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死急性期血红素氧合酶-1、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ACI)患者急性期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非结合胆红素(UCB)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50例急性ACI患者发病第1、3、7天以及30位健康者的HO-1、UCB水平,采用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进行评估,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ACI组血清HO-1、UCB在第1天明显高于第3、7天及对照组(p<0.01);第3、7天血清UC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预后不良组血清HO-1和UCB与预后良好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O-l、UCB的升高可能是机体对脑缺血损伤的防御反应,在ACI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吕祥兄李晓彤石海涛
- 关键词:脑梗塞血红素氧合酶-1非结合胆红素
- 椎基底动脉夹层与缺血性脑卒中
-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所致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例DSA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夹层所致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为多发后循环梗死,DSA为基底动脉远端闭塞,其中1例为小脑前下动脉夹层动脉瘤,...
- 石海涛方凯
- 以急性遗忘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双侧穹隆柱梗死一例
- 2022年
- 穹隆(fornix)是起自海马内侧的投射纤维,是海马伞的延续,为海马的主要传出纤维。临床上脑梗死可表现出多种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以单纯的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脑梗死比较少见,孤立的双侧穹隆柱梗死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双侧穹隆柱梗死的临床表现,并复习文献,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等,以提高对穹隆柱梗死的认识。
- 谢子珍邓亚萍石海涛周鹏方凯于逢春
- 关键词:传出纤维投射纤维神经系统损害海马伞梗死
- 西洛他唑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和血流速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和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9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应用西洛他唑治疗。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Mo CA总分及各子项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语言、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抽象、记忆、延迟回忆和定向力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CA和B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并可改善血流速度。
- 石海涛方凯
- 关键词:西洛他唑血管性痴呆血流速度
- 新型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斑块稳定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新型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斑块稳定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新型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T0)、治疗3个月(T1)、6个月(T2)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评分情况及氧化应激、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0、T1、T2时间点不稳定斑块Crou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不稳定斑块Crouse评分T0
- 方凯蒋国军石海涛刘银凤俞佳文张玲娣
-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脑梗塞粥样斑块炎症因子
- 认知功能损害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IL)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特点,初步探讨WMIL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分别对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30例WMIL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同时使用Wahlund等提出的年龄相关白质改变评分量表(WMLs评分)和采用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量表(CHIPs评分)对wMIL患者的脑白质病变(WML)情况进行测定评分。结果wMIL患者总体认知功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视空间与执行、记忆、注意和语言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且视空间与执行、记忆、注意力及MoCA总分与脑白质胆碱能通路损害程度(CHIPs评分)相关(P〈0.01),而视空间与执行和MoCA总分与脑白质总体病变程度(WML评分)相关(P〈0.01);而命名、定向和抽象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MIL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中以视空间与执行、记忆和注意能力损害突出,WMIL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胆碱能通路的白质损伤程度相关。提示胆碱能通路损伤可能参与认知损害的发病机制。
- 吕祥兄方凯李晓彤石海涛
- 关键词:脑白质病变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红素氧合酶-1、非结合胆红素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09年
- 氧自由基的增加及其脂质过氧化损伤是脑缺血损伤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起缺血性后继发脑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应急状态下血红素氧合酶-1(HO-1)可作为保护性蛋白被诱导,以防御体内由细胞因子介导的凋亡,有良好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 吕祥兄丁美萍郭远瑜李晓彤石海涛
- 关键词:血红素氧合酶-1急性脑梗死患者胆红素含量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因子介导
- 轻型脑梗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研究
- 方凯张建军吕祥兄李晓彤石海涛瞿杭炯
- 轻型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以为预期预后较好。然而临床上却存在着轻型脑梗死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尤其72小时内)逐渐加重。出现与临床预期不一致的治疗效果。观察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首次发病24...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塞
- 老年焦虑障碍患者脑白质病变临床分析
- 方凯石海涛瞿杭炯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临床疗效和治疗前、7 d后、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80.0%,P<0.05);两组NIHS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I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更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安全性良好。
- 方凯石海涛周鹏刘银凤张华
- 关键词:丁苯酞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