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 作品数:15 被引量:70 H指数:6 供职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 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更多>>
芎麻汤治疗偏头痛药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究芎麻汤治疗偏头痛药效作用部位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正相硅胶、MDS-5、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对芎麻汤药效作用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芎麻汤药效作用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阿魏酸(1)、咖啡酸(2)、苯甲酸(3)、香草醛(4)、对羟基苯甲醛(5)、洋川芎内酯Ⅰ(6)、3,4-二羟基苯甲醛(7)、对羟基苯甲酸(8)、1-(β-D-ribofuranosyl)-1H-1,2,4-triazone(9)、天麻素(10)和琥珀酸(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芎麻汤中分离得到。 刘恒言 李芝 刘向前 郭建生 叶惠煊 彭彩云关键词:偏头痛 化学成分 苗药冠盖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研究苗药冠盖藤Pileostegia viburnoides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苗药冠盖藤藤茎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3-氧代木栓烷-28-醛(2)、豆甾-4-烯-3-酮(3)、豆甾醇(4)、(24R)-5A-豆甾烷-3,6-二酮(5)、二十四烷胺(6)、乌苏酸(7)、坡模酸(8)、齐墩果酸(9)、伞形花内酯(10)、4-hydroxymellein(11)、臭矢菜素A(12)、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9、11、12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冠盖藤中分离得到。 李小军 袁燕 李芝 刘向前关键词:豆甾醇 乌苏酸 齐墩果酸 糙叶五加叶中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优化糙叶五加叶总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方法以处理后的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和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设计法进行纯化工艺优化研究。结果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糙叶五加叶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其最佳的纯化工艺条件为色谱柱的径高比为1∶10,25.0 g D101大孔树脂的上样量为750 mg,溶剂体系为50%乙醇,洗脱体积流量为5 m L/min,洗脱体积为130 m L。在此最佳优化条件下,糙叶五加叶总黄酮的理论质量分数为75.69%,实际质量分数达到75.87%;总黄酮得率为30.13%。结论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宜于纯化糙叶五加叶中的总黄酮,且响应面法能有效地优化其纯化工艺。 罗姣 李芝 张斌贝 高大林 邹亲朋 刘向前关键词:总黄酮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单因素实验 糙叶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糙叶五加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层析方法及重结晶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技术和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糙叶五加叶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胡萝卜苷(2)、蜜蜡酸(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虫漆蜡酸(5)、正十六烷酸(6)、山奈酚(7)、芦丁(8)、槲皮素(9)、正三十四烷酸(10)。结论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糙叶五加叶的物质基础,为今后开发该植物提供了实验数据。 李芝 邹亲朋 李小军 叶惠煊 黄玮超 谢霞 刘向前关键词:化学成分 HPLC同时测定细柱五加叶总苷元提取物中4种主要三萜苷元的含量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细柱五加叶总苷元提取物中4种三萜苷元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Columbus C18110A色谱柱(250 mm×4.60 mm,5.0μm);柱温30℃;以乙腈-0.2%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 m L/min。结果 4个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样品含量测定出各组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其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96.0%,96.4%,98.4%。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细柱五加叶总苷元提取物中3α,11α,23-tr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3α,11-dihydroxy-23-oxo-lup-20(29)-en-28-oic acid、impressic acid、acankoreanogein的含量,为评价细柱五加叶总苷元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匡朝 刘向前 郭建生 李芝关键词:细柱五加 HPLC 吴茱萸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研究吴茱萸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吴茱萸五加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七烷酸(1)、二十七烷醇(2)、反式肉桂酸(3)、乌苏酸(4)、齐墩果酸(5)、桦木酸(6)、科罗索酸(7)、芹菜素(8)、柚皮素(9)、麦芽酚(10)、丁香酸(11)、豆甾醇(12)、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1~3、7~10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吴茱萸五加中分离得到。 李小军 黄玮超 李芝 刘向前关键词:豆甾醇 桦木酸 科罗索酸 麦芽酚 湘葛一号根HPLC指纹图谱及5种异黄酮含量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湘葛一号根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5种异黄酮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采用AT·LICHROM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为30℃。对不同采收期的10批样品的图谱进行测定,运用中国药典委员会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B"进行评价,并对5种异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湘葛一号根HPLC指纹图谱,各色谱峰分离度良好,确定了7个共有峰,并采用对照品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含量测定条件通过方法学验证,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0~50.00,1.00~10.00,1.82~18.20,1.00~10.00和2.00~20.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101.8%,5种异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可初步确定适宜采收期为12月份。结论该方法所建立的湘葛一号根指纹图谱特征性强、方法简单、结果可靠,结合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可更好地用于其质量控制,对其鉴定也具有参考价值。 戴玲 叶惠煊 邹亲朋 李芝 刘向前关键词:异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细柱五加茎多糖闪式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优化细柱五加茎多糖的闪式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细胞毒性和免疫活性。方法运用球面对称设计试验,综合考虑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3因素,优化细柱五加茎多糖的闪式提取工艺:对闪式提取法与回流、超声2种传统提取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体外试验对提取所得多糖的细胞毒性和免疫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细柱五加茎多糖闪式提取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3.2,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20s。在此条件下,细柱五加茎中多糖提取率为0.78%,且优于回流和超声法提取所得多糖提取率。体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细柱五加茎多糖质量浓度在10-20μg/mL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在10-40μg/mL能够促进RAW264.7细胞NO的分泌。结论建立了稳定、简便的细柱五加茎多糖的闪式提取工艺方法,初步研究了其多糖的免疫活性,为合理的开发细柱五加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谢霞 李芝 黄玮超 叶惠煊 戴玲 刘向前关键词:细柱五加 多糖 免疫活性 细柱五加叶中色素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及其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为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细柱五加叶中色素条件,并探索其细胞毒性和抗炎活性,研究考察提取次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超声波功率5个因素对细柱五加叶中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对其超声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最佳提取条件为:在超声波频率为40 kHz、功率为130 W、液料比为1:10、提取温度为64℃的条件下,用95%乙醇连续提取3次,每次27 min,其理论提取率为0.373 7%,实际提取率为0.370 8%;通过体外试验对该法提取的总色素的抗炎活性和细胞毒性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其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所产生的NO具有较好抑制能力但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细胞毒性。 刘恒言 李芝 刘向前 戴玲 邹亲朋关键词:超声辅助提取 体外试验 细柱五加 色素 提取率 吴茱萸五加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及其抗炎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015年 以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吴茱萸五加叶和茎皮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从叶中鉴定出28种成分,占叶总挥发性成分的97.31%;从茎皮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茎皮总挥发性成分的92.61%。以脂多糖(LPS)刺激RAW 264.7细胞,分别用叶和茎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干预,测定细胞存活率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表明在0~20 μg/mL浓度范围内两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均表现出轻微的细胞毒性,但叶挥发性成分表现出了显著的一氧化氮抑制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利用吴茱萸五加这一丰富的民间药物资源并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抗炎物质提供科学基础。 李小军 黄玮超 李芝 张晓丹 刘向前 权玉京 李炯圭关键词:挥发性成分 抗炎 细胞毒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