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帅
-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循环时间:评价方法和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 2023年
- 脑循环时间定义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到Trolard静脉的达峰时间之间的差值,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较易获得,与血流动力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脑循环时间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尤其是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转归。文章对脑循环时间的评价方法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 纪林青王少帅李常新
- 关键词:脑血管循环侧支循环血栓切除术神经影像
- ColorViz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评价中的应用
- 2023年
- ColorViz是一种具有时间分辨率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可将多时相CT血管成像(multi-phase CT angiography,mCTA)3个时相的血管信息整合至单个时变彩色编码图像中,通过分析图像来评价脑血管侧支循环,进而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转归。ColorViz可缩短侧支循环评价时间,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且其评价的侧支循环状况与m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评价的侧支循环状况密切相关。文章就ColorViz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关芬王少帅李常新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CT血管造影术
- 基于影像学诊断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病并于太原市三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其头颅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前、后循环脑梗死,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2 6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后循环脑梗死885例(33.05%),前循环脑梗死1 793例(66.95%)。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构成比在后循环组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分别为32.9%vs.26.7%,P=0.001;47.0%vs.40.4%,P=0.002),而前循环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组(7.1%vs.4.6%,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前循环脑梗死而言,后循环脑梗死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OR)=1.29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9~1.555]和高脂血症(OR=1.275;95%CI:1.074~1.555);而目前吸烟(OR=0.826;95%CI:0.665~0.998)和心房颤动(OR=0.686;95%CI:0.468~0.993)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联性较后循环脑梗死更显著。结论前、后循环脑梗死之间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后循环脑梗死关系更密切,而吸烟和心房颤动倾向于前循环脑梗死。
- 王状状李常新张晓芳吴晓巍王婧赵晓霞王少帅
- 关键词:脑梗死后循环前循环
- 电针对高血压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前体细胞移行的实验性研究
- 目的: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电针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有显著疗效,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神经发生在神经损伤恢复中起着一定作用,电针治疗是否与神经发生有关是启动本课题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成年高血压大鼠脑梗死...
- 王少帅
-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电针治疗
- 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前体细胞移行及电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电针作用对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移行的影响。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法凝闭大脑中动脉(MCAO)。用Garcia评分、HE染色、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后1周、2周、3周、4周大鼠脑内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及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Doublecortin(DCX)阳性细胞数的干预作用,并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电针治疗后前3周梗死体积较脑梗死组缩小(P<0.05);电针后2d与3d大鼠行为学评分较梗死组高(P<0.05);MCAO后梗死灶边缘有Brdu阳性细胞和DCX阳性细胞分布。电针组Brdu阳性细胞较脑梗死组明显增加(P<0.05),电针组DCX阳性细胞数在1周末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5)。结论电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小脑梗死体积,并使缺血灶周移行的神经前体细胞增多,可能与其改变脑内微环境密切相关。
- 王少帅李常新尤洪岭王艳艳
- 关键词:脑梗死电针DCX神经前体细胞
- 麻醉诱导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肺不张及氧合功能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评价麻醉诱导期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肺不张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麻下行脑血管介入术老年患者46例,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BMI 19~28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3):对照组(C组)和CPAP通气组(CPAP组)。麻醉诱导期,CPAP组在自主呼吸时设定CPAP为5 cmH2O;当自主呼吸消失改为压力控制通气(PCV)时设定PEEP为5 cmH_(2)O。C组未设置CPAP;当自主呼吸消失行PCV时设定PEEP为0 cmH_(2)O。麻醉维持期2组均采用PCV-VG模式,设定PEEP为5 cmH_(2)O。分别于桡动脉穿刺置管后即刻(T_(0))、气管插管后1 min(T_(1))和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前(T_(2))行全肺CT扫描,计算右膈上1 cm层面肺不张面积百分比。分别于T_(0)、T_(1)、T_(2)和进入PACU 30 min(T_(3))时,采取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_(2)和PaCO_(2),计算氧合指数(OI)。结果与T_(0)时比较,2组T_(1)和T_(2)时肺不张面积百分比升高(P<0.05);2组T_(1)和T_(2)时PaO_(2)升高,T_(3)时降至T_(0)水平,T_(1)和T_(2)时OI降低,T_(3)时升至T_(0)水平(P<0.05)。与C组比较,CPAP组T_(1)和T_(2)肺不张面积百分比降低,PaO_(2)和OI升高(P<0.05)。2组各时点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期CPAP通气可减少老年患者围术期肺不张的形成,提高氧合功能。
- 张娓娓贺晓鹏冯劭一苏学森苑昕王少帅王子轩朱佳羽王鑫张文颉田首元
- 关键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肺不张氧合
- 全麻诱导期持续正压通气策略对肥胖患者诱导后肺不张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价全麻诱导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策略对肥胖患者诱导后肺不张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麻下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86例,性别不限,年龄30~60岁,BMI 28~3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3):CPAP组(C组)和常规组(R组)。C组在自主呼吸预充氧及自主呼吸消失后设置CPAP 5 cmH_(2)O辅助通气。于入室后(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时行胸部CT断层扫描及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不张面积百分比及记录PaO_(2);T2时记录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平台压(Pplat);记录控制呼吸下平均分钟通气量(MV)、PETCO_(2)以及诱导过程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面罩通气期间反流、误吸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C组T2时肺不张面积百分比降低,PaO_(2)、Cdyn和Pplat升高(P<0.05),MV、PETCO_(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罩通气期间均未见反流、误吸发生。结论麻醉诱导期CPAP(5 cmH_(2)O)策略可减轻肥胖患者诱导后肺不张程度。
- 贺晓鹏张娓娓冯劭一苏学森苑昕王少帅王子轩朱佳羽王鑫张文颉田首元
-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肺不张
- 中国太原地区不同性别和年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差异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发病并入住太原市3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在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924例患者,年龄19~94岁,男性2 024例(69.2%)。在所有可干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构成比最高(71.3%)。女性高血压(78.0%对68.4%;P〈0.001)、高脂血症(48.8%对39.5%;P〈0.001)和心房颤动(11.3%对4.6%;P〈0.001)的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男性当前吸烟(37.3%对4.2%;P〈0.001)和酒精摄入(26.1%对0.7%;P〈0.001)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而且平均危险因素暴露数量(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显著更多[2(2~3)对2(1~3);P〈0.001]。高脂血症构成比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心房颤动构成比在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性在各年龄段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男性危险因素多于女性,高脂血症和心房颤动的构成比在老年女性中显著高于男性,而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则以中青年男性为主。
- 王状状李常新毛今明张晓芳李羚郭婉蓉吴晓巍王婧王少帅赵晓霞
-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性别因素年龄因素
- 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急性卒中日入院人数的影响:中国太原市的时间序列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太原市急性卒中日入院人数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山西省太原市不同区域3家大型医院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期收集太原市大气污染物的日均浓度及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研究分析的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探讨大气污染物对卒中日入院人数的影响以及滞后效应,并对不同性别及年龄(≤64岁、65~74岁和≥75岁)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18至2019年期间,在3家大型医院共收集急性卒中患者4921例,日平均卒中入院为6.74例。其中,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为4310例(87.6%)、521例(10.6%)和90例(1.8%)。GAM分析显示,PM_(2.5)、PM_(10)以及SO_(2)短期暴露与卒中日入院人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三者均在发病当日和滞后3 d时对卒中日入院人数有显著影响;在发病当日达到效应最大值,PM_(2.5)、PM_(10)、SO_(2)平均浓度每增高10μg/m3,卒中日入院人数分别增加1.4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6%~2.53%]、0.80%(95%CI 0.25%~1.36%)和2.80%(95%CI 0.76%~4.88%)。分层分析显示,在男性患者中,PM_(2.5)、PM_(10)、SO_(2)以及CO暴露对卒中日入院人数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女性中仅PM_(10)呈阳性结果。年龄分层分析显示,PM_(2.5)会显著增加≥75岁人群的卒中日入院人数。结论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CO短期暴露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太原市居民的卒中日入院人数,在男性和年龄≥75岁人群中更为显著。
- 李晓峰李泽星田芳怡宋士娜王少帅李常新李景鑫
- 关键词: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物环境暴露卒中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