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新 作品数:86 被引量:629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建筑科学 更多>>
环境因素对卒中的临床康复及实验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3 2002年 环境因素在卒中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卒中后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发生等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卒中康复计划及了解卒中康复机制。 李常新 黄如训关键词:神经营养因子 环境因素 卒中 康复 大鼠脑梗死后NSE与GFAP的表达及电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实验性脑梗死大鼠醒梗死灶边缘及海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到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电针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用2-3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80-120g,采用双肾双夹法制成易卒中... 李常新 黄如训文献传递 脑梗死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死病灶周围及海马处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制成脑梗死(MCAO)模型。行大鼠神经功能 李常新 黄如训 温红梅 解龙昌 陈立云 魏利华 牛小媛文献传递 缺血性卒中的常见诱因: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6种常见诱因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在入院4 d内进行诱因问卷调查,运用病例交叉研究比较发病前2 h(危险期)与发病前1天同一时间段(对照期)内6种潜在诱因(暴饮暴食、生气、负面情绪、重体力活动、因惊人事件突然改变体位、喝咖啡)的暴露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病因学分型患者诱因暴露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369例患者,年龄24~93岁,平均(61.75±13.57)岁,男性220例(59.6%),女性149例(40.4%)。共有91例患者(24.7%)仅在发病前2 h至少暴露于其中1种诱因,其优势比(odds ratio, OR)为6.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3.7~9.9];因惊人事件突然改变体位的OR值为12.0(95% CI 2.4~59.3),重体力活动的OR值为10.7(95% CI 4.2~27.6),生气的OR值为8.0(95% CI 2.3~27.5),负面情绪的OR值为4.9(95% CI 2.3~10.3),无暴露于喝咖啡者。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学分型之间各诱因的暴露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因惊人事件改变体位、重体力活动、生气、负面情绪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诱因。在缺血性卒中预防中应重视诱因的影响。 郭婉蓉 李常新 吴晓巍 王状状 李羚关键词:卒中 应激 发怒 病例交叉研究 HTRA1基因c.854C>T(p.P285L)杂合突变所致脑小血管病:1例报道 2022年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指与基因突变相关的脑小血管病,约占所有脑小血管病的5%^([1]),可表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运动障碍、进行性认知障碍、脱发^([2,3])、椎间盘退变、腰痛^([4,5])等症状,其影像学表现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任倩倩 李慧娟 宋士娜 李常新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皮质下 腔隙性梗死 椎间盘退变 基因突变 SPECT断层显像和半定量分析对早期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2000年 目的 评价 99mTc-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 (ECD)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及半定量分析在早期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5 6例临床确诊为该症患者及 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 99mTcECDSPECT检查及分析。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后 ,取各功能感兴趣区 (ROI) ,作左右ROI与两侧小脑平均放射性强度比值。结果 脑断层显像异常率 98 2 %(5 5 / 5 6 ) ,主要灌注低下区为颞叶 (75 % )、顶叶 (46 2 % )、枕叶 (44 6 % ) ,有两处以上灌注减低区占 6 9 7%。半定量分析示疾病组有弥漫性低灌注 (右额下、额上、左颞后、扣带回、右顶、左基底节、左丘脑 :P <0 0 5 ,左顶与右丘脑 :P <0 0 1) ,两侧不对称 ,以左侧灌注减低区占多数。结论 SPECT可作为脑动脉硬化症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 ,对防治脑动脉病有重要价值。 李常新 魏利华 朵振顺 李险峰 王进 张承刚关键词:脑动脉硬化 SPECT 半定量分析 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研究电针治疗对脑梗死病灶周围及海马处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 ,电凝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行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定、神经前体细胞标记及电针治疗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计数电针治疗后梗死灶边缘、对侧镜区及双侧海马5 溴脱氧尿核苷 (bromodeoxyuridine ,BrdU)标记的细胞。结果 MCAO后神经功能评分减低 ,约 5d后恢复正常。电针治疗促使梗死灶边缘、对侧镜区BrdU阳性细胞增多 ,随着治疗时间增加 ,细胞增多更明显。结论 电针治疗可促使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及迁移 ,可能是电针促进康复疗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李常新 黄如训 陈立云 温红梅 解龙昌 方燕南 魏利华 牛小媛关键词:电针治疗 神经前体细胞 增殖 脑梗死 梗死灶 海马 不同剂量巴曲酶对寒潮促发大鼠卒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巴曲酶(Batroxobin)对寒潮促发大鼠卒中的影响。方法取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制备后16周的SD大鼠240只,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巴曲酶组又分为单次用药组和两次用药组。根据气象预报,单次用药组在寒潮前1d经股静脉注射巴曲酶1BU/kg、3BU/kg、5BU/kg及7BU/kg;两次给药组在寒潮前2d注射巴曲酶,1次/d,一组每次3BU/kg,另一组每次5BU/kg。对照组分单次及两次等渗盐水对照组,剂量及给药方法同巴曲酶组。每组大鼠均为30只。用药后3h内持续观察死亡情况,其后在6、12、18及24h观察死亡情况。观察期内对死亡大鼠立即进行解剖检查,其余均于最后一次用药24h后处死,取脑组织,观察卒中发生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3BU/kg、7BU/kg组及5BU/kg两次给药组用药后2h大鼠死亡率分别为0%、16.7%和20.0%,后两组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卒中发生率3BU/kg和5BU/kg两次给药组分别为6.9%、4.2%,与对照组的36.7%、23.3%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巴曲酶预防寒潮促发的大鼠高血压性卒中发生的效果不同,3BU/kg为最佳剂量。 黄如训 陈立云 李常新 温红梅 刘冰 解龙昌 卢林关键词:巴曲酶 寒潮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用药后 药组 观察期 太原市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太原市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病的季节、星期和昼夜分布,及其与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以期更好的指导脑卒中诊治的医疗资源配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脑卒中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 王状状 李常新关键词:脑卒中 发病时间 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压基础上形成脑梗死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证实电针对星形胶质细胞(AST)变化的影响是其促进脑梗死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方法双肾双夹法制备RHRSP模型,双侧肾动脉狭窄术后12周,取血压≥l80mmHg大鼠,电凝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MCAO假手术组、MCAO组(模型组)、穴位治疗组、非穴位治疗组,后两组行电针刺激。MCAO后各组分别于1d、3d、7d、14d、2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缺血灶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0分;各时间点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穴位治疗组,1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7d、14d、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d时模型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最重,而电针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逐渐降低。在各时间点模型组与非穴位组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穴位治疗组ASI及组织肿胀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在五个时间点模型组和电针组GFAP表达都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电针组GFAP表达均明显低于同时段模型组(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GFAP表达与非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能下调脑缺血后GFAP表达,进而改善神经功能。 王艳艳 李常新 牛小媛关键词:脑梗死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