶配伍制川乌白芍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考察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制川乌组、白芍组、配伍组,给予相应药物凝胶14 d,RT-PCR法检测海马区Mdr1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糖蛋白表达。另取2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上述4组,给药后尾静脉注射罗丹明123,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罗丹明123在大脑及血浆中的含有量,计算通透指数Kp。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制川乌组、白芍组均可显著下调P-糖蛋白表达(P<0.05,P<0.01),并且前一组对Mdr1a mRNA表达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制川乌组比较,配伍组Mdr1a mRNA、P-糖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白芍组比较,配伍组两者表达均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仅制川乌组通透指数Kp显著增加(P<0.05)。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后,可降低前者对P-糖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而减毒增效。
吴璐闻丽珍黎晓丽吴维刚谭丽霞杨华生
关键词:制川乌白芍配伍P-糖蛋白
在体皮肤微透析分析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芍药苷局部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考察制川乌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转运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种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经皮给予白芍凝胶、制川乌-白芍凝胶和白芍-氮酮凝胶,采用皮肤微透析取样技术,建立HPLC测定透析液中芍药苷的浓度,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86),检测波长230 nm;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局部药动学参数,采用扫描电镜考察药物对小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结果:白芍凝胶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半衰期(t_(1/2)),达峰时间(T_(max))和药峰浓度(C_(max))分别为(3.28±1.01)mg·L^(-1)·h,(3.95±0.32)h,(0.92±0.44)h,(2.00±0)h和(0.72±0.24)mg·L^(-1);白芍-制川乌凝胶组MRT_(0-t),AUC_(0-t),t_(1/2),T_(max)和C_(max)分别为(3.35±0.08)h,(10.64±1.24)mg·L^(-1)·h,(1.32±0.67)h,(1.00±0)h和(3.06±0.38)mg·L^(-1),白芍-氮酮凝胶组AUC_(0-t),MRT_(0-t),t_(1/2),T_(max),C_(max)分别为(59.82±13.51)mg·L^(-1)·h,(3.67±0.08)h,(0.89±0.16)h,(2.67±0.29)h和(13.24±4.14)mg·L^(-1)。与白芍凝胶组比较,制川乌-白芍凝胶组AUC_(0-t)和C_(max)均显著增大,T_(max)明显缩短。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制川乌作用皮肤后,角质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且与氮酮对皮肤的作用类似。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吸收,达到配伍"增效"的目的,这可能与制川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有关。
杨华生黎晓丽吴维刚吴璐
关键词:微透析扫描电镜配伍机制白芍制川乌芍药苷
麦芽炒香过程中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仅从麦芽中淀粉酶、麦黄酮等"有效成分"的角度并不能科学阐释炒麦芽"消食化滞"作用较生麦芽更强的作用机制,该实验采用HPLC测定麦芽炒制过程中麦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儿茶素、阿魏酸等传统"有效成分"及5-羟甲基糠醛、丙烯酰胺等"无效成分"的含量,运用HCA,PCA,PLS-DA分析炒制过程中"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HCA,PCA方法能将在不同温度下炒制的麦芽分为4类,PLS-DA分析表明炒制温度主要影响5-羟甲基糠醛、丙烯酰胺等"无效成分"的含量,而对麦黄酮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小。同时,随炒制时间的延长,5-羟甲基糠醛含量在2 min开始显著增加,16 min达到稳态,而丙烯酰胺在18 min时开始产生并持续增加;根据各成分的含量,HCA可将不同时间的炮制品及生品聚为5类。研究结果表明麦芽炒香过程中,"无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与炮制"火候"密切相关,而"无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可能为麦芽炒制工艺的评价以及功效机制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杨华生谭丽霞吴维刚黎晓丽闻丽珍吴璐
关键词:麦芽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基于经皮给药途径研究白芍对制川乌6个酯型生物碱组织分布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制川乌配伍白芍经皮给药对制川乌中6个酯型生物碱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皮给予制川乌-白芍凝胶及制川乌凝胶,连续5 d,末次给药后4、8、20 h采集大鼠皮肤、脑、心、肺、肝、脾、肾等组织,以溶剂萃取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应用LC-MS/MS方法对组织中6个酯型生物碱乌头碱(AT)、次乌头碱(HT)、新乌头碱(MT)、苯甲酰乌头原碱(BA)、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织中药量进行t检验,比较配伍前后6个酯型生物碱在各组织中分布的变化情况。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分析配伍对6个酯型生物碱在皮肤及毒靶器官心脏、脑组织中分布的影响。结果:大鼠多次经皮给予制川乌凝胶后,6个酯型生物碱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皮肤,其次为肝、脾、肺、肾,而在脑、心脏组织中的含量较低;配伍后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苯甲酰乌头原碱(BA)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显著增加,而3个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苯甲酰乌头原碱(BA)、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在心脏和脑组织的分布明显减少;同时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MT)、次乌头碱(HT)、乌头碱(AT)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均呈下降趋势;基于皮肤、心脏、脑组织中6个酯型生物碱的分布规律,利用PCA统计方法可将实验组分为单用组与配伍组;PLS-DA法分析显示,白芍对制川乌中6种酯型生物碱在皮肤、心脏、脑组织中分布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HT、AT、MT、BM、BH、BA,MT、AT、BA、BH、BM、HT,AT、BH、BA、HT、MT、BM。结论:制川乌配伍白芍经皮给药,可促进部分单酯型生物碱在皮肤中的分布与吸收,同时减少6个酯型生物碱在心脏、脑等毒靶器官的分布,从而发挥"增效
杨华生黎晓丽闻丽珍谭丽霞占珊兰吴璐
关键词:白芍川乌皮肤给药酯型生物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体皮肤微透析法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6种酯型生物碱局部药动学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制川乌凝胶和制川乌-白芍凝胶,生理盐水为灌流液,灌流速度2μL·min-1,每30 min收集1次,共收集8 h。采用HPLC-MS/MS测定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并绘制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其参数进行SPSS分析,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川乌白芍配伍后,3种单酯型生物碱达峰时间Tmax缩短,同时,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Cmax和AUC均增加;而配伍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AUC均降低,且次乌头碱的Tmax延长,Cmax降低。结果表明制川乌白芍配伍促进了单酯型生物碱的经皮渗透,抑制了部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吸收,该研究从经皮转运的角度阐明了制川乌-白芍伍用"增效减毒"的配伍机制,同时也为其他药对配伍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黎晓丽吴璐吴维刚杨华生
关键词:配伍微透析制川乌白芍液质联用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芍药苷经皮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考察制川乌-白芍配伍后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探讨该药对协同增效的配伍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为透皮屏障,通过HPLC测定接受液中芍药苷的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4∶86),检测波长230 nm,计算白芍、制川乌-白芍、白芍-氮酮、白芍-油酸、白芍-丙二醇5组接受液中芍药苷的透皮速率、渗透系数及时滞。结果:5组接受液中芍药苷的透皮速率分别为0.818,2.532,3.974,0.621,0.430μg·cm-2·h-1;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2.538×10-8,7.856×10-8,12.328×10-8,1.928×10-8,1.335×10-8cm·s-1;时滞分别为6.168,0.071,10.462,1.487,11.827 h。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可促进白芍中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经皮吸收。
吴璐罗永明梁秉文黎晓丽杨华生
关键词:配伍经皮吸收白芍制川乌芍药苷
基于熵权相似度计算法的“江栀子”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传统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进行改进,研究"江栀子"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收集了20个批次的"江栀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样品指纹图谱,确定了11个共有峰,用栀子对照药材制备标准指纹图谱,利用本研究开发的商权法计算待测样品与标准模式的相似度。结果:与标准模式比较,2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高于0.95。结论:本法为"江栀子"道地性识别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参考,扩展了指纹图谱的应用领域。
吴璐黎晓丽刘婧方建和杨华生
关键词:栀子熵权法指纹图谱相似度
中药凝胶贴膏质量研究进展与思考被引量:16
2016年
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凝胶贴膏(原巴布膏剂或凝胶膏剂)与橡胶贴膏归为贴膏剂一类,指将原料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膏状物、涂布于背衬材料上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1].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凝胶贴膏的研究发展迅速,其质量研究也随之增多,综述了近年来我国中药凝胶贴膏质量研究进展情况,并分析了影响中药凝胶贴膏质量的关键问题,以期能促进中药凝胶贴膏制剂质量的提升.
杨华生黎晓丽吴璐梁秉文
基于新型交联剂Eudragit RS100的凝胶贴膏基质考察被引量:5
2015年
测定并对比了以Eudragit RS100或氯化铝为交联剂时聚丙烯酸钠(PAA-Na)溶液的屈服值与黏度,结果二者无显著差异。但根据绘制的流变曲线可见,以Eudragit RS100为交联剂的体系黏度较均一,有利于提高凝胶基质中药物含量的均匀性。在此基础上加入羧甲纤维素钠(CMC-Na)为增黏剂,制备空白凝胶贴膏基质,并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基质处方。所得优化处方为含PAA-Na、Eudragit RS100和CMC-Na各4.0%、0.2%和14.0%。以制川乌和白芍的提取物为模型药物制备了以Eudragit RS100或氯化铝为交联剂的乌芍凝胶贴膏,并考察了两种制品中芍药苷的透皮行为。结果两种制品中芍药苷的稳态透皮速率和释放时滞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以Eudragit RS100为交联剂并不影响该凝胶贴膏中药物的经皮渗透性能。
杨华生陈丽华黎晓丽吴璐
关键词:制川乌EUDRAGITRS100基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