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寇祥明

作品数:99 被引量:365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19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水稻
  • 12篇螯虾
  • 12篇克氏原螯虾
  • 12篇共作
  • 10篇养殖
  • 10篇活水
  • 9篇生态
  • 9篇种养
  • 8篇化肥
  • 7篇小龙虾
  • 7篇龙虾
  • 6篇堆肥
  • 6篇农业
  • 6篇消化酶
  • 5篇氮肥
  • 5篇饲料
  • 5篇种养模式
  • 5篇苗种
  • 5篇抗氧化
  • 5篇宽体金线蛭

机构

  • 99篇江苏里下河地...
  • 37篇江苏省生态农...
  • 25篇扬州大学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镇江江之源渔...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扬州市水产生...

作者

  • 99篇寇祥明
  • 79篇王守红
  • 79篇张家宏
  • 60篇韩光明
  • 50篇徐荣
  • 47篇毕建花
  • 39篇朱凌宇
  • 24篇王桂良
  • 21篇唐鹤军
  • 10篇孙龙生
  • 9篇袁秦
  • 7篇杨建春
  • 7篇金银根
  • 4篇王小治
  • 3篇朱伟
  • 3篇王艳
  • 3篇白和盛
  • 3篇盖玉芳
  • 2篇陆建飞
  • 2篇安振华

传媒

  • 8篇扬州大学学报...
  • 5篇江苏农业学报
  • 5篇水产养殖
  • 5篇动物营养学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浙江农业科学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中药材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世界生态学
  • 2篇水产研究
  • 1篇海洋渔业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标准化
  • 1篇中国家禽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饲料工业

年份

  • 3篇2025
  • 10篇2024
  • 10篇2023
  • 10篇2022
  • 8篇2021
  • 8篇2020
  • 13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6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本试验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析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27±0.010)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60条幼蛭。3组幼蛭分别以螺蛳(作为对照)、漂螺、蚯蚓为生物饵料。结果显示:漂螺组幼蛭体质量、体长及体宽3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之间幼蛭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生长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漂螺组、螺蛳组、蚯蚓组。幼蛭体质量与体长、体宽及体积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体积(R^2=0.912 0)、体长(R^2=0.8888)、体宽(R^2=0.7717)。幼蛭蛋白酶活性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漂螺组幼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蚯蚓组(P<0.05)。幼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 AOC)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蚯蚓组幼蛭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漂螺组(P<0.05),螺蛳组和漂螺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漂螺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的促生长作用最佳,并建议依据漂螺营养成分制定幼蛭饲料营养标准,同时可将蚯蚓作为饲料免疫添加剂成分。
吴雷明韩光明寇祥明王守红张家宏毕建花王桂良唐鹤军徐荣朱凌宇
关键词:宽体金线蛭生物饵料消化酶免疫力
稻虾种养模式小龙虾茬茬清试验被引量:1
2023年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十足目、鳌虾科,俗称小龙虾,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我国[1]。小龙虾借助稻渔生态种养模式平台,完成了从默默无名到万众瞩目的华丽变身[2],目前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6位。稻虾种养模式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3]。
毕建花寇祥明杨显祥颜慧张家宏张家宏
关键词:小龙虾种养模式十足目
鳜不同养殖模式水质因子变化规律和微生物制剂调节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该文采用生态学试验方法,对鳜池塘和大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采用不同微生态制剂商品(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对鳜养殖水体水质调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整个鳜养殖周期(苗种至商品鱼),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温度、溶氧、pH值与池塘养殖模式无明显区别;大棚养殖模式三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变化规律与池塘养殖模式大致相同,但大部分时间前者水体含量较高;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总磷含量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且总磷最高值出现时间较池塘养殖模式推迟了近1个月。光合细菌对鳜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态氮以及总氮整体调控效果最佳;枯草芽孢杆菌对降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有良好的效果;乳酸菌对养殖后期降低水体pH值有一定的作用。结论:相对于鳜池塘养殖模式,大棚养殖模式氮磷物质循环转化效率较低,合理搭配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效果更佳,同时需注意不良天气对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的影响。
吴雷明韩光明寇祥明王守红张家宏毕建花唐鹤军徐荣袁秦
关键词:水质微生态制剂养殖模式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明确稻虾共作模式下促进水稻增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本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和无氮肥施用(CK)、无秸秆还田(NS)、秸秆还田(S)、低量生物炭还田(LB)和高量生物炭还田(HB)],对比研究秸秆还田及生物炭还田处理在水稻产量、水稻生长、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S处理相比,仅LB处理和HB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成穗率、地上部生物量、氮吸收量和产量,但LB处理和HB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NS处理和S处理相比,水稻氮肥利用率指标在LB处理和HB处理下均显著提高,但LB处理和HB处理在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上无显著差异。整体上看,LB处理和HB处理较NS处理显著提高氧化还原电位、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含量和氮磷钾有效性,但两者在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pH上差异不显著。综合各处理在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上的表现,本研究认为,稻虾共作模式下低量生物炭还田(7.5 t/hm^(2))是促进水稻高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
马林杰张诚信覃宝利杨军杨婷徐荣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陈选青王展张旭晖
关键词:生物炭水稻氮肥利用率土壤肥力
一种牛粪堆肥促腐保氮菌剂及应用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促腐和保氮功能的牛粪堆肥菌剂及其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高温菌芽孢杆菌、中温菌霉菌及低温菌酵母菌复配而成,所述的芽孢杆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或其他相似菌,所述的霉菌...
朱凌宇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徐荣韩光明王桂良毕建花唐鹤军
文献传递
邵伯湖区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肌肉营养组成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对江苏邵伯湖区的野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肌肉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泥鳅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长链多饱和脂肪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以及∑n-6/∑n-3比值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对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品质进行评价,发现泥鳅比大鳞副泥鳅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韩光明毕建花唐鹤军张家宏寇祥明朱凌宇徐荣王桂良王守红
关键词:泥鳅大鳞副泥鳅肌肉氨基酸脂肪酸
棉纤维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及水稻Cd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为生物炭应用于农田Cd污染的控制及治理提供相关科学依据,研究通过根箱试验,研究棉纤维生物炭对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可交换态和不可交换态Cd含量及水稻植株中Cd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棉纤维生物炭的施用量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同时不可交换态Cd含量都呈上升趋势。随着棉纤维生物炭的施用量增加,非根际土壤pH值呈逐渐上升趋势。非根际土壤pH值与可交换态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不可交换态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施用棉纤维生物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根际土壤pH值,进一步降低了非根际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而根际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的下降,主要受棉纤维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影响,受土壤pH值影响不大。随着棉纤维生物炭的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各部位Cd含量及累积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籽粒Cd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为36.57%,根的Cd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小,为12.56%。由于茎鞘的生物量和Cd含量都较大,茎鞘中Cd累积量最高,平均为25.44μg plant^(-1),是籽粒的2.85倍。因此,在进行农田土壤Cd修复的同时,除了要关注农产品Cd污染,还要考虑如何妥善处理大量的富集Cd的农业废弃物,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风险。
王桂良徐荣王守红寇祥明张家宏韩光明唐鹤军朱凌宇毕建花吴雷明
关键词:根际可交换态
一种黑水虻蛋白源小龙虾发酵饲料制备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黑水虻蛋白源小龙虾发酵饲料制备及其使用方法,所述黑水虻蛋白源小龙虾发酵饲料由原料和复合菌剂组成,原料包含:黑水虻幼虫、鱼粉、豆粕、面粉、菜粕、花生粕、棉粕、米糠、豆油、大豆卵磷脂、磷酸二氢钙、50%氯化胆...
韩光明徐荣 吴雷明寇祥明张家宏王守红 覃宝利毕建花 杨军 马林杰 张诚信 杨婷朱凌宇
稻虾综合种养对稻田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5年
稻虾综合种养是以农田为基础,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水稻和小龙虾集成种养不仅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还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土肥环境,在农业生产模式的绿色转型中应用潜力较大。为准确把握稻虾种养发展的趋势和难点,综述稻虾综合种养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稻虾综合种养的技术、模式和投入品创新及产业融合等方面展望其研究方向。
杨军杨婷马林杰徐荣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
关键词:土壤环境理化性质微生物
“双链型”林─牧草─畜禽─沼气─渔循环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该文提出了"双链型"林─牧草─畜禽─沼气─渔循环农业模式的合理建设方案,集成了林间种植牧草、牧草养畜禽、畜禽粪及残饲生产沼气、沼液养鱼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该循环农业模式的比较效益。
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金银根郭家登毕建花韩光明
关键词:循环农业模式农业结构调整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