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 作品数:4 被引量:24 H指数:3 供职机构: 解放军第307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消化道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其预防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消化道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病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真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80.5%,其次为消化道占17.2%;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真菌90株,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4.4%,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13.3%、11.1%;真菌感染患者中53例发生二重感染,发生率60.9%,发生二重感染的细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28.3%、24.5%;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1.4%、60.0%,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无耐药菌检出。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以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最多见;二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检出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细菌主要肺炎克雷伯菌;对晚期肿瘤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检验结果合理应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尹秀云 于农 曾利军 蒋虔 王琳 宋世平 张伟 李一鹤 杨哲 徐建民 陈建魁 陈水平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真菌感染 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 临床少见丝状真菌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对临床少见丝状真菌的分离和分析鉴定,探讨尖端赛多孢子菌、裂褶菌、短柄帚霉、匍枝根霉、茄病镰刀菌等临床不常见丝状真菌的实验诊断方法,为临床明确诊断真菌感染种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临床标本培养出的5株真菌用形态学方法未能作出准确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分析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域ITS和ITS2序列,在NCBI网站应用Blastn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利用Gen Bank中的系统发育软件自动生成系统发育树,以确定丝状真菌的种。结果 r DNA-ITS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分析,5株菌均可鉴定到种的水平,鉴定结果分别是:尖端赛多孢子菌、裂褶菌、短柄帚霉、匍枝根霉和茄病镰刀菌。结论传统形态学方法,极易受检验人员经验水平影响,对于罕见菌株甚至不能作出鉴定,利用真菌的ITS序列的特异性,可快速、准确将大部分丝状真菌鉴定到种水平。 尹秀云 梁钰英 于农 曾利军 李一鹤 蒋虔 徐建民 杨哲 李好莲 陈建魁 陈水平关键词:RDNA 丝状真菌 内转录间隔区 形态学鉴定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医院恶性血液病患者送检的血培养标本3 609份,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的血培养瓶、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整理、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送检的3 609份血培养标本中254份阳性,阳性率为7.0%;共分离出病原菌261株,革兰阴性菌173株占66.3%,前3位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71株占27.2%,前3位为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7株占2.7%,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均<20.0%,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均<10.0%;葡萄球菌属及屎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液中分离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性严重,及时有效进行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十分必要。 曾利军 尹秀云 于农 陈水平 陈建魁 蒋虔 王琳 李一鹤 杨哲关键词: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急性白血病患者裂褶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裂褶菌及细菌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多重感染的试验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该菌感染及经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2月连续采集两次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行造血肝细胞移植患者副鼻窦分泌物和副鼻窦清创术后坏死组织,进行真菌和细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肉汤稀释法(CLSI M38-A2)进行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例患者副鼻窦清创术后组织块真菌培养结果为裂褶菌,其对伏立康唑有较低的MIC值;连续两次副鼻窦分泌物和术中留取的组织块细菌培养结果均为大肠埃希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等均为敏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敏感抗菌药物只有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结论裂褶菌的感染少见,且难诊断,极易感染免疫低下的患者,及早进行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是抗感染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尹秀云 梁钰英 于农 扈江伟 江岷 曾利军 李一鹤 蒋虔 徐建民 杨哲 陈建魁 陈水平关键词: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裂褶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