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裕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胚胎
  • 5篇胚胎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3篇血性
  • 3篇神经前体细胞
  • 3篇体细胞
  • 3篇前体
  • 3篇前体细胞
  • 3篇缺血
  • 3篇缺氧
  • 3篇缺氧缺血性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细胞
  • 3篇分化
  • 2篇缺血性脑损伤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小鼠
  • 2篇脑损伤
  • 2篇海马
  • 1篇定向诱导分化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佳木斯大学附...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5篇杨建华
  • 5篇王裕
  • 3篇杨敏
  • 3篇马杰
  • 2篇江峰
  • 2篇李长德
  • 1篇翟饶生
  • 1篇张重功
  • 1篇唐华羽
  • 1篇李轶

传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同种异体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ESc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的迁移、分化,以探讨细胞移植治疗的机制。方法取7d龄C57小鼠,制作HIBD动物模型。术后第2~3天,将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植入小鼠损伤侧脑室,同时设对照组(只注射PBs)和正常组。然后对小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学、PCR、X-gal染色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结果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的海马,构成海马结构,经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可分化为NF阳性的神经元。结论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能迁移至损伤的海马,分化为神经元,替代损伤或坏死的神经细胞,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马杰杨敏张重功江峰杨建华李轶王裕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分化
胚胎干细胞移植修复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围产期窒息所致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之一,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胚胎干细胞(ESc)是全能性细胞,能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的衍生细胞...
马杰杨建华杨敏王裕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胚胎干细胞小鼠
文献传递
胚胎干细胞来源神经前体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内的分化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研究胚胎干细胞(ESC)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内后,在海马的迁移和分化。方法小鼠ESC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制作小鼠HIBD模型。术后第2~3天,将细胞植入损伤侧侧脑室。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聚合酶链反应(PCR)、X-gal和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等检测。结景小鼠ESC在特定条件下,能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移植后,经PCR检测和X-gal染色发现能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海马,构成海马结构,经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可分化为神经元;同时病理学检测亦发现细胞移植后受损海马内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体外经过特定的诱导分化后。ESC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植入HIBD小鼠脑内后,能迁移至损伤海马,分化为神经元,替代损伤或坏死的神经细胞。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杨敏江峰杨建华王裕马杰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分化
体外局部微环境下小鼠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
2009年
背景:周围微环境能够调节胚胎干细胞在体外的诱导分化情况,可能与多种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作用有关。目的:观察局部微环境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0/2006-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孕13.5d的C57BL/6昆明鼠6只,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携带LacZ标记基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取孕鼠胚胎,采用组织块消化法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丝裂霉素C处理得到滋养层细胞。将携带LacZ标记基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解冻复苏,加入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的高糖DMEM培养基体外扩增培养,将细胞克隆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加到滋养层细胞上,在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胚胎干细胞传代后,再加入含全反式维甲酸的高糖DMEM培养基,以单纯加入高糖DMEM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调整细胞浓度为3×108L-1,吹打法悬浮培养48h,收集悬浮液,反复离心去上清,移入铺有明胶的培养皿中,培养9d。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变化,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胚胎干细胞在含有白血病抑制因子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能够保持未分化状态,克隆生长良好;换用含全反式维甲酸的高糖DMEM培养基悬浮培养后,4.0-5.0h聚集成团,形成圆球状的类胚体。加入全反式维甲酸的诱导组内胚层细胞呈多边形且数量较多,对照组内胚层细胞呈长梭形且数量少。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巢蛋白,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微管相关蛋白2呈弱表达,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经�
杨建华唐华羽李长德王裕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
胚胎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ES进行细胞培养和体外诱导,收集ES衍生细胞。并进行RT-PCR检测。将50只C57/BL6J小鼠制备为T9、10脊髓半横断模型,将存活的28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9只,未作任何处理;手术/细胞组(B组):10只,于距损伤区域以远约1cm的椎管内注射2~3μl制备的ES衍生细胞,总细胞数为9×105个;手术/DMEM组(C组):9只,按B组方法注射2~3μl DMEM。术后1、2、4、6和8周采用BBB后肢功能评分观察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损伤脊髓进行X-ga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ES经体外诱导培养,呈圆形或椭圆形小集落生长,有1个或多个核仁。RT-PCR检测,ES细胞诱导后表达巢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但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鼠实验,BBB后肢功能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1、2和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周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gal染色观察,B组呈阳性染色,A、C组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组在损伤脊髓部位,表达兔抗神经微丝蛋白,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将ES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够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但未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杨建华李长德翟饶生王裕
关键词:脊髓损伤胚胎干细胞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