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爱

作品数:24 被引量:145H指数:5
供职机构: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造影
  • 6篇介入
  • 6篇护理
  • 5篇血管
  • 5篇血管造影
  • 5篇烧伤
  • 4篇动脉
  • 4篇栓塞
  • 4篇康复
  • 3篇三维CT血管...
  • 3篇子宫
  • 3篇护理指导
  • 3篇穿支
  • 3篇创面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血小板
  • 2篇药物
  • 2篇增生
  • 2篇肢体
  • 2篇伤创

机构

  • 23篇潍坊市益都中...
  • 2篇德州市人民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烟台市莱阳中...

作者

  • 23篇王爱
  • 12篇王成德
  • 6篇王成德
  • 5篇马文国
  • 4篇孙继玲
  • 2篇张凯凯
  • 2篇刘飞
  • 1篇王廷丽
  • 1篇赵于前
  • 1篇李三亮
  • 1篇刘杰
  • 1篇王兆阳
  • 1篇闫军美
  • 1篇李爱武
  • 1篇窦洪磊
  • 1篇陈翠萍
  • 1篇张晓丽
  • 1篇高淑霞
  • 1篇王建国
  • 1篇刘杭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烧伤与创...
  • 1篇第十届全国烧...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5
  • 4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下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辅助下,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四肢深度烧伤创面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7~65岁,病程1~3个月,均采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术前行3D-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设计与受区缺损的形状、大小相适应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颜色、质地,以及有无瘢痕挛缩、功能障碍等。结果3D-CTA技术能够明确供、受区解剖学结构,术中操作证实血管走行、分布和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术后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至1年,见皮瓣颜色、质地、耐磨性、外观恢复较好,患肢活动功能恢复,背部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正常。结论游离肩胛皮瓣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操作方便、不损伤主干血管及供区隐蔽,是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行3D-CTA检查,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及实施,提高了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
马文国王成德王爱王廷丽
关键词:三维CT血管造影术肩胛皮瓣深度烧伤创面肢体
社区护理指导糖尿病病人自我正确应用胰岛素被引量:2
2002年
王爱孙继玲王星芹
关键词:社区护理糖尿病胰岛素合理用药
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0年
王成德王爱
关键词: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激素类药物病例选择保留子宫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皮瓣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记录皮瓣切取时长和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该组患者术中探测到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间隔穿支者12例、肌皮穿支者2例、肌肉-肌间隔穿支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术前3D-CTA测量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管径为(1.38±0.17)mm,与术中测量的(1.40±0.19)mm相近(t=0.30,P>0.05);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为(42±6)mm,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水平的垂直距离为(219±14)mm,分别与术中测量的(43±6)、(221±15)mm相近(t值分别为0.46、0.38,P>0.05)。皮瓣切取时长为(31±6)min,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12个月随访,足功能评定为优者11例、良者3例、中者1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无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重建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3D-CTA明确了�
王成德王爱孙继玲马文国王建国
关键词:肢体运动功能腓动脉穿支血管管径血管危象MARYLAND
3D—CTA技术在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拇手指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3D-CTA技术在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拇手指缺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5年6月,采取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拇手指部分缺损患者33例41指。术前通过3D-CTA技术扫描双足,使用计算机软件构建三维图像,确定供区动静脉血管走向、分型等参数,制定与各个病例手指缺损数量、长度和受区皮肤缺损范围、形状相适应的手术设计。结果33例移植修复的41指均存活,经3个月至1年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7指,良20指,可3指,差1指;优良率为90.2%。修复后的拇手指外观、功能满意。结论3D-CTA技术为拇手指缺损修复设计了个性化及精确化的手术方案,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修复成活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成德王爱孙继玲王建国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显微外科
双躅甲骨皮瓣重建拇与手指缺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双侧趾甲骨皮瓣重建拇与手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健侧手指测量数据为依据,设计切取双足趾腓侧部分甲骨皮瓣,通过组合两个复合组织瓣重建拇、手指缺损。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该方法再造拇、手指9例9指,缺损程度为Ⅰ°~Ⅲ°。术后通过对重建拇、手指和供区足部的外观、功能、感觉进行随访。讨论该方案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重建的9例9指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本组均获术后随访3个月~2年,所有重建拇、手指血供、外观及功能基本达到对侧健指水平,感觉恢复好,两点分辨觉达4~8 mm,患者对重建指及供区外形均满意,供区无影响,行走和负重功能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6指,良2指,可1指。结论双侧趾甲骨皮瓣拼接重建拇、手指,不但恢复了拇、手指的功能,而且满足了患者对供区及受区美观的要求。
孙继玲王成德王爱王建国窦洪磊
关键词:手指缺损重建拇骨皮瓣术后随访复合组织瓣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1月,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1例手掌深度烧伤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9~5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0 cm×2.5 cm^8.0 cm×6.0 cm。术前行足部CTA检查,采用计算机软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动静脉起始位置、走行、分布等,并根据创面面积、形状等设计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皮瓣面积为3.5 cm×3.0 cm^8.5 cm×6.5 cm。皮瓣覆盖创面后,将足底内侧动脉穿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端端吻合,其伴行静脉或大隐静脉属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隐神经终末支或足背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掌浅支端端吻合。供区创面取同侧大腿外侧全厚皮覆盖。对比术中观察的足底内侧动脉穿支情况与三维CTA重建图像的一致性。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皮瓣外观、功能等,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术中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的起始位置、走行、分布情况和术前三维CTA重建图像基本一致。术后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观较好,无明显臃肿、无色素沉着、弹性较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0~8.0 mm,评定为优4例、良6例、可1例。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选择,术前行三维CTA,可探知血管变异情况,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高。
马文国王成德王爱刘飞
关键词:手掌三维重建技术
新辅助介入动脉化疗对宫颈癌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介入动脉化疗对宫颈癌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介入动脉化疗组(治疗组)36例和新辅助静脉化疗组(对照组)36例。化疗结束2周后,综合评定化疗的近期疗效;收集两组术前及术后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组织SDF-1、CXCR4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CR 2例、PR 29例、SD 5例、PD 0例、总有效率为86.11%,治疗组分别为5、28、3、0例及91.67%,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组发生2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4%、69.4%,治疗组2度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化疗后SDF-1、CXCR4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化疗前(P均<0.05)。两组化疗后SDF-1、CXCR4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辅助介入动脉化疗可明显降低宫颈癌组织SDF-1、CXCR4蛋白表达,且能够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王成德王爱刘杭
关键词:宫颈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一次性自控镇痛泵(PCA)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的疗效观察
2011年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腹部疼痛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一般只需内科对症处理,而一部分较严重的腹痛处理则比较棘手。通常临床上一般采用肌肉和静脉注射镇痛药物的方法进行镇痛。由于担心镇痛药物过量、成瘾等问题,患者很难得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特别是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因长期使用镇痛药,大都对于疼痛过于敏感,所以一般的镇痛措施效果不好,因此介入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王成德王爱
关键词: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疗效观察腹部疼痛镇痛药物对症处理
经一期造瘘口行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一期造瘘术后经造瘘口行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4月为7例新生儿期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并行结肠造瘘的患儿经造瘘口行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7例患儿中男5例,女2例,年龄平均(5.7±1.4)个月。结果:患儿均成功完成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5.7±17.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7±4.5)mL,术后平均住院(7.2±1.0)d,术后均未发生腹腔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结肠回缩等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巨结肠一期造瘘术后经造瘘口行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安全、可行。
闫军美李三亮石可燕李爱武王兆阳王爱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单孔结肠造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