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松青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腰椎
  • 6篇手术
  • 3篇炎性
  • 3篇炎性肉芽肿
  • 3篇肉芽
  • 3篇肉芽肿
  • 3篇椎管
  • 3篇椎管内
  • 3篇疗效
  • 3篇脊柱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手术治疗
  • 2篇突出症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机构

  • 9篇新疆医科大学...
  • 7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朱松青
  • 8篇盛伟斌
  • 6篇梁亮
  • 5篇孟祥玉
  • 5篇徐韬
  • 4篇刘云涛
  • 4篇马良
  • 3篇吐尔洪江
  • 2篇张健
  • 2篇邓强
  • 1篇梁卫东
  • 1篇宋扬
  • 1篇杜晓宣
  • 1篇李龙
  • 1篇普拉提
  • 1篇盛军
  • 1篇荀传辉
  • 1篇徐粤新
  • 1篇曾志
  • 1篇陈燕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6篇2016
  • 6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3例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策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灶清除后病理学证实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情况。方法对有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行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常规行病变节段脊柱正侧位X线片用于鉴别、排除脊柱肿瘤及结核等病变;MRI扫描均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状位扫描,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范围,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及其对硬脊膜、脊髓的侵犯与压迫;CT及三维重建除明确椎体的侵蚀破坏及病灶对椎管的侵犯范围,协助MRI检查,进一步明确手术指证。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经2名以上高年资脊柱外科及影像科医生阅读,明判病情及手术指证,待手术指证明确后行病灶清除等手术治疗,术后常规送病理学检查,用于病变的最后确诊。结果收治的23例排除结核、肿瘤的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炎性肉芽肿,有泡沫样组织细胞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灶区有出血及结缔组织增生。区别于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物及肿瘤的病理改变。结论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及特征至关重要,MRI、CT等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区别排除结核、肿瘤等相关性疾病异常必要,而且在显示病灶侵犯的范围、对脊髓的影响及病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在脊柱不同层面上显示椎体及椎管的破坏侵蚀情况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最后病理学结果与前者结合可予以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明确诊断。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米日古丽.沙依提朱松青张健盛伟斌
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诊断策略、治疗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入住本科的23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前详尽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排除肿瘤、结核等相关性病变,明确手术指征,行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病理学送检。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le脊髓损伤等级评分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23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结核等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后病理学证实均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91.07±12.74)min,出血量为(102.14±35.34)ml,均未给予输血,VAS评分由术前的(6.93±1.14)分降到末次随访的(2.79±0.70)分,Frankel脊髓损伤等级分别由术前的C级1例、D级12例、E级10例改变为末次随访的D级1例、E级22例。[结论]对诊断为椎管内占位并伴有症状及功能障碍且排除肿瘤、脊柱结核的椎管占位性病变,疑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患者,行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清除占位的肉芽肿组织,且可以恢复脊柱序列,重建稳定性,术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生活及自理能力。术前详尽的辅助检查、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细致操作对保证患者术后恢复及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朱松青曾志张健盛伟斌
关键词: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椎体间融合并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015年
目的:评价后路椎间融合并单侧内固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对入住我科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并单侧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2.5岁。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通过影像学评价术后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113.84±12.49)min、(189.47±140.02)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除1例单侧固定患者在术后发现内固定位置不佳,重新调整置钉位置外,余在随访期间内均未出现内固定位置不佳、松动及断钉现象。患者VAS、ODI评分在术前为(6.39±1.24)分、(65.06±6.43)分,较术后[(2.44±0.62)分、(25.44±1.95)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并单侧内固定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等临床症状。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精细的操作对保证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朱松青徐韬盛伟斌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单侧固定椎间融合
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入住我科的23例有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脊柱结核等椎管占位性病变,明确手术指征后,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详尽影像学检查,以视觉疼痛学评分(VAS),Frankel脊髓损伤等级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1.07±12.74)min,出血量为(102.14±35.34)ml,均未给予输血,VAS评分由术前的(6.93±1.14)分降到末次随访的(2.79±0.70)分,Frankel脊髓损伤等级由术前的C级1例、D级12例、E级10例,改善为末次随访的D级1例、E级22例。结论对诊断为椎管内占位并伴有症状及功能障碍且排除肿瘤、脊柱结核的椎管占位性病变,疑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患者,行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清除占位的肉芽肿组织,且可以重建由于肉芽肿侵蚀破坏造成的椎体破坏及椎间不稳,术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恢复生活及自理能力。术前详尽的辅助检查、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的细致操作对保证患者术后的恢复及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朱松青徐韬盛伟斌
关键词:炎性肉芽肿外科手术
X片与MRI解剖定位及术中透视空间转换在腰椎间孔镜精准穿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X片与MRI解剖定位及术中透视空间转换在腰椎间孔镜精准穿刺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6月对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间孔镜侧入路手术,均为单节段,L4/5间隙23例,L5/S1间隙2例,均采用...
朱松青孟祥玉吐尔洪江刘云涛马良
关键词:腰椎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手术前后的MRI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椎间孔入路或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手术前后的核磁影像学改变与临床功能改善的关系.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接受脊柱内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2例:椎间孔入路34例(男23例,女...
孟祥玉吐尔洪江刘云涛马良朱松青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种麻醉针用定点辅助器
一种麻醉针用定点辅助器,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结构技术领域,它其中底板上固定设置有竖轨,竖轨之间固定设置有横轨,竖轨之间设置有横杆,横轨之间设置有竖杆,横杆与竖杆的交叉处设置有承载台,承载台上固定设置有麻醉针,一号滑块上...
杜晓宣朱松青李龙徐粤新
文献传递
肌间隙入路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肌间隙入路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A型的单椎体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12月,采用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71例.男54例,女17例;年龄18~5...
孟祥玉吐尔洪江刘云涛马良朱松青
关键词:脊柱骨折肌间隙入路内固定非融合技术疗效
腰椎退变性后凸截骨矫形内固定后矢状面的平衡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背景:目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而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矫正后脊柱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未见报道。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截骨矫形内固定的35例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测量患者内固定前、内固定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内固定后除骨盆入射角外,其余参数与内固定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末次随访时除后凸Cobb角、骨盆入射角、胸椎后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外,其余参数分别与内固定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内固定后骨盆倾斜角的变化值与腰椎前凸角的变化值之间呈负相关(r=-0.610,P<0.001),胸椎后凸角的变化值与腰椎前凸角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8,P<0.001)。(4)结果提示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内固定后腰椎矢状面形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邻近的胸椎和骨盆会发生明显变化,以适应新的矢状面平衡。
任周梁朱松青梁卫东盛伟斌盛军
关键词:腰椎截骨脊柱后凸矫形
TERT基因慢病毒载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慢病度载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取体重约220 g的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单纯损伤)、正常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造模,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的3 d,1、2、4、6周,5个时间点取大鼠损伤区脊髓,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GF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胶质瘢痕的形成。[结果]不同治疗方式其BBB评分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对照组与干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扰组大鼠损伤脊髓GFAP表达低于其余各组,且逐渐减少,阴性及空白对照则增多;端粒酶的表达在干扰组中降低,标记NF-200荧光的,TERT基因慢病毒载体干扰组及正常组其荧光密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作用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的TERT慢病毒载体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可以减少损伤区胶质瘢痕的形成,为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进一步实验依据。
梁亮徐韬朱松青宋扬盛伟斌
关键词:脊髓损伤星型胶质细胞瘢痕形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