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水
- 作品数:19 被引量:38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二氧化碳对重质链状烷烃的膨胀效应被引量:4
- 2016年
- 目前CO2对烃类纯组分膨胀效应研究主要针对碳数小于16的轻质中质烷烃,对碳数大于16的重质烷烃并未涉及,为此,选取碳数为20~32的3种重质链状烷烃,分别与CO2组成不同物质的量之比的二元体系,进行不同温度下的恒质膨胀实验,获取重质链状烷-CO2体系膨胀系数的基础数据,探究CO2对于重质链状烷烃的膨胀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状态时,不同碳数的重质链状烷烃-CO2体系的膨胀程度影响几乎相同;在CO2含量较高时,温度和压力对膨胀程度有一定影响,温度越高、压力越小,体系膨胀程度越大;膨胀系数随CO2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增大。研究结果对于水驱后重组分含量较高的原油开展CO2驱相态计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刘晓蕾王正东韩海水
- 关键词:CO2提高采收率
- C_(16+)正构烷烃-二氧化碳体系的相变边界变化规律被引量:5
- 2017年
- 选取正二十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八烷、正三十二烷4种C_(16+)重质正构烷烃,分别与CO_2组成二元体系,通过系列恒质膨胀实验,获取各体系的泡点压力,分析了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相变边界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表明,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泡点压力随CO_2含量的增加大幅度升高,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大趋势。CO_2摩尔分数小于等于50%时,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泡点压力随碳数增加略有下降,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降幅越大;CO_2摩尔分数等于75%时,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泡点压力随碳数增加略有增加。CO_2含量小于等于50%时,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体系的泡点压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减小;CO_2含量等于75%时,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泡点压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基本不变。从微观尺度分析,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相变边界呈上述变化规律的原因在于重质正构烷烃分子链较长,分子间间隙较大,容纳CO_2分子的能力较强,且易发生蜷曲。
- 刘晓蕾秦积舜韩海水李实姬泽敏
- 关键词:CO2泡点压力
-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及前景展望被引量:75
- 2020年
- 在跟踪调研全球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外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历程及CO2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烃气驱、顶部注气重力驱、空气驱等矿场成功应用实例和对中国发展气驱的启示。对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油藏10余年CO2驱(CCUS)、顶部注烃气驱、减氧空气驱等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形成的特色理论、关键技术和矿场试验进行了总结研究。参照美国注气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适宜气驱的油藏类型及潜力、气源及注入方式、配套技术发展、试验类型及成效,明确了中国注气技术已处于从工业试验向工业化规模推广应用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5~10年有望上产至年产油(500~1000)×104t,将发展成为中国继热采、化学驱后最重要的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对中国原油稳产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分析了中国注气技术发展尚面临油藏条件、试验类型和规模、气源供给、配套技术及成本、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从国家和各大石油公司层面给出了加快气驱关键技术攻关试验及有效规模应用的对策建议。
- 袁士义袁士义王强王强
- 关键词:注气提高采收率
- 全直径砾岩长岩心水驱后烟道气驱油与埋存实验被引量:14
- 2018年
-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道气驱的驱替特征和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可更大程度地模拟砾岩油藏的真实驱替特征和渗流特点;火驱产出烟道气可应用于砾岩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注气时机、注气压力、注气方式;水驱中期优势渗流通道尚未完全形成,此时适当提高油藏压力后转烟道气-水交替驱可避免烟道气过早气窜而形成无效循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烟道气-水交替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可有效吸收烟道气中有害气体硫化氢,同时可实现烟道气的安全有效埋存。
- 韩海水李实马德胜姬泽敏俞宏伟陈兴隆
- 关键词: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
- 美国CO_2驱油技术应用及启示被引量:173
- 2015年
- 分析、总结了美国CO2驱油技术的应用情况及项目特点,基于应用实例归纳了CO2驱油配套技术,并阐述了对中国发展CO2驱油技术的启示。在系统跟踪世界范围提高采收率技术调查数据和充分调研CO2驱油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CO2驱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形成原因。以项目数量、规模、产量等为指标,评价了美国CO2驱油技术发展现状,同时概括其项目特点及其发展的源动力。着重归纳了美国CO2混相驱在储集层特征、原油性质、项目实施时机等方面的特点,对比分析了美国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在规模和油藏适应性方面的差别。基于美国最典型、最成功的CO2混相驱实例(SACROC项目),阐明在发展CO2驱油技术的同时形成的一系列配套技术。分析了中国推广CO2混相驱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技术瓶颈,同时给出相应的建议。
- 秦积舜韩海水刘晓蕾
- 关键词:CO2驱油非混相驱气驱提高采收率
- 水气分散体系的超声波振荡生成方法及驱油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针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的水驱优势通道明显、剩余油动用困难的问题,研制了水气分散的驱油体系,即将气体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微米级气泡。根据超声波振荡原理,结合孔板微孔的剪切作用,实验室生成了微米级水气分散体系。由高速摄像机及体视显微镜获取图像并测量微米气泡半径均值约为2.5μm,远小于常规孔板喷射法生成的气泡半径(50μm),气泡的均匀度、分散性及稳定性均大幅提高。建立了以泡径、气泡上升速度等为关键参数的水气分散体系性能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评价了超声波振荡生成方法生成的微米级气泡的特点。根据长度100 cm、直径3.8 cm的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微米级水气分散体系在水驱结束后可继续提高采出程度10%以上,证明水气分散体系可通过气泡形变及调节渗流阻力等方式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剩余油动用效果。
- 陈兴隆伍家忠韩海水刘莉
- 关键词:微米级驱油实验
- 低渗透油藏七点井网的有效动用程度被引量:2
- 2013年
- 为表征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及井网后期加密调整提供理论参考,利用叠加原理,求解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七点井网稳态压力方程,用压力公式推导流函数模拟井网单元间的流线分布.结果表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时井网单元内存在流体流动区和不动区,定义为流动面积与井网单元面积比值的有效动用因数随储层参数变化而变化,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有效动用程度越低,增加储层有效渗透率(如酸化、压裂)、增大注采压差和缩小注采井距能提高有效动用因数;储层物性较差时,缩小井距是提高有效动用因数的有效方式,储层物性较好时增大生产压差效果更好.
- 王军磊周明旺罗二辉韩海水
-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流线
- 二氧化碳在链状烷烃中的溶解性能及膨胀效应被引量:23
- 2015年
- 选取原油中含量普遍较高的5种链状正构烷烃与不同比例的CO2组成油-气体系。通过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恒质膨胀实验,研究CO2在5种链状正构烷烃中的溶解性能及体系膨胀效应。研究表明,链状正构烷烃-CO2体系的压力-体积关系曲线并非是严格意义的两段直线,弯曲程度受温度、压力、CO2含量、正构烷烃类别等因素影响。体系的泡点压力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大趋势,随CO2含量的增加大幅度增大。当压力较低时,CO2在不同链状正构烷烃中溶解度近似相同,而高压时溶解度随烷烃碳原子数增大而减小。CO2溶于链状正构烷烃中可造成体系不同程度的体积膨胀,膨胀系数的大小受温度、压力影响不大,随CO2含量的增加快速增大,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大直线下降。体积膨胀作用对油井增产有重要意义。
- 韩海水袁士义李实刘晓蕾陈兴隆
- 关键词:二氧化碳溶解度
- CO_2对原油烃组分膨胀效应的主控因素被引量:21
- 2016年
- 通过对中国不同油区原油进行组分组成分析,选取了11种具有代表性的烃组分,分别与CO2组成二元体系进行PVT实验。所选取的原油烃组分碳原子数为C6—C16,分子结构为直链烷烃、单环/双环环烷烃和单环/双环芳烃。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原油烃组分中溶解的CO2可使体系发生一定程度的体积膨胀,且其膨胀幅度主要受原油组分自身性质、CO2摩尔含量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压力的影响不大。进一步提出原油组分自身性质的影响可用摩尔密度来表征,膨胀系数与对应条件下原油组分的摩尔密度为严格递增直线关系;膨胀系数随CO2摩尔含量的增加迅速增大,呈现凹型递增曲线;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CO2摩尔含量较高的体系,温度越高,体积膨胀幅度越大。
- 韩海水李实陈兴隆秦积舜曾保全
- 关键词:二氧化碳主控因素
- 泡沫在孔隙介质中的微观流动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泡沫在孔隙中的流动行为影响波及范围和驱油效率,对提高采收率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单毛管模型,利用Level-set方法研究了泡沫在单毛管内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泡沫通孔隙介质中运移产生的贾敏效应、聚并机理和微观选择性运移机理,评价了不同类型泡沫的封堵性能;然后,通过XB油田岩芯的CT图像构建了真实的孔隙介质微观数值模型,研究了泡沫在其中的运移特点。结果表明,泡沫变形程度随管径比的增大而减小,润湿壁接触角对毛细管内泡沫的流变性无影响,半径1.2μm的N_(2)泡沫破裂时的液相流速临界值为64 mm/s;泡沫通过孔道时所受压力与其表面张力成正比,泡沫具有优先通过大孔道的微观运移特征;N_(2)泡沫稳定性强,封堵性能好,较适合高含水期的低渗油田进行调驱,为现场采用气液分散体系进行调驱并提高采收率提供有益启示。
- 纪佑军王力龙韩海水蒋国斌王泽根
- 关键词:多孔介质毛细管两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