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作品数:14 被引量:6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2013年 目的 研究应用口内扫描仪采集数字化牙颌模型与硅橡胶石膏模型测量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口腔正畸科门诊初诊患者共30例,分别制取上下颌硅橡胶印模并灌制成超硬石膏模型;并用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获取数字化模型并记录上下颌口内扫描时间.对口内数字化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牙齿宽度,牙弓长度、宽度,Spee's曲度进行测量,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测量项目在两种模型测量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下颌扫描时间、上下颌拥挤度的差异;重复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两种模型上测量包含第一磨牙以前所有牙齿宽度,牙弓长度、宽度,Spee's曲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重复测量ICC大于0.90.口内扫描时间上颌(411.9±162.2)s明显大于下颌(290.8±94.9)s,(P<0.001).结论 口内扫描获取的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之间无明显差异,有望在今后替代石膏模型. 李晶 王硕 张达 周彦恒关键词:石膏模型 三维重建 用于简单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制作的3D打印模型精度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应用数字化的诊疗设计和3D打印制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从而解决简单牙列不齐等问题。评价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3D打印牙列模型的精确性,论证该数字化正畸流程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轻度间隙不调、扭转等不同类型的简单不齐病例20例,3shape Trios全称“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3shape Ortho Analyzer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在85个上下领牙列数字化设计模型和对应3D打印模型上选取对应左右中切牙、尖牙和磨牙的牙冠高度、牙冠宽度尖牙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分别进行软件及手工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重复测量信度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模型在各测量指标上有无差异以检验模型精确性。结果软件测量数字化设计模型和手工测量3D打印实体模型结果的ICC均>0.95,测量者应用软件及手工测量的可重复性均较高。两种模型在除外牙冠高度的其他各测量指标上的一致性高,配对t检验结果P>0.05,整体偏差范围在(-0.01±0.12)mm至(0.11±0.31)mm之间。结论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以10μm层厚精度3D打印的牙列模型精确性较高,可用于临床简单病例隐形矫治器制作。 李晶 韩高峰 王硕 周彦恒关键词:3D打印 隐形矫治器 基于自行数字化隐形矫治设计对正畸轻度复发病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医师主导下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制作用于治疗轻度复发病例,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牙齿移动精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简单牙列不齐的轻度复发病例10例,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正畸分析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通过测量隐形矫治后口扫模型与设计终末模型重叠对比的均方根值评价该数字化流程的有效性;将设计终末模型和治疗后口扫模型分别与初始口扫模型以腭皱襞(上颌)和未做移动设计的后牙区(下颌)为基准重叠,测量48颗设计移动的前牙特征点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的三维坐标变化量,将预测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该流程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齿控制的精确性。结果治疗后口内扫描模型与数字化设计终末模型重叠配准后表面距离的均方根值为(0.158±0.028)mm,小于设计步进移动量0.25 mm。配对t检验结果示设计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和整体的差值分别为[(0.06±0.24)mm,P=0.10],[(0.02±0.18)mm,P=0.36],[(-0.06±0.23)mm,P=0.06]和[(0.03±0.32)mm,P=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医师自行数字化排牙和3D打印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简单牙列不齐病例可以进行有效的矫治。 李晶 毛渤淳 王林川 周彦恒关键词:隐形矫治器 复发 应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法评价颏部对称性 2024年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基于三维颜面软组织标志点的颏部对称性评价方法,并对该方法的评价效果进行初步检验。方法:使用标准对称人脸进行颏结节点坐标变换,用以筛选软组织三维空间线角并构建相应的三维空间线角模板,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初诊患者中选取10例临床诊断存在颏部不对称的患者,年龄12~32岁;收集患者的三维软组织面部扫描数据,通过MeshMonk非刚性配准算法程序自动确定测试患者面部扫描数据的标志点,并以此生成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及相应参数。同时在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中进行人脸镜像重叠分析,并生成颏部偏差色谱图作为检验参照,对比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指标相对于重叠分析的识别率。结果:通过坐标变换方式筛选三维空间线角指标9项,在10例患者中对其面部扫描数据进行镜像重叠分析和三维空间线角模板分析,以镜像重叠为“金标准”,计算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分析法评价颏部不对称情况的识别率,颏部不对称识别率为90%(9/10),其中X维度识别率为86%,Y维度识别率为89%,Z维度识别率为100%。结论:应用三维软组织线角模板法在评价颏部软组织不对称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其在三维方向上具有分别识别不同维度不对称的能力,优于镜像重叠方法,但在识别率方面稍差,仍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吕梁 张铭津 温奧楠 赵一姣 王勇 王勇 杨庚辰 李晶关键词:美学 形态学分析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硬组织变化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通过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三维扫描模型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软硬组织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法: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行单纯拔牙矫治的成人女性患者,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定点描记并进行硬组织测量,同时获得纳入患者矫治前后三维颜面数据,在完成模型重定位及模型重叠后,对三维软组织标志点标定并测量相应三维软组织。硬组织测量包括17个测量指标(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的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间的夹角、面角、颌凸角、眶耳平面-下领平面角、Y轴角、前颅底平面-下颌平面角、颏前点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到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下中切牙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下中切牙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交角、上下中切牙角、上切牙倾斜度、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和Z角),其中11个指标测量其治疗前后变化量。测量20个软组织标志点(左/右颧骨点、左/右口角点、左/右唇峰点、软组织颏顶点、左/右下颌角点、额点、下唇下缘点、上唇上缘点、软组织颏下点、左/右下颌边缘中点、软组织颏前点、口裂点、唇下点、鼻下点和上唇点)治疗前后三维位移量,并取9项软组织测量指标(下唇高、面突角、下唇红高、下颌轮廓角、鼻唇角、人中长度、人中宽度、上唇高和上唇红高)。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运用Pearson系数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矫治前后的硬组织及软组织20个测量指标中有18个测量值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变化表现为唇部的整体内收,软组织颏前点存在垂直向的明显上移[(1.88±2.61)mm,P<0.05],同时左/右口角� 毛渤淳 田雅婧 王雪东 李晶 周彦恒关键词:正畸 舌侧矫治器关闭间隙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利用已有的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加力运算,分析个体化舌侧矫治滑动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阶段,在颊、腭侧不同力值、不同加力组合方式加力时,上前牙的牙周膜应力分布规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 11.0软件中分别模拟:(1)上颌第二磨牙作为支抗牙进行单独颊侧加力(力值0.75 N、1.00 N、1.50 N);(2)单独腭侧加力(力值0.75 N、1.00 N、1.50 N);(3)颊、腭侧同时加力(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颊侧加力0.75 N+腭侧加力0.75 N、颊侧加力0.50 N+腭侧加力1.00 N),分析3种加力方式下上前牙牙周膜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的峰值及分布。结果:(1)单纯颊侧加力时(0.75 N、1.00 N、1.50 N)最大主应力:初始,在侧切牙牙周膜唇侧颈部及尖牙牙周膜腭侧及远中颈部均受压应力,随着加力增大,压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压应力范围增大。最小主应力:初始,在侧切牙牙周膜腭侧颈部及尖牙近中颈部受拉应力,随着加力增大,拉应力值及牙周膜受拉应力范围增大,在中切牙的近、远中颈部牙周膜也出现拉应力区。von Mises应力:初始,牙周膜受应力区集中体现的部位为侧切牙唇、腭侧颈部及尖牙远中颈部,随着加力增大,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力范围向根方扩大,最终,尖牙近中颈部牙周膜也出现应力集中区。(2)单纯腭侧加力(0.75 N、1.00 N、1.50 N)最大主应力:初始,尖牙牙周膜远中偏腭侧颈部,及侧切牙远中偏颊侧和腭侧颈部的牙周膜受压应力,随着加力增大,压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压应力范围增大。最小主应力:初始,侧切牙远中邻面颈部及尖牙近中邻面颈部受拉应力,随着加力增大,拉应力值及牙周膜受拉应力范围增大。von Mises应力:初始,牙周膜受应力区集中于尖牙腭侧及近远中邻面偏腭侧的颈部,随着加力增大,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力范围增大,最终在尖 柳大为 李晶 郭亮 荣起国 周彦恒关键词:舌侧正畸 三维有限元分析 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前后面型分析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model,3DMM)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骨性I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mm,下唇区域为(3.38±0.67)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额下区域有约1.50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mm与0.85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mm与0.42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mm与0.89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mm,矢状向内收1.50mm)与软组织额前点(垂直向下移0.99mm,矢状向内收0.99mm)均向后下移动,额部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毛渤淳 田雅婧 文艺峰 李晶 周彦恒 王雪东关键词:正畸治疗 成人正畸矫治中颌面部软组织改变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22年 近年来,正畸中软组织的改变成为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正畸矫治会导致唇部、颊部及额部等部位的软组织变化.且其变化受性别、年龄、矫治方式等因素影响。虽然许多研究均发现软硬组织形态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其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其改变规律十分复杂。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尝试通过对临床资料的观察测量总结正畸中软组织改变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因此本综述尝试对近年相关研究做一总结归纳,以确定目前研究现状。 毛渤淳 李晶 田雅婧 周彦恒关键词:正畸治疗 机器学习辅助的通过三维面相判别骨性畸形分类的初步研究 2023年 目的尝试通过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对三维面相进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判别,对比其准确性并筛选面部软组织判别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292例正畸治疗前拍摄三维面相和头颅侧位X线片的成年患者。应用三维可变模型对三维面相数据进行面部软组织特征点标定并获得坐标,将特征点的常见几何特征和人口学特征作为待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算法、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对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进行判别,并以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师使用头影测量软件获得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准确性比较,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计算曲线下面积对各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各特征的基尼重要性,筛选出最有意义的面部软组织特征。结果对于矢状向骨型分类,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曲线下面积最大(骨性Ⅱ类0.92,骨性Ⅲ类0.97);对于垂直向骨型分类,随机森林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低角0.84,高角0.88)。三种算法对矢状向骨性畸形的判别精度(骨性Ⅱ类:随机森林90.0%,自适应提升算法85.7%,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5.0%;骨性Ⅲ类:随机森林84.6%,自适应提升算法92.3%,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3.3%)均优于对垂直向骨性畸形的判别精度(低角:随机森林68.2%,自适应提升算法72.0%,多层人工神经网络76.9%;高角:随机森林76.2%,自适应提升算法77.8%,多层人工神经网络69.6%)。特征筛选结果发现"眉间点-颏前点-鼻中隔下点的角度"、"双侧太阳穴点连线中点-双侧口角点连线中点-颏前点的角度"对骨性Ⅱ类及高角的判别而言较有意义。结论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三维面相进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的判别。 毛渤淳 田雅婧 肖宇嘉 周彦恒 李晶关键词:骨性畸形 正畸 口腔正畸专业叙事医学课程设置初探 被引量:2 2021年 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叙事医学尚处于萌芽阶段。结合正畸专业特点,构建与之适应的叙事医学课程,是培养优秀口腔正畸临床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以及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重点。本研究在课程设置中尝试使用新媒体、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并通过量表等方法评价教学成果,为设立叙事口腔医学的教学培训体系及实践体系奠定基础。 柳大为 谷岩 闫惠淳 张铭津 李晶 余婷婷关键词:正畸 口腔医学教育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