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作品数:9 被引量:73 H指数:6 供职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四川省“十二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 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了根系不分隔与分隔2种处理方式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植株吸磷量。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根际土壤水溶性磷、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Cl-P和残留磷7种磷素形态,力图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不隔根处理比隔根处理高12.6%,大豆籽粒产量在隔根与不隔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隔根处理与隔根处理下,玉米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57.1%和54.7%,大豆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127%和98.3%。磷素分组结果显示,与隔根处理相比,不隔根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成熟期和大豆成熟期水溶性磷含量、玉米灌浆期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和成熟期R8NaHCO3-Po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成熟期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NaHCO3-Po含量及分枝期V12和成熟期R8NaHCO3-Pi含量;显著提高了玉米灌浆期NaOH-Po含量、大豆分枝期V4 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12 NaOH-Pi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灌浆期和成熟期NaOH-Pi含量、大豆分枝期V12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4NaOH-Pi含量。除大豆分枝期V12外,玉米和大豆各生育时期根际土HCl-P和残留磷均表现为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无论隔根与否,随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根际土NaOH-Po、NaOH-Pi、HCl-P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残留磷呈升高趋势;大豆根际土NaOH-Po含量略有升高,NaOH-Pi、HCl-P含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残留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宋春 毛璐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关键词:玉米 大豆 根际土壤 磷组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研究了四川西南部丘陵紫色土区玉米地、油菜地、水稻田、枇杷园地、柏树林地、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仁寿县东南部为土样采集区,测定了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土壤磷吸附参数以及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溶性磷、速效磷、全磷含量以水稻田最低,枇杷园地最高。油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全磷、水溶性磷/全磷、水溶性磷/速效磷均高于玉米地。磷流失风险表现为水稻田<油菜地<玉米地<柏树林地<撂荒地<枇杷园地。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有效Fe、Mn、Cu、Zn、Mg与Fe-P、Ca-P 2个无机磷组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管理上,建议减少枇杷园地的磷肥施用量,以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耕作方式上可采用水旱轮作以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 宋春 徐敏 赵伟 徐锋 张腾 杨文钰关键词:土地利用 紫色土 无机磷组分 微量元素 紫色丘陵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磷吸附-解吸动力学 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3种栽培模式下施磷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磷处理下,M/S系统产量较M、S分别提高9.8%、79.1%,土地当量比为1.58;在施磷处理下,M/S系统产量较M、S分别提高10.4%、80.3%,土地当量比为1.62.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使M/S、M、S 3种栽培模式下的系统总产量分别提高12.7%、12.2%、17.6%.无论施磷与否,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最大缓冲容量(SBC)值均表现为M/S>M>S;但与施磷处理相比,不施磷处理下M/S、M、S栽培模式下土壤SBC值分别降低19.6%、30.3%、12.0%.各栽培模式在施磷处理下土壤单位吸附量的解吸量b值大小为M/S>M>S;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使M/S、M、S模式下b值分别增加10.9%、39.1%、-9.6%.土壤最大吸磷量(Qm)及土壤磷解吸率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徐敏 宋春 戴炜 肖霞 毛璐 王小春 杨文钰关键词:紫色土 栽培模式 磷 吸附-解吸 一个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的遗传鉴定 被引量:13 2017年 矮秆已被广泛用于改良作物的抗倒伏性状,培育理想株型,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由自交系K123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比较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其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用K123d与株高不同的3个自交系分别构建F1、BC和F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以K169/K123d-F2为定位群体,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运用SSR标记定位矮秆基因d123;参照br-2序列信息分段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d123。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K123d株高降低35.59%,穗位高降低、节间缩短、叶片较直立,但结实率差,对赤霉素敏感;在F2群体和BC1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矮秆基因d123定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SSR标记umc1278和bnlg15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8 c M和7.3 c M;同源克隆显示d123与br-2存在12个碱基替换,其中第4个外显子编码的一个谷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由此可见,矮秆突变体K123d为br-2的一个突变类型,对矮化育种具有进一步研究利用价值。 徐敏 石海春 余学杰 谭义川 柯永川 赵长云 柯永培关键词:玉米 矮秆 SSR标记 基因定位 同源克隆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肖霞 毛璐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杨文钰关键词:玉米 大豆 套作 互惠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5年 栽培模式及施肥管理对作物吸收利用土壤磷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探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根系交互作用下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以及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和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及吸磷量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以期为优化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肥水平下,套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施磷显著提高了单作玉米籽粒产量,而对套作玉米籽粒产量影响不大。无论施肥与否,套作大豆秸秆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单作大豆。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套作模式下单株作物地上部磷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玉米成熟期,CK、NK处理下套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玉米高54.2%和71.8%;大豆始花期,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单作大豆高19.8%。大豆成熟期,NK、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大豆高23.8%和108.0%。无论是单作还是套作模式,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在3个施肥处理下均低于非根际土壤。CK和N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分别是套作玉米的1.19倍和1.22倍;NP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Fe-P含量是套作玉米的1.21倍。在CK、NK和NPK施肥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1.12倍、1.30倍和1.25倍,单作大豆非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22倍、1.30倍和1.06倍。CK、NK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壤Fe-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47倍和1.12倍。研究得出结论,低磷条件下,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更有利于作物对土壤Al-P、Fe-P的活化吸收。 毛璐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关键词:套作 玉米 根际 磷素有效性 不同玉米与大豆栽培模式的能值效益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2∶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1)、1∶1玉米-大豆传统套作(M/S2)、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4种栽培模式下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环境负载率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为优化农田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下能值投入表现为M/S2>M/S1>M>S,工业辅助能以肥料为主,可更新有机能以人工投入为主,能值产出表现为M/S1>M/S2>S>M;与玉米相比,大豆具有能值产出高、能值投入低、环境负载率小、可持续发展程度高等特点;经济效益表现为M/S1、M/S2、M显著高于S;可通过降低化肥投入,特别是磷、钾肥,减少耕作次数或深度,适当提高大豆密度,降低玉米种植密度,降低环境负载率,提高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优化M/S1栽培模式。 徐敏 宋春 陈宇亮 张腾 徐锋 赵伟 杨文钰关键词:能值分析 19份玉米EMS诱变系的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13 2016年 采用20%PEG-6000室内模拟干旱环境对EMS化学诱变获得的19份M4代诱变系进行干旱胁迫,选用相对发芽率、可溶性糖胁迫指数、离体叶片失水率、相对株高和丙二醛胁迫指数5个抗旱性指标,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R08Y1427、K305Y1413、R08Y1421和K305Y1403等4个抗旱性较好的诱变系,为玉米的抗旱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证明EMS化学诱变可改良玉米自交系的抗旱性。 谭义川 柯永培 何雪萍 余学杰 徐敏 石海春关键词:玉米 抗旱性 综合评价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川东紫色丘陵区旱耕地、林地、果园、荒草地、茶园、水稻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潜在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研究区内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0—20cm土层土壤样品,通过土壤磷吸附解吸试验,计算土壤磷吸附—解吸参数,测定土壤相关理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因子分析法评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土壤pH值,有机质,水溶性磷,速效磷,全磷,CaCO3,有效锌是影响磷吸附的重要因子,主因素分析得出速效磷、全磷、CaCO3有效锌对紫色土吸附磷能力贡献率分别为86.9%,89.2%,89.4%,96.9%。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土壤磷吸附解吸参数,得出可用最大吸磷量Qm,最大缓冲量MBC,易解吸磷RDP,拟合吸附量与解吸量的相关关系式中的截距值b这4个参数来综合预测紫色土磷素流失风险。[结论]研究区域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果园与旱耕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较大,水稻田及茶园磷素流失风险较低。 徐敏 宋春 毛璐 肖霞关键词:土地利用 紫色土 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