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晓忠

作品数:36 被引量:255H指数:9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脂肪
  • 15篇酒精
  • 15篇酒精性
  • 15篇非酒精性
  • 15篇非酒精性脂肪
  • 14篇脂肪肝
  • 13篇酒精性脂肪肝
  • 13篇非酒精性脂肪...
  • 12篇队列研究
  • 9篇幽门螺
  • 9篇幽门螺杆菌
  • 9篇糖尿
  • 9篇糖尿病
  • 9篇螺杆菌
  • 8篇2型糖尿
  • 8篇2型糖尿病
  • 7篇胰腺
  • 7篇胰腺炎
  • 7篇腺炎
  • 6篇尿酸

机构

  • 17篇开滦总医院
  • 10篇河北联合大学...
  • 10篇华北理工大学
  • 3篇河北联合大学
  • 3篇空军军医大学
  • 2篇开滦(集团)...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作者

  • 36篇蒋晓忠
  • 30篇张杰
  • 22篇张艳敏
  • 20篇段和力
  • 20篇吴寿岭
  • 17篇张海玲
  • 14篇王谦
  • 13篇佟博
  • 12篇朱国玲
  • 10篇王珊
  • 9篇常延河
  • 8篇汪海涛
  • 6篇李广鉴
  • 5篇张萌
  • 3篇张冰
  • 2篇孙秋
  • 2篇杨文浩
  • 1篇李桂玲
  • 1篇张健
  • 1篇汤建中

传媒

  • 5篇中国全科医学
  • 3篇中国煤炭工业...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处方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甘油三酯累积暴露水平对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累积暴露(cumTG)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10年度(2006、2008、2010年度)三次健康体检、既往无AP病史且TG资料完整的开滦职工56883例为观察队列。根据计算的cumTG值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2、Q3、Q4组),对组间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AP的累积发病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cumTG分组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随访(10.51±1.76)年,共发生AP事件158例,总发病密度为2.64/万人年;Q1、Q2、Q3、Q4组的发病例数及发病密度分别为29例(1.93/万人年)、34例(2.27/万人年)、30例(2.01/万人年)、65例(4.37/万人年)。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各分组之间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与Q1组比较,Q4组发生AP的HR=1.94,95%CI:1.20~3.13(P=0.01)。与TG累积暴露0年相比,累积暴露4、6年发生AP的HR分别是2.04(95%CI:1.26~3.30,P<0.01)、3.20(95%CI:1.98~5.17,P<0.01)。排除随访2年内发生的AP病例,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96,95%CI:1.23~3.12(P<0.01)。排除随访期间死亡人群后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85,95%CI:1.10~3.14(P<0.05)。结论随着cum TG的暴露增加,AP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均呈上升趋势。
苏阿芳蒋晓忠张云水吴寿岭李广鉴
关键词:甘油三酯类急性胰腺炎
微生态制剂联合双环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对肝纤维化、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TGF-β1的影响被引量:18
2020年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双环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及对肝纤维化、血脂、血清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06例,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双环醇;病例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两组治疗6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肝纤维化、血清炎症因子、TGF-β1等变化。结果:病例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26)。两组治疗后ALB、HDL较前升高,ALT、AST、TBIL、LN、HA、PCⅢ、CIV、TC、TG、LDL、IL-6、TNF-a、hs-CRP、TGF-β1较前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脂水平、血清炎性因子、TGF-β1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3,P=0.296)。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双环醇治疗NAFLD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减轻炎症刺激和肝纤维化程度,安全性较好。
张海玲佟博张艳敏张杰蒋晓忠刘斌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双环醇非酒精性脂肪肝TGF-Β1临床疗效
基线血尿酸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基线血尿酸(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8 30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访1~53(47.38±5.12)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按基线S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组,分析基线SUA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发生率较非高尿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TC、TG、HDL-C、SBP、DBP、BMI及吸烟史后,基线水平高尿酸血症组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全因死亡事件的风险分别是非高尿酸组的2.46倍(95%CI:1.40~4.33,P〈0.05)和1.72倍(95%CI:1.19~2.50,P〈0.05)。结论 :基线SUA水平可预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SUA水平较高者发生上述事件的危险增加。
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吴寿岭张杰段和力朱国玲张海玲王谦张萌
关键词: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血尿酸队列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06~2007年河北唐山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查体数据库,选取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作为观察队列,共9 489例,于2008~2009年进行第2次体检,纳入最终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2 937例(男2 460例,女477例),年龄22~88岁.将2008~2009年对上述人员进行第2次体检时新发NAFLD 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合并NAFLD组(n=850),将未合并NAFLD者作为对照组(n=2 087).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基线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并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NAFLD组的男性比例、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腰围(WC)及血尿酸(S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与血脂代谢紊乱、尿酸代谢紊乱、肥胖相关,性别、TG、SUA、WC和BMI是2型糖尿病人群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
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吴寿岭张杰段和力张海玲王谦张萌
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体重指数腰围血脂
艾普拉唑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含艾普拉唑8 d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2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且Hp阳性、既往未曾接受过Hp根除治疗的患者426例,随机分为2组。艾普拉唑组:前4 d,艾普拉唑5 mg+阿莫西林1 g;后4 d,艾普拉唑5 mg+克拉霉素0.5 g+奥硝唑0.5 g。雷贝拉唑组:前4 d,雷贝拉唑10 mg+阿莫西林1g;后4 d,雷贝拉唑10 mg+克拉霉素0.5 g+奥硝唑0.5 g。全部药物均口服,一日两次。治疗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采用按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和按符合方案(PP)分析评价两种方案的Hp根除率。艾普拉唑组和雷贝拉唑组的Hp ITT根除率分别为94.8%(202/213)和89.2%(190/213),PP根除率分别为97.1%(202/208)和92.2%(190/206)。两种分析方法均显示艾普拉唑组的根除率高于雷贝拉唑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含艾普拉唑8 d序贯疗法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一线根除Hp方案。
蒋晓忠张杰段和力汤建中阚淑婷汪海涛王珊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序贯疗法雷贝拉唑根除率
不同方案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根除对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加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加左氧氟沙星(500 mg,1次/d),疗程10天。B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加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加甲硝唑(400 mg,2次/d),疗程10天。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Hp,观察Hp根除率,并比较治疗前及停止根除Hp治疗后4周空腹血氨水平。结果 (1)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91.7%和75.0%,A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B组(P<0.05);(2)Hp根除治疗前,A组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为(82.8±8.1)μmol/L,B组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为(83.9±9.3)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治疗后,A组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为(34.3±6.3)μmol/L,B组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为(48.7±7.4)μmol/L,A组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Hp治疗可以降低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Hp根除率越高,血氨水平降低越明显,因而提高Hp根除率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Hp阳性的肝硬化肝性脑病的发生。
李广鉴姚淑文于艳辉蒋晓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肝硬化血氨肝性脑病
累积尿酸暴露值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人群尿酸累积暴露量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10年度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UA资料完整的队列人群为观察队列,以研究对象完成2010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21年12月31日)为随访终点。根据每连续2次体检所测尿酸的均值及每连续2次体检的间隔时间计算尿酸累积暴露量(cumUA),将cumUA按四分位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cumUA分组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55799人,按基线cumUA四分位数水平分4组,4组间性别、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TC、TG、LDL-C、HDL-C、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9年、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胆石症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糖尿病病史没有差异(P=0.30),本研究平均随访(10.52±1.75)年,共发生AP事件153例,4组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65例/万人年、2.76例/万人年、2.13例/万人年、3.96例/万人年,Log-Rank检验4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4,P<0.001)。以Q1组为对照,进一步校正了性别、年龄、TC、TG、eGFR、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后,Q4组发生AP的HR=1.77(95%CI:1.07~2.92)。排除随访期间死亡人群后重新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75(95%CI:1.04~2.95)。结论随着cumUA的暴露增加,AP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均呈上升趋势。
苏阿芳李广鉴张云水赵秀娟吴寿岭蒋晓忠
关键词:尿酸急性胰腺炎队列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二线根除方案比较
2017年
目的比较8日含铋剂序贯方案、10日含铋剂序贯方案、10日序贯方案、10日铋剂四联方案,补救(二线)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40例初次(一线)根除失败的HP感染患者分为四组。A组:前4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 000mg、果胶铋300mg;后4日,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500mg、奥硝唑500mg、果胶铋300mg。B组:前5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 000mg、果胶铋300mg;后5日,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500mg、奥硝唑500mg、果胶铋300mg。C组:前5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 000mg;后5日,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500mg、奥硝唑500mg。D组:雷贝拉唑10mg、果胶铋300mg、阿莫西林1 000mg、呋喃唑酮100mg,疗程10d。各种药物每日服用2次。比较各组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采用按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和按符合方案(PP)分析,对HP根除率进行比较。A、B、C、D四组的根除率ITT分析分别为:89.4%、90.6%、76.5%、77.6%,PP分析分别为:92.7%、93.9%、78.3%、81.5%。2种分析方法均显示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之间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7.3%、6.0%、18.5%,A组、B组、C组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日含铋剂序贯方案可作为一线根除HP失败后安全有效的短疗程二线根除方案。
张杰蒋晓忠汪海涛段和力石丽霞张仲慧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序贯方案根除率
血尿酸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借助开滦集团研究资料(chicTR-TNC-11001489),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 937例,按照血UA基线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A组738例(≤216μmol/L),B组749例(216~μmol/L),C组722例(263~μmol/L),D组728(>316μmol/L)。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发生情况及年龄、腰围(WC)、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NAFLD发生率为28.9%(850/2 937),其中男性为28.1%(691/2 460),女性为33.3%(159/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A组NAFLD发生率为22.5%(166/738)、B组为28.8%(216/749)、C组为29.5%(213/722)、D组为35.0%(255/72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8.15,P<0.01)。4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WC、BMI及TG、HDL-C、LDL-C、TC、FP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组为参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组、C组、D组发生NAFLD的OR值依次为1.37〔95%CI(1.11,1.77),P=0.005〕、1.44〔95%CI(1.14,1.83),P=0.002〕、1.86〔95%CI(1.48,2.34),P=0.000〕;引入性别、年龄因素后,B组、C组、D组发生NAFLD的OR值依次为1.45〔95%CI(1.15,1.84),P=0.002〕、1.52〔95%CI(1.20,1.93),P=0.001〕、2.03〔95%CI(1.60,2.57),P=0.000〕;进一步引入TG、TC、HDL-C、LDL-C、FPG及BMI后,B组、C组、D组发生NAFLD的OR值依次为1.36〔95%CI(1.06,1.74),P=0.016〕、1.37〔95%CI(1.07,1.74),P=0.012〕、1.68〔95%CI(1.31,2.17),P=0.00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发生风险较大,血UA水平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王建军张艳敏蒋晓忠吴寿岭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尿酸代谢综合征X人体质量指数
不同腰围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不同腰围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55358例无NAFLD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观察队列,纳入最终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36978例,依据基线腰围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比较4组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腰围水平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按基线腰围四分位数分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3.5%、26.0%、31.6%和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3.4%、24.7%、30.3%和38.9%,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3.6%、28.8%、36.5%和36.0%;(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及多种混杂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腰围第二、三、四分位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72、1.91和2.04.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后,男性OR值分别为1.66、1.87和2.19,女性OR值分别1.60、1.80、1.46.结论:腰围增加会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
王珊佟博张海玲蒋晓忠张杰段和力吴寿岭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腰围队列研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