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维

作品数:51 被引量:296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穴位
  • 9篇针刺
  • 8篇针灸
  • 7篇电针
  • 7篇督脉
  • 6篇胃炎
  • 6篇疗效
  • 5篇偏瘫
  • 5篇卒中
  • 5篇卒中后
  • 5篇疗效观察
  • 5篇脑卒中
  • 5篇脑卒中后
  • 5篇灸疗
  • 4篇穴位特异性
  • 4篇针灸疗法
  • 4篇针药
  • 4篇慢性
  • 4篇慢性胃炎
  • 4篇灸疗法

机构

  • 47篇福建省立医院
  • 19篇福建省中医药...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中医药大...
  • 2篇福建中医学院
  • 2篇惠安县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福建省级机关...
  • 1篇福建省中医药...

作者

  • 51篇徐维
  • 27篇陈麟
  • 18篇张冬梅
  • 17篇陈捷
  • 12篇杨广印
  • 8篇黄炼红
  • 7篇孙昱
  • 6篇葛舒颖
  • 6篇许金森
  • 6篇陈可爱
  • 6篇朱小香
  • 5篇潘晓华
  • 5篇吴福春
  • 5篇黄倩茹
  • 4篇卢希玲
  • 4篇陈铭
  • 4篇郑偶然
  • 3篇余德标
  • 3篇莫国清
  • 3篇兰彩莲

传媒

  • 5篇福建中医学院...
  • 4篇针刺研究
  • 4篇针灸临床杂志
  • 3篇按摩与康复医...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中国针灸
  • 2篇福建中医药
  • 2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2篇康复学报
  • 2篇第三届全国康...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山西中医
  • 1篇中医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穴位皮肤温度的特异性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穴位或部位皮肤温度的特异性。方法:通过红外辐射热像仪测定34例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皮肤温度,并与健康对照者30名进行比较,分析督脉背段T1~L3棘突下的经穴和经上非穴点的体表温度特征。结果:胃炎组督脉T1~T3、T4~T6、T7~T9、T10~T12、L1~L3棘突下的5个区段的温差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5个区段的同区段温差分别组间比较,T1~T3和T4~T6区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胃炎组T4~T6区段(包含T4、神道、灵台3个穴位或部位)的温差最大。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T1~T3和T4~T6区段的体表温度具有特异性,而T4~T6区段的体表温差变化特性更显著。
杨广印潘晓华黄倩茹朱小香兰彩莲许金森徐维陈麟
关键词:督脉穴位特异性皮肤温度慢性胃炎红外辐射
针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性。 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并进行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1.1%...
陈捷张冬梅徐维陈麟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针灸疗法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针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与单纯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7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针药组与药物组。针药组38例采用穴位放血、拔罐、针刺、TDP照射或艾灸、弥可保穴位注射、口服阿昔洛韦、维生素B1。药物组38例口服药同针药组,弥可保改为肌注。两组均治疗14天。结果:针药组痊愈30例,显效8例,好转0例,无效0例;药物组痊愈16例,显效17例,好转5例,无效0例,两组之痊愈、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17.0,P<0.01);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时间比较,针药组比药物组短(P<0.05或P<0.01);针药组无后遗神经痛,药物组有4例。结论:针药组疗效优于药物组,而且起效快,疗程短,并可降低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徐维陈麟张冬梅杨广印
关键词:针药结合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三伏灸疗效与ET、IgE及肺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2
2005年
目的:探讨三伏灸疗效与ET、IgE、肺功能的关系。方法:9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按1:2比例随机分为:哮喘对照组30例,未进行三伏灸治疗;三伏灸治疗组6 0例,于三伏天进行灸治。2组均于传统三伏日之初伏前15d及末伏后15d检测ET、IgE及肺功能。结果:三伏灸治疗组ET、IgE水平显著降低,肺功能显著升高。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三伏灸疗法对ET、IgE及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陈铭卢希玲郑偶然徐维
关键词:三伏灸针药并用
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三里对肠鸣音即时效应的观察
2019年
目的:以计算机采集的肠鸣音脉冲计数为指标,观察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三里对正常人体肠鸣音影响的即时效应。方法:将10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随机分为足三里组50例和空白组50例,观察穴位注射前、注射后共7个时段的肠鸣音脉冲量的变化情况,空白组仅记录肠鸣音,在相应时间段未作任何处理。结果:足三里组穴位注射前后的自身比较,注射后的第3、4、5、6时间段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同时段的肠鸣音脉冲数进行组间比较,足三里组在注射后等1时段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三里穴对正常成人肠鸣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可使自然增多的肠鸣音在穴位注射后出现即时的减少作用。
徐维陈麟许金森朱小香杨广印
关键词:肠鸣音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三里针灸效应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被引量:2
1993年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杨碧英李文福胡翔龙吴宝华黎宝娇李来兴陈捷陈麟张冬梅徐维
关键词:循经感传青少年
项针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项针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46例采用项针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VFSS评分、SS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7%(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徐维黄炼红葛舒颖范文娟陈可爱
关键词:项针脑梗死吞咽功能
节气灸疗效与NO、IgE及肺功能关系的观察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 :探讨不同节气灸贴治疗哮喘的疗效与NO、IgE和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春分组 2 2例患者于“春分前 10日、春分、春分后 10日”3日集中治疗 ,夏至组 39例患者于“夏至前 10日、夏至、夏至后 10日”3日集中治疗 ,秋分组 35例患者于“秋分前 10日、秋分、秋分后 10日” 3日集中治疗 ,冬至组 2 6例于“冬至前 10日、冬至、冬至后 10日”3日集中治疗。各组均于第 1次治疗前 15d及第 3次治疗后 15d进行检测。结果 :4个节气组治疗前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4组间治前比较 ,夏至组与冬至组及春分组指标有显著差异。 4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夏至组疗效显著优于冬至组、春分组及秋分组。结论 :灸贴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与节气有关 ,夏至时间疗效较佳。
陈铭徐维郑偶然蔡宗敏
关键词:中药外敷NO免疫活性肺功能
应用PET/CT和fMRI成像研究针刺机制的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骆杰伟陈慧王雪梅徐维
关键词:针刺
慢性胃炎患者背俞穴压痛反应和压痛阈的观察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总结慢性胃炎患者背俞穴压痛反应和压痛阈的特征。方法:对胃炎组和健康组各30例T1~L3之间的背俞穴进行指压探查压痛反应和压力测痛仪测量压痛阈,分析对比两组各背俞穴压痛反应出现率和压痛阈的差异。结果:胃炎组在T1~L3的各背俞穴压痛反应出现率高于健康组(P<0.01),胃炎组压痛反应出现率≥80%的背俞穴有:T4~T7之间的背俞穴;胃炎组背俞穴T6(督俞)、T7(膈俞)、T8、T9(肝俞)、T10(胆俞)压痛阈均低于健康组(P<0.05,P<0.01)。结论:T6~T10之间的5个背俞穴为与慢性胃炎相关的低压痛阈敏化穴,T6、T7背俞穴为同时具备高压痛反应出现率和低压痛阈的敏化穴;高压痛反应出现率和低压痛阈可能是胃炎患者背俞穴敏化的一种特异性表现形式。
杨广印潘晓华黄倩茹朱小香兰彩莲许金森徐维陈麟
关键词:背俞穴穴位特异性压痛阈慢性胃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