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永培
- 作品数:107 被引量:60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西南玉米新“三高”自交系K169、K236和K305的选育与应用
- 柯永培潘光堂石海春袁继超张彪孙群柯永其余学杰周志军孔凡磊
- 根据西南区生态特点、玉米生产条件与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针对玉米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效率低等关键问题,广泛发掘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方法,开展玉米“三高”自交系选育与应用研究,历时近20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育成...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 不同生态条件下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高产密肥优化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采用2因素5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正红6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正红6号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性状不同,但各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均随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先增后减。建立了3种生态条件下产量与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并通过频数统计分析法得出了各生态条件下的高产密肥优化方案。寡日照地区适宜的密度和氮肥水平相对较低,土层瘠薄的三台土适宜的氮肥水平较高。
- 杨世民郑顺林石海春喻晓坪柯永培袁继超
-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氮肥水平
- 二氧化氯抑制黄曲霉菌生长和产毒能力及其在高水分玉米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7年
- 该文系统研究平板条件下二氧化氯(ClO_2)对黄曲霉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黄曲霉菌产毒能力的抑制作用,考察ClO_2对高水分玉米中黄曲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mg/L ClO_2作用40 min对黄曲霉菌丝生长抑制率为9.78%,但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生成的抑制率达78.22%;0.75 mg/L ClO_2作用20 min即可完全抑制黄曲霉菌丝生长和AFB1产生,因此为最低有效浓度;而1.00mg/L和1.50mg/L ClO_2作用5min对黄曲霉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53.38%和100%;以aw0.92的玉米为载体,9.0 mg/L的ClO_2作用60 min对黄曲霉菌孢子萌发抑菌率可达86.63%。因此,ClO_2对黄曲霉菌丝生长、产毒能力、孢子萌发都有强烈抑制作用,对抑制高水分玉米中黄曲霉菌孢子萌发也有显著效果,有潜力防控仓储前玉米中黄曲霉菌生长和AFB1污染。
- 史健阳宁华徐冉高珍璇余洋刘保柯永培孙群
- 关键词:黄曲霉菌黄曲霉毒素B1玉米
- 玉米矮秆突变体K718d的遗传鉴定被引量:2
- 2021年
- 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研究其遗传特性,可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以自然突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K718d和野生型K718为材料,比较表型差异和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K718d与5个高秆自交系组配正反交F_(1)、BC_(1)、BC_(2)和F_(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通过BSA-SSR标记法定位矮秆基因,用等位杂交法鉴定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与K718相比,K718d株高、穗位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48.23%,75.57%,30.83%和65.92%,穗长缩短28.57%,产量降低36.4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突变体K718d对GA_(3)和IAA均不敏感。2个生态点试验结果,正反交F_(1)均为高秆;BC_(1)和F_(2)群体高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BC_(2)群体为高秆,表明K718d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将矮秆基因d718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2.5 cM,是一个br1等位基因。该结果为d718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 董丽石海春赵长云余学杰余学杰
- 关键词:玉米SSR标记基因定位激素敏感性
- 玉米矮秆突变体K125d的遗传鉴定被引量:2
- 2020年
- 积极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利于玉米矮化育种。对比研究了矮秆突变体K125d和同源自交系K211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与7个不同株高自交系配制正反交F1,回交B1、B2和自交F2群体,分析突变体K125d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其矮秆基因定位用BSA-SSR标记法。结果表明,与K211相比,K125d的生育期极显著增长,株高极显著降低;叶片重叠密集,叶数和叶宽极显著增加,叶片夹角极显著降低。所有群体在2个不同生态点试验结果一致,正反交F1均为高秆;7个B1群体和F2群体株高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除K123d外,6个B2群体均为高秆,表明突变体K125d的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d125。以(K125d×K236)F2为定位群体,将基因d125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其距离为6.6,5.1 cM。以br2基因模型GRMZM2G315375克隆d125发现,d125在模型第1651个碱基处有一个9 bp片段插入,在第6438碱基处有一个232 bp片段缺失,缺失导致移码突变,造成功能位点缺失可能是导致转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 石海春陈立李开兵余学杰余学杰曲比伍合袁继超
- 关键词:玉米矮秆突变体基因定位基因克隆
- 玉米航天诱变系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对K305的7个诱变系和698-3的8个诱变系配合力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其多数性状的GCA效应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不同诱变系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上的SCA效应与对照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部分诱变系组配的组合优于原对照组配的组合,说明诱变系有可能组配出更加优良的组合。研究还表明,诱变系与对照相比各具特点,尤其是698-3诱变系1227为具高产潜力的矮秆材料,应用时应注意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利用。
- 乔晓石海春柯永培袁继超余学杰
- 关键词:玉米航天飞行配合力
- 两个年代玉米生产上应用的主要自交系性状的比较研究
- 柯永培
-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被引量:5
- 2020年
- 研究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的改良效应,对玉米回交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玉米自交系K11和K62为轮回亲本,分别用3个自交系为供体亲本,通过回交0~5次并自交8~3次育成36个改良系,采用3×38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和产量杂种优势表现。不同供体对不同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应差异较大,供体A3和B1对产量GCA、SCA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其他4个供体亲本;回交0~5次对产量GCA和SCA的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回交0次和1次对产量杂种优势的改良效果较好。在回交育种实践中,选择适宜的供体亲本至关重要,回交次数不宜超过2次;A3-1和B1-1等10个改良系产量GCA效应值极显著高于相应轮回亲本,具有较好的高产育种潜力。
- 赵长云石海春夏伟蔡林杨殊余学杰柯永培
-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回交配合力杂种优势
- 玉米籽粒蛋白质构成的多元回归与聚类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以49个普通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了玉米籽粒蛋白质及其构成的16种氨基酸含量间的多元相关与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氨基酸及其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分别有4种呈线性回归关系,5种呈二次曲线关系,7种呈三次曲线关系。以营养品质性状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做测度指标,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可将蛋白质及16种氨基酸含量聚为4个大类。对各类中的典型性状如赖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选择,可能会有效地提高玉米品质育种中蛋白质构成的改良效率。
- 赖麟石海春冯鸿柯永培
- 关键词:玉米蛋白质氨基酸聚类分析
- 攀西地区玉米产量构成特点及高产途径探讨被引量:4
- 2007年
- 本文根据1999.2006年共6年时间在攀西地区进行的249个品种(材料)的品种比较试验、3个不同类型主推品种的种植密度试验和最优回归试验结果,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品种间株高和穗位高与玉米籽粒的产量无显著相关性.穗行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就特定品种而言,旺盛的营养体是籽粒高产的基础,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品种间和3个主推品种的穗长和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均较小。本文还讨论了攀西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途径。
- 段必康柯永培杨世民袁继超谢冰石海春
- 关键词:玉米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