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
-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近视合并青光眼的早期鉴别诊断被引量:1
- 2015年
- 近视是青光眼的一个常见危险因素,由于近视性眼底改变的干扰,近视合并青光眼的早期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该领域已有突破性进展。本文就近视合并青光眼的早期鉴别诊断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青光眼早期临床诊治方面提供新的手段。
- 赵婷婷施靖容樊莹
- 关键词:近视青光眼
-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 赵婷婷周民稳施靖容陈秋莹何玉萍樊莹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前膜最佳矫正视力
- 病理性近视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评估病理性近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应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15例门诊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估,分析影响病理性近视患者焦虑和抑郁相关因素。结果病理性近视患者SAS与SDS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其中诊断焦虑者25例(21.70%),抑郁者28例(24.30%),合并焦虑和抑郁情绪者19例(16.52%);通过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视力损伤(SAS、SDS评分均P<0.01)和低收入水平(SAS评分P=0.034,SDS评分P=0.045)是影响病理性近视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结论病理性近视患者广泛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与视力损伤以及收入水平相关联,社会及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 何玉萍陈秋莹施靖容赵婷婷樊莹
-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焦虑症抑郁症视力
- 后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5年
- 近视性黄斑病变致盲率高,常用治疗手段为玻璃体切割术,然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对于已出现严重后巩膜葡萄肿的超高度近视患者疗效欠佳。近年来临床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继发眼底病变,特别在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病例中,疗效肯定,前景可期。我们针对近年来后巩膜加固术的材料与术式变迁作一全面综述,并进一步讨论其应用于眼底手术中的发展远景。
- 施靖容樊莹赵婷婷
- 关键词:后巩膜加固术玻璃体切割术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黄斑裂孔
- 具有多核巨细胞样形态的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1例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一例外阴区肌上皮瘤样肿瘤(MELTVR)的特殊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LTVR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资料显示,妇科查体见患者右侧大阴唇上端扪及质硬、活动度好、直径约4 cm的肿块;病理资料显示,巨检和镜下观察无分叶状结构,无黏液区和非黏液区分隔,肿瘤细胞具有多核巨细胞样细胞形态,VIM、ER、PR、H3K27me、EMA、Actin呈阳性表达,Ki-67、Calponin呈部分阳性表达,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无EWSR1基因断裂。结论本病例中的特殊病理形态为MELTVR的诊断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形态学特点,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MELTVR广泛的形态学特征。
- 靳步袁颖陈婉玉徐浒东黄晓蕾赵婷婷何佳璐杨道华于红
- 应用3D-MRI成像技术重建高度近视眼球形态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利用3D-MRI眼球建模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的MRI影像表现、形态特征,并与其他影像方法比较,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65例(124眼)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度高于-6.00 D,且眼轴长度≥26 mm)进行眼部常规临床检查、眼眶磁共振检查,其中40例(80眼)进行眼部B超检查.磁共振图像经处理为眼球模型.按年龄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按球镜度分为:①-6.00~-12.00 D组,②-12.25~-18.00 D组,③-18.25~-24.00 D组.按眼轴分为:①26.00~28.00 mm组,②28.01~30.00 mm组,③30.01~32.00 mm组,④>32.00 mm组.MRI与B超对于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不同组别中眼球类型的分布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B超检出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为70%,MRI检出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可分为球型、锥型、碗型、柱型4种类型,碗型、锥型视为后巩膜葡萄肿存在.而4种眼球类型的分布在不同年龄组(x2=57.19,P<0.05)、不同眼轴组(x2=87.36,P<0.05)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球镜度组(x2=67.94,P>0.05)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部分病例于MRI眼球模型上可见不规则隆起与凹陷,但B超不能精确显示.结论 3D-MRI眼球建模能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后巩膜葡萄肿的位置及特征,在眼科影像检查手段中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检查,可作为高度近视眼科检查的新手段.
- 施靖容何玉萍赵婷婷陈秋莹华怡红胡运胜李念云张琳张贵祥樊莹
- 关键词:超声检查后巩膜葡萄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