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雪东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正畸
  • 3篇矫治
  • 2篇上颌
  • 2篇锥形束CT
  • 2篇下颌
  • 2篇口腔
  • 2篇骨性
  • 2篇拔牙
  • 2篇成人
  • 2篇成人正畸
  • 1篇第二磨牙
  • 1篇第三磨牙
  • 1篇牙根
  • 1篇牙根吸收
  • 1篇牙合
  • 1篇牙矫治
  • 1篇炎症
  • 1篇应用及效果
  • 1篇硬组织
  • 1篇硬组织变化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王雪东
  • 7篇周彦恒
  • 2篇柳大为
  • 2篇张杰铌
  • 2篇刘伟涛
  • 2篇李晶
  • 1篇刘晔
  • 1篇魏松
  • 1篇栾庆先

传媒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保健医苑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及周围骨缝的三维变化,探讨该变化与颧颌缝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上颌前移的影响因素,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单次扩弓组和反复扩缩组(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000034909),患者7~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头影测量显示ANB角<0°,Wits值<-2 mm,上齿槽座点(A点)至过鼻根点(N点)的眼耳平面垂线的距离(A-Np)<0 mm。单次扩弓组行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面罩前方牵引。使用Dolphin 11.7软件对每组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进行头位校正,使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及其周围骨缝标志点,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2例患者未完成复诊随访外,其余34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与单次扩弓组相比,反复扩缩组患者治疗后上颌及周围骨缝标志点矢状前移量更大,颧颞缝、颧颌缝及颧额缝标志点矢状向分别前移1.21 mm、2.20 mm及1.43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颧颞缝外,其余骨缝标志点矢状向前移量不受颧颌缝成熟度影响(P>0.05)。反复扩缩组治疗后,颧颌缝标志点和A点矢状向前移量之间相关性较强(P<0.01),回归分析R^(2)=42.5%。结论: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于早期治疗上颌后缩可能效果更佳;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颧颌缝作为上颌矫形力作用的主要骨缝之一,其矢状向前移量与上齿槽座点的前移量相关性较强。
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王雪东
关键词:上颌骨颅缝锥形束CT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mm,RPE(2.16±1.27)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王怡然周彦恒王雪东魏松刘伟涛
关键词:上颌后缩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的病因及正畸治疗方法被引量:8
2020年
下颌第二磨牙在牙弓后段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受到第三磨牙以及牙弓后段拥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阻生受到广泛关注。下颌第二磨牙阻生常表现为近中阻生,影响咀嚼效率,与下颌第一磨牙邻接不良而继发龋病、牙周病及牙根吸收。由于下颌第二磨牙位于牙弓末端,传统正畸治疗方法难以施加矫治力,是正畸治疗的难点。本文就其病因及正畸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刘晔王雪东
关键词:下颌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咀嚼效率阻生继发龋
种植钉支抗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情况综述
2024年
种植钉支抗在口腔正畸领域应用广泛,而不同国家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别。本文总结了相关的调查研究方法,种植钉的使用情况、优势与适应证、并发症以及影响种植钉应用的因素,结果发现:目前种植钉的使用率为43.7%~93.3%,但现有不同调查之间的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种植钉适用于内收前牙、压低后牙等多种情况,在加强支抗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对患者依从性的依赖;常见并发症有松动脱落、软组织反应和牙根损伤等;医生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治疗费用以及患者对种植钉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其使用。目前尚缺少我国在种植钉支抗应用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
陈梓柠王浩李倩雯赵宁睿王雪东
关键词:正畸支抗
老年人需警惕口腔溃疡
2006年
王雪东
关键词:口腔溃疡老年人口腔黏膜溃疡免疫功能紊乱放射线照射变态反应
慢性炎症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盘胶原功能及结构影响的研究
目的:关节内紊乱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最常见的临床亚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胶原作为组成关节盘的最主要结构之一,对关节盘的正常功能影响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鼠颞下颌关节炎症条件下关节盘胶原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从而探...
崔圣洁周彦恒王雪东
文献传递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硬组织变化
2024年
目的:通过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三维扫描模型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软硬组织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法: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行单纯拔牙矫治的成人女性患者,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定点描记并进行硬组织测量,同时获得纳入患者矫治前后三维颜面数据,在完成模型重定位及模型重叠后,对三维软组织标志点标定并测量相应三维软组织。硬组织测量包括17个测量指标(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的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间的夹角、面角、颌凸角、眶耳平面-下领平面角、Y轴角、前颅底平面-下颌平面角、颏前点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到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下中切牙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下中切牙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交角、上下中切牙角、上切牙倾斜度、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和Z角),其中11个指标测量其治疗前后变化量。测量20个软组织标志点(左/右颧骨点、左/右口角点、左/右唇峰点、软组织颏顶点、左/右下颌角点、额点、下唇下缘点、上唇上缘点、软组织颏下点、左/右下颌边缘中点、软组织颏前点、口裂点、唇下点、鼻下点和上唇点)治疗前后三维位移量,并取9项软组织测量指标(下唇高、面突角、下唇红高、下颌轮廓角、鼻唇角、人中长度、人中宽度、上唇高和上唇红高)。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运用Pearson系数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矫治前后的硬组织及软组织20个测量指标中有18个测量值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变化表现为唇部的整体内收,软组织颏前点存在垂直向的明显上移[(1.88±2.61)mm,P<0.05],同时左/右口角�
毛渤淳田雅婧王雪东李晶周彦恒
关键词:正畸
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前后面型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model,3DMM)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骨性I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mm,下唇区域为(3.38±0.67)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额下区域有约1.50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mm与0.85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mm与0.42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mm与0.89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mm,矢状向内收1.50mm)与软组织额前点(垂直向下移0.99mm,矢状向内收0.99mm)均向后下移动,额部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毛渤淳田雅婧文艺峰李晶周彦恒王雪东
关键词:正畸治疗
成人拔牙矫治联合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主观感受研究
2017年
目的 该研究旨在评价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术后近期反应,并探讨术后早期在正畸排齐整平阶段的治疗时间及效果.方法 选择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联合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成人患者15例,常规减数四颗前磨牙,行双颌前牙区唇舌侧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利用调查问卷分析患者术后一个月内的主观感受;记录排齐整平阶段的矫治时间.结果 术后患者不适反应多集中在术后2天,主要表现为口面部肿胀、疼痛;排齐整平阶段平均时间(4.1±1.0)月.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后肿痛可在短期内恢复,短期内可完成牙齿的排齐整平.
王雪东张杰铌柳大为栾庆先周彦恒
关键词:成人正畸拔牙矫治
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在成人正畸减数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该研究旨在评价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联合拔牙矫治的疗效及长期稳定性。方法选择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联合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成人患者15例,行上下前牙区唇舌侧骨皮质切开术并放置植骨材料,对矫治前后及保持3-...
王雪东张杰铌柳大为周彦恒
关键词:成人正畸牙根吸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