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平
- 作品数:199 被引量:71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弱D25变异型血型抗原表位分析及输血策略探讨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 王贞贾双双陈景旺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 关键词:RH血型抗原表位
-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及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表达的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同种抗原或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5例临床确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血小板洗脱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应用HLA抗体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对组合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的患者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用HPA分型试剂盒检测8个血小板同种抗原系统HPA-1、2、3、4、5、6、9、15;用HLA分型试剂盒对HLA-A/B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65例患者HLA-A/B抗原,HPA-1、2、4、5、6、9、15抗原的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献血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A-3a、3b抗原频率分别为0.65、0.35,与健康献血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HLA抗体单独阳性24例(36.9%),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14例(21.5%);HLA抗体和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6例(9.2%),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阳性13例(20%),HLA抗体、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及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4例(6.2%);HLA-A/B特异性抗体中,HLA-A*9抗体占全部抗体的46.2%,HLA-B*40抗体占33.6%.血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以GPⅡb/Ⅲa为主(26.2%),其次为GP Ⅰa/Ⅱa(21.5%),血小板洗脱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以GPⅡb/Ⅲa和GP Ⅰb/Ⅸ为主(41.5%).对2例患者进行了遗传学调查,发现产生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和HLA抗体与父母血小板抗原及HLA抗原不相合呈密切相关.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占主要地位,其次为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
- 夏文杰叶欣邓晶陈扬凯徐秀章丁浩强罗广平付涌水
- 关键词:血小板无效输注HLA抗体
- RHCE*ce(308C>T)突变型等位基因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目的建立Rh血型系统RHCEce(308C>T)突变型等位基因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筛查携带该等位基因的个体,并对其RhCE血型抗原进行鉴定分析。方法针对RHCE基因c.308C>T突变位点设计特...
- 王贞贾双双廖志坚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固相凝集技术的汇检式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固相凝集技术的汇检式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制备方法,属试剂盒制备技术领域,该试剂盒包括:(1)汇检式固相凝集反应微板;(2)低离子强度溶液;(3)指示系统;(4)阴性对照血清;(5)阳性对照血...
- 骆宏罗广平王嘉励魏玲
- 文献传递
- 罕见复合抗体抗-A_1Le^b的鉴定及其特征分析——附1例报告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罕见复合抗体抗-A1Leb的鉴定方法并分析其特征。方法首先用试管法鉴定患者的ABO及Lewis血型,并做抗体筛选及鉴定;再将患者血清和多个随机献血者红细胞反应,初步判断抗体的特性;最后将患者血清与已知ABO亚型及Lewis血型的献血者红细胞反应,鉴定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患者血型为A1,Le(a-b-);其血清与所有O型红细胞及Leb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均不反应,仅与Le(b+)的A1型红细胞反应,鉴定为抗-A1Leb。结论当遇到仅与部分A或B型红细胞反应而不与任何O型红细胞反应的不规则抗体时,应考虑该抗体可能是针对Lewis血型系统复合抗原的抗体。
- 魏玲莫春妍姬艳丽骆宏赵阳张润青付涌水罗广平
- 关键词:LEWIS血型
- 非侵袭性产前胎儿RHD基因型检定平台的建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作为通用胎儿DNA标记的可行性,建立Real-time PCR为基础的非侵袭性产前胎儿RHD基因型定型平台。方法抽取未孕自愿者7名(男2名,女5名)和43例Rh D阴性孕妇的EDTA抗凝血5 ml,分离血浆抽提其中的游离细胞DNA。联合使用5种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对未/低甲基化的母源性RASSF1A基因进行酶切以保留高度甲基化的胎源性RASSF1A基因;同时酶切未甲基化的β-actin基因作为对照,以检测酶切的彻底性;通过Real-time PCR扩增酶切前的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酶切后的RASSF1A基因,分别检测血浆总游离细胞DNA和胎儿游离细胞DNA;对确认存在胎儿DNA的标本,扩增RHD基因的外显子5和7,以检定胎儿的RHD基因型。结果 7例未孕自愿者和43例孕妇酶切处理前的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扩增均阳性。酶切处理后,7例未孕自愿者和2例孕妇未检测到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41例孕妇检测到RASSF1A基因、未检出β-actin基因,其中39例检出RHD基因外显子5和7。结论RASSF1A基因可作为通用的胎儿DNA标记,荧光定量PCR扩增RHD基因外显子5和7的平台可用于非侵袭性胎儿RHD基因型别检定。
- 骆宏罗广平梁华钦
- 关键词:非侵袭性RASSF1A基因RHESUS基因型REAL-TIME
-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红细胞血型抗原高通量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 目的 采用新型红细胞血型系统的MLPA检测试剂盒对广州地区收集的91名无偿献血者进行常见血型抗原的基因分型.方法 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LPA检测试剂盒对17种红细胞血型系统的近50个血型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91...
- 温机智王贞魏玲骆宏赵阳莫春妍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 关键词:红细胞血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基因分型
- 广州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HC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了解最新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2011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阳性标本605份,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对其进行核酸及病毒载量检测,阳性标本作NS5B基因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后运用DNASTAR、BioEdit和Mega4.0等软件作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采用SPSS16.0软件对病毒载量与基因型(亚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337份HCV RNA阳性的标本扩增出NS5B基因320份,HCV 1b、6a、3a、2a、3b、1a、6n比例依次为45.00%、33.44%、8.75%、7.81%、4.38%、0.31%和0.31%。HCV1b与2a、3a、6a、6a与2a、3a之间病毒载量存在显著差异:HCVba病毒载量高于2a、3a和6a,HCV6a病毒载量高于2a和3a。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CV1b和6a为主要亚型且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亚型。
- 廖峭许茹王敏黄珂熊华平叶欣戎霞罗广平付涌水王继红
- 关键词:病毒载量
- RHD新等位基因c.801+2T>G的鉴定及对RhD表型影响的体外功能探究
- 2024年
- 目的对于在1例血清学初筛为RhD阴性表型标本中鉴定出的RHD新等位基因c.801+2T>G,通过体外微基因剪接系统(minigene splicing assay)分析其对于RhD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患者标本进行RhD血清学检测,并使用单克隆抗-D进行吸收放散试验。采用Sanger测序法对RHD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鉴定出的RHD基因剪接位点新突变,构建pSplicePOLR2G微基因表达质粒,通过体外微基因剪接系统,采用琼脂糖及毛细管电泳对mRNA剪接结果进行检测和分析,预测其对RhD表型的影响。结果血清学检测显示患者血型为RhD阴性,抗-D吸收放散试验为阳性,表明其为Del表型。基因分型检测显示该个体为罕见基因型(RHD∗1227A/801+2G)个体。其中c.801+2T>G为内含子5的5′-端剪接位点新突变。体外微基因剪接分析试验显示该突变导致RHD基因外显子5在mRNA剪接过程中被完全切除,形成不包含外显子5的转录本。结论发现1例携带RHD基因新突变c.801+2T>G的个体,其虽表现为Del表型,但同时携带c.1227G>A的“亚洲型”Del表型特异性突变,所以基于体外微基因剪接试验结果,我们推测c.801+2T>G突变导致RhD抗原不表达或微量表达,可能表现为D阴性或Del表型。
- 贾双双温机智魏玲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 一对由抗-M抗体引起的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双胞胎病例报道
- 目的 对高胆红素血症的一对双胞胎早产儿进行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方法 对双胞胎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液样本进行ABO血型、RhD血型和RhCE抗原鉴定(微柱凝胶法),新生儿溶血病相关的直接抗人球实验、游离和放散检测(微柱凝胶法),...
- 贾双双廖志坚温机智王贞魏玲罗广平姬艳丽
- 关键词:抗-M抗体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