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萍
- 作品数:6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 赵婷婷周民稳施靖容陈秋莹何玉萍樊莹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前膜最佳矫正视力
- 大学生干眼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英文)被引量:25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干眼症患病状况,探讨干眼症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兰州大学医学院所有在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干眼症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干眼症诊断采用六项问卷形式,以受检者经常或总是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症状作为干眼症的诊断标准。干眼症阳性体征包括泪膜破裂时间(TBUT)≤10s以及单眼或双眼角膜染色(FSS)计分≥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1139名学生纳入本研究,应答率为84.37%,其中男生475名,女生664名,年龄16~26岁。干眼症的患病率为18.70%(95%CI=16.59~20.81),阳性体征中TBUT≤10s的比例大约占47.67%(95%CI=44.95~50.57),FSS≥1占了13.97%(95%CI=11.95~15.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阅读时间≥4h(OR=1.58,95%CI=1.15~2.18)、每日电脑使用时间≥4h(OR=1.52,95%CI=1.02~2.25)以及长时间配戴眼镜(OR=1.54,95%CI=1.08~2.13)是干眼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性别、是否进行准分子手术、是否戴隐形眼镜之间干眼症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大学生干眼症患病率较高,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每日阅读时间和电脑使用时间超过4h,以及长时间配戴眼镜。
- 何玉萍张文芳律鹏周然夏锦涛樊莹
- 关键词:大学生干眼患病率
-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病理性近视常并发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劈裂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黄斑劈裂病程中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时可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多种牵引因素和视网膜自身因素影响导致的黄斑结构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视功能。关于黄斑劈裂的治疗在手术方面仍有争议。本综述着重就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特点、辅助诊断、治疗策略及预后做一总结和讨论。
- 何玉萍夏慧娟樊莹
-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微视野预后
- 病理性近视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评估病理性近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应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15例门诊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估,分析影响病理性近视患者焦虑和抑郁相关因素。结果病理性近视患者SAS与SDS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其中诊断焦虑者25例(21.70%),抑郁者28例(24.30%),合并焦虑和抑郁情绪者19例(16.52%);通过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视力损伤(SAS、SDS评分均P<0.01)和低收入水平(SAS评分P=0.034,SDS评分P=0.045)是影响病理性近视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结论病理性近视患者广泛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与视力损伤以及收入水平相关联,社会及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 何玉萍陈秋莹施靖容赵婷婷樊莹
-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焦虑症抑郁症视力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治疗的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疾病,在高度近视伴后巩膜葡萄肿眼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后极部视网膜受到的内外层的机械性牵引力所致。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近年来学者在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此类疾病手术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 夏惠娟何玉萍樊莹
- 关键词:近视黄斑病变手术
- 应用3D-MRI成像技术重建高度近视眼球形态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利用3D-MRI眼球建模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的MRI影像表现、形态特征,并与其他影像方法比较,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65例(124眼)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度高于-6.00 D,且眼轴长度≥26 mm)进行眼部常规临床检查、眼眶磁共振检查,其中40例(80眼)进行眼部B超检查.磁共振图像经处理为眼球模型.按年龄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按球镜度分为:①-6.00~-12.00 D组,②-12.25~-18.00 D组,③-18.25~-24.00 D组.按眼轴分为:①26.00~28.00 mm组,②28.01~30.00 mm组,③30.01~32.00 mm组,④>32.00 mm组.MRI与B超对于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不同组别中眼球类型的分布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B超检出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为70%,MRI检出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可分为球型、锥型、碗型、柱型4种类型,碗型、锥型视为后巩膜葡萄肿存在.而4种眼球类型的分布在不同年龄组(x2=57.19,P<0.05)、不同眼轴组(x2=87.36,P<0.05)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球镜度组(x2=67.94,P>0.05)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部分病例于MRI眼球模型上可见不规则隆起与凹陷,但B超不能精确显示.结论 3D-MRI眼球建模能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后巩膜葡萄肿的位置及特征,在眼科影像检查手段中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检查,可作为高度近视眼科检查的新手段.
- 施靖容何玉萍赵婷婷陈秋莹华怡红胡运胜李念云张琳张贵祥樊莹
- 关键词:超声检查后巩膜葡萄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