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碧莹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梗死
  • 3篇中动脉
  • 3篇大脑
  • 3篇大脑中动脉
  • 2篇动脉
  • 1篇单发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特征
  • 1篇皮质
  • 1篇皮质下
  • 1篇粥样硬化病变
  • 1篇卒中
  • 1篇临床及影像
  • 1篇脑白质
  • 1篇脑白质疏松
  • 1篇脑白质疏松症
  • 1篇脑梗

机构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辽宁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张碧莹
  • 4篇王玉洁
  • 3篇王健
  • 2篇辛岳
  • 2篇田英
  • 1篇郭婷婷
  • 1篇于金梅
  • 1篇田英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脑桥旁正中梗死层面数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和早期进展关系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累及层面数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及信号改变的关系,并分析与PPI引起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早期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经DWI确诊的脑桥旁正中梗死急性期患者96例,根据轴位DWI累及层面数,分为一层组和两层组(包括两层及两层以上)。采用MRA将基底动脉分为无狭窄、有狭窄;在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WI)上将基底动脉管壁分为无高信号和有高信号改变。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临床早期病情进展。结果一层组49例(51.04%),两层组47例(48.96%),两组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基底动脉高信号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脑桥旁正中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早期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桥旁正中梗死轴位DWI累及层面数增多时需结合MRA与T1WI综合评估基底动脉病变情况,且要预防神经功能缺损早期进展。
田英田英辛岳王健王玉洁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基底动脉进展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区域小梗死的病因学研究
目的:既往认为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区域小梗死是由小动脉脂质透明变性或纤维素样坏死所致,但目前也有研究认为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本文进一步探讨该区域小梗死是否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  方法:纳入发病1周内入院...
张碧莹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病因学
文献传递
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的对比性研究
2016年
目的通过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阐明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发病1周内入院的MR扩散加权成像轴面上显示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患者46例,以15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作为对照,比较分析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9±12)岁,其中男2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6±11)岁,其中男98例。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高血压[63.0%(29例)比43.3%(68例),P=0.018]、冠心病[4.3%(2例)比17.8%(28例),P=0.042]、心房颤动[15.2%(7例)与5.7%(9例),P=0.036]、单侧肢体无力[17.4%(8例)比6.4%(10例),P=0.0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1,3)分比3(2,5)分,P=0.002]、梗死灶直径[(6±3)mm与(10±3 mm),P<0.01]、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4.3%(2例)比24.2%(38例),P=0.006]、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4.3%(2例)比17.8%(28例),P=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梗死灶直径较小,同侧MCA狭窄及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较低。
张碧莹王健王玉洁
关键词:影像学特征
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串联狭窄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ICA)串联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55例经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均行颅外段ICA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颅内血管MR血管成像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55例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分为单发内分水岭梗死(IWSI)组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C-IWSI)组,分析两种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ICA串联狭窄的关系。结果 (1)55例内分水岭梗死中,包括IWSI组24例(43.6%),C-IWSI组31例(56.4%)。病灶侧血管狭窄:ICA 20例(36.4%,其中颅外段11例,颅内段17例),大脑中动脉(MCA)44例(80.0%),ICA串联狭窄15例(27.3%)。(2)病灶侧ICA串联狭窄:IWSI组2例(颅内段ICA+MCA 2例);C-IWSI组13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MCA 4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 1例,颅外段ICA+MCA 2例,颅内段ICA+MCA6例)。(3)与IWSI组相比,C-IWSI组患者病灶侧ICA狭窄、ICA串联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54.8%(17例)比12.5%(3例),41.9%(13例)比8.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6),其中颅外段和颅内段ICA狭窄发生率均高于IWSI组[35.5%(11例)比0,45.2%(14例)比12.5%(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9)。结论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ICA串联狭窄发生率不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内动脉串联狭窄。
于金梅王玉洁辛岳田英张碧莹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病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98例和远端梗死组62例。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近端梗死组冠心病(21.4%vs 3.2%,P=0.001)、NIHSS评分[3(2,5)分vs2(1,4)分,P=0.030]、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19.4%vs 1.6%,P=0.002)和皮质小梗死(20.4%vs 6.5%,P=0.022)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增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2%vs 29.0%,P=0.002)、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16.3%vs 33.9%,P=0.010)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梗死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OR=0.270,95%CI:0.100~0.726,P=0.009)、对侧颅内动脉狭窄(OR=4.500,95%CI:1.541~15.012,P=0.018)以及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OR=0.325,95%CI:0.127~0.834,P=0.019)独立相关。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远端小梗死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近端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
王健王玉洁郭婷婷张碧莹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脑白质疏松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