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家华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1篇碘含量
  • 1篇动脉迂曲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灌注
  • 1篇心肌灌注成像
  • 1篇胸部
  • 1篇胸部CT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压
  • 1篇迂曲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双能量
  • 1篇双能量CT
  • 1篇图像

机构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温家华
  • 4篇魏淼
  • 4篇吕发金
  • 4篇刘洋
  • 1篇魏有东
  • 1篇姚开情
  • 1篇李琦
  • 1篇黄远军
  • 1篇陈莉
  • 1篇胡玲
  • 1篇吴家会
  • 1篇王啸
  • 1篇谢鹏
  • 1篇谭世芳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5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胸部CT主肺动脉比与血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胸部CT主肺动脉比(RAP)与血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87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胸部CT资料。高血压组根据血压升高情况分为T1组(1级高血压,63例)、T2组(2级高血压,60例)及T3组(3级高血压,68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A组(治疗组,94例)和B组(未治疗组,97例);结合血压和治疗情况,其中A1组31例、A2组30例、A3组33例,B1组32例、B2组30例、B3组35例。对照组根据年龄分为C1组(老年组,年龄≥60岁)40名及C2组(非老年组,年龄<60岁)47名。通过平扫轴位图像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直径,计算RAP。连续7天记录清晨稳定血压并取平均值作为临床血压检测结果,包括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合年龄、血压等级及治疗情况分组分析血压与RAP的相关性,并评价RAP对1级高血压的诊断效能。结果 T1、T2、T3、C1及C2组间两两比较,SBP及R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A2、A3、B1、B2及B3组间两两比较,升主动脉、肺动脉直径及R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高血压组、A组、B组SBP均与RAP呈正相关(P均<0.05)。对照组及高血压组DBP与RAP均无相关性(P均>0.05)。以RAP=1.29为阈值,诊断1级高血压的敏感度为85.71%(54/63),特异度为89.66%(78/87),误诊率10.34%(9/87),漏诊率14.29%(9/63),Youden指数为0.75。结论胸部CT所测RAP可客观反映血压水平,RAP与SBP呈正相关。
魏淼温家华刘洋吴家会吕发金
关键词:胸部血压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扫描的单能量成像对线束硬化伪影的校正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中线束硬化伪影(beam-hardening,BH)的好发部位,比较不同单能量成像对线束硬化伪影的校正效果和图像质量。方法对84例需行心脏CT增强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双能量CT(100 k Vp/Sn 140 k Vp)心肌灌注扫描,特殊软件后处理得到心肌碘分布图和65、75、85、95、105 ke V单能量图像,以自动生成的M图像(平均加权混合120 k V)为对照,观察线束硬化伪影的发生部位和数量,根据心肌碘含量、CT值、图像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质量评分综合评价心肌单能量成像价值。结果 65 ke V单能量图像伪影计数为274,随着能量增加,伪影计数逐渐减少(P<0.05);左心室的基底段伪影最明显(36.5%,100/274),其次为间隔壁(25.91%)、上腔静脉旁段(24.82%)、后壁(12.77%)(P<0.05);心肌伪影区碘含量(-2.37±0.84)mg/g低于非伪影区碘含量(3.5±0.92)mg/g(t=-19.36,P<0.01);85 ke V的非伪影心肌CT值(93.52±18.52)HU与120 k V[(96.06±16.32)HU]最接近,CT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5 ke V的SD最小(12.98±3.16,P<0.01),非伪影心肌的SNR:75 ke V(6.89±1.79)与85 ke V(6.5±1.7)较高,二者无明显差别(t=1.5,P=0.14),CNR:75 ke V最高(18.79±6.76,P<0.01),85 ke V(15.4±5.67)与65 ke V(15.53±4.56)之间无明显差别(t=0.27,P=0.79);图像质量评分:85 ke V最高,两名诊断医师对六组图像进行评分,结果高度一致(Kappa=0.79,P<0.01)。结论左心室的基底段、间隔壁和上腔静脉旁易出现线束硬化伪影;正常心肌密度在85 ke V与混合能量120 k V最接近,85 ke V能在最有效纠正线束硬化伪影的同时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
魏淼王思杭温家华刘洋吕发金
关键词:图像质量
全脑CT灌注参数快速评价脑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CTP)参数[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快速评价脑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的方法。方法对31例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行全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检查,获得CBF和MTT及头颈部CTA图。CTP检查结束3天内行头颅MR检查。观察梗死核心在CBF及DWI图像的部位、数量、面积;测量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及各自镜像区的CBF和MTT,计算相对CBF(rCBF)、相对MTT(rMTT)。结果 31例疑似脑梗死患者,CBF共检出24例33个梗死灶,10例存在缺血半暗带。MRI共检出26例97个梗死灶。CBF及DWI测量梗死核心区面积相关性良好(r=0.98,P=0.07)。脑缺血半暗带区CBF为(6.79±1.29)ml/(100g·min),MTT为(17.07±3.13)s,rCBF为0.71±0.09,rMTT为1.53±0.19。结论选择MTT延长区与CBF明显减低不匹配区可较快速、准确地检出缺血半暗带。诊断患者有无脑梗死时,CBF与DW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CBF不能取代DWI进行脑梗灶数量的诊断。
温家华刘洋魏淼谭世芳姚开情陈莉吕发金
关键词:缺血半暗带灌注成像血管造影术扩散磁共振成像
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迂曲与心肌碘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冠脉)迂曲与心肌碘含量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98例心绞痛的患者行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后处理获得冠脉CTA、心肌碘分布伪彩图和混合能量120kV灰度图。按照标准的冠脉15段、心肌17段分段法,计数冠脉迂曲段数,计算冠脉迂曲指数(TI),测量心肌碘含量、CT值,分析冠脉迂曲组与非迂曲组的心肌碘含量差异,冠脉迂曲与心肌碘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迂曲组共58例,迂曲血管502段,其中93.23%无狭窄。迂曲血管的分布比率:左前降支或对角支占60.96%,回旋支占23.51%,右冠脉占15.53%;冠脉迂曲数目1 104个,平均迂曲弧度(109.08±20.9)°。非迂曲组40例;迂曲组的平均迂曲指数(TI=1.51±0.14)大于非迂曲组(TI=1.21±0.04),无狭窄的冠脉支配的心肌平均碘含量和平均CT值[(-1.04±0.38)mgI/g,(63.84±7.92)HU]均低于非迂曲组[(4.52±0.21)mgI/g,(98.55±6.41)HU],两组间迂曲指数(t1)、碘含量(t2)、CT值(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1,t2=-3.03,t3=7.28,P=0.000);心肌碘含量与冠脉迂曲指数呈明显负相关(R=-0.86,P=0.000);迂曲组中伴发心绞痛者(X21)96.55%,左室心功能下降者(X22)72.41%,ST段异常者(X23)82.76%,与非迂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47,X22=15.35,X23=15.32,P=0.000)。结论:冠脉迂曲好发于左前降支及对角支,较少合并狭窄;无狭窄的冠脉迂曲程度与心肌碘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心肌供血减少。
魏淼王思杭温家华刘洋吕发金
关键词:冠状动脉迂曲
CT血管成像显示分水岭脑梗死患者Willis环的特征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索Willis环在分水岭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独特代偿作用。方法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71例急性非分水岭脑梗死和93例分水岭脑梗死(包括外侧型及内侧型两型)患者的颅内动脉,比较各组患者Willis环相关动脉的变异情况及构型特点。结果与非分水岭脑梗死相比,外侧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明显增多(36.4%,P<0.05),而内侧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明显减少(0%,P<0.05),Willis环其余相关动脉变异及构型组成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非分水岭脑梗死相比,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分水岭脑梗死有着独特关系。
董美学胡玲黄远军王啸温家华魏有东李琦谢鹏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血管成像WILLIS大脑后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