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东升
- 作品数:20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胆管癌的影像学评价现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总结胆管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期、影像学对胆管癌可切除性的评价以及胆管癌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胆管癌的影像学评价现状进行综述。结果胆管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其进展快,预后差。华支睾吸虫引起的肝吸虫病及胆管结石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胆管癌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胆管癌及远端胆管癌;根据其生长方式及大体形态分为肿块/结节型、浸润型以及腔内生长型。各型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其各自的特征。影像学检查能对各型胆管癌作出较准确的影像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一系列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胆管癌相似,需结合各自的影像学特征、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等作出合理的诊断。结论目前,影像学检查能为胆管癌治疗前的综合评价提供较全面的信息。
- 杨帆伍东升陈卫霞
- 关键词:胆管癌影像学可切除性
- 对比研究布-加综合征与乙肝后肝硬化侧支循环CTA表现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对比分析布-加综合征(BCS)与乙肝后肝硬化(LC)多层螺旋CT(MDC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MDCT在BCS和乙肝后LC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收集经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60例乙肝后LC及手术证实或超声确诊的15例BCS患者,分析其CT形态学特征和侧支循环血管的解剖特征。BCS肝尾状叶增大11例(73%),明显高于LC组5例(8%)。BCS组肝外侧支循环中腰升静脉-奇静脉交通9例,腹膜后静脉丛曲张8例;肝内静脉侧支循环开放BCS组12例,其中同时合并9例腰升静脉-奇静脉交通,6例腹膜后静脉丛曲张;以上肝内外侧支循环开放在LC组均未见显示。结果表明:CT增强扫描肝脏形态学特征和侧支循环血管开放的解剖特征在BCS和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三维重建能准确反映BCS与LC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彭瑾王晓东陈卫霞伍东升里瓦兹李真林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多层螺旋CT
- 颌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颌骨良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华西第四医院诊治的颌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48例,在MSCT图像上,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和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1例(22.9%),可为多骨病变,有磨玻璃密度增高影或多囊状改变。颌骨囊肿14例(29.1%),是以液性密度为主的肿块。成釉细胞瘤11例(22.9%),多为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影,伴邻近齿根吸收。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4.2%),内呈液-液平面征象。成牙骨质细胞瘤2例(4.2%),呈团块状高密度影,肿块内见附属牙根。骨化性纤维瘤6例(12.5%),可见多发斑片状骨化影。MSCT检出病变部位准确率为100%,MSCT诊断符合率为91.7%。结论 MSCT对颌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定性诊断、准确评估有重要意义。
- 温晓玲伍东升张洪静王守忠姚莉洪沈江
- 关键词:螺旋计算机瘤样病变病理基础
- 胆囊脏面穿孔CT与MRI的表现特征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胆囊脏面穿孔CT与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多种影像检查确诊的胆囊脏面穿孔患者的多层螺旋CT(MDCT)与MRI表现,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胆囊脏面穿孔的CT与MRI表现包括胆囊壁异常、胆囊脏面穿孔所致肝脏异常和胆囊周围及右上腹腔异常。胆囊壁异常包括胆囊壁局部缺损或突出正常轮廓外,壁呈分层状。肝脏异常表现为肝脓肿或胆汁瘤形成,胆囊床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强化。胆囊周围及上腹腔异常包括胆囊窝及右上腹腔包裹性积液,胃窦、十二指肠、结肠肝曲、右半横结肠壁及邻近肠系膜肿胀。结论MDCT和MRI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胆囊脏面穿孔的大体病理特征、累及范围和程度,为准确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 伍东升陈卫霞王小鹏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磁共振多平面成像显示胆胰管汇合解剖特征
- 2011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胆胰管汇合区域精细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研究纳入112例行上腹部MRI增强扫描的受检者,排除了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有胰胆管疾病的患者。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胆胰管汇合的方式,测量胆胰共同管或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的夹角、胆胰管夹角。结果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上、中、下段者分别占17.0%、66.0%、17.0%,胆胰共同管或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的夹角为44.4°;胆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占11.6%,壁外汇合占80.4%,分别注入占8.0%,胆胰管夹角为37.8。。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胆胰管汇合特征,能较好显示胆胰管不同汇合方式的细微差别,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胆胰管汇合区疾病提供精细的影像解剖信息。
- 王晓东陈卫霞伍东升李昌宪
- 关键词:胆总管胰管磁共振
- 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肿瘤增强CT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底细胞瘤6例,肌细胞上皮瘤5例,脉管瘤4例,淋巴上皮囊肿及腮腺脂肪瘤各3例,软骨肉瘤1例。在增强CT图像上,从病变所在腮腺的位置、病变大小和形态、病变密度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底细胞瘤发生在腮腺浅叶,边界清楚,病变内易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明显强化肿块,边缘或内部可见结节状强化,可伴有增大的淋巴结。肌细胞上皮瘤多发于腮腺浅叶,易发生小囊变,少数病变内可有小点状钙化。实性部分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多有典型的动脉期强化结节和边缘显著强化。血管瘤为软组织肿块,病变较大可占据整个腮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静脉石,突出于腮腺表面,增强后轻度-明显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囊液较黏稠,CT值密度较高。软骨肉瘤以囊性为主的肿块,含边缘钙化、骨化成分的肿块。腮腺脂肪瘤可见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无强化,病变内可见纤维分隔。结论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揭示其病理基础;增强CT是诊断腮腺少见肿瘤病变性质有效的影像检查手段。
- 温晓玲沈江伍东升邵恒刘露许春华
- 关键词:CT病理学
- 腮腺腺淋巴瘤的增强MS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研究腮腺腺淋巴瘤的16层MSCT增强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基础进行评价,以提升对该类型肿瘤CT征象的认识。方法:观察34例经病理确诊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16排MSCT增强影像特征,对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密度、增强CT特点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3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共86个病变。12例双侧同时发病(双侧单发2例,双侧多发10例),22例单侧发病(单侧单发12例,单侧多发10例);66个病变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增强扫描动脉期各病变多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病变内囊变区无强化。结论:出现在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后下极的结节或肿块,常见多发病变,边界清楚,增强为中度或显著强化,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液化,是腮腺腺淋巴瘤较为特异性的增强MSCT征象。
- 沈江邵恒伍东升刘露许春华温晓玲
- 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MSCT病理学
- DWI联合3D-VIBE序列评价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三维容积内插值屏气检查(3D-VIBE)在评价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行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连续性肝门胆管癌病例37例,比较DWI和VIBE序列对淋巴结显示的差异,分析淋巴结的形态及分布情况。在DWI序列上测量淋巴结的信号强度(SI)并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在3D-VIBE图像上测量淋巴结与肝实质SI之比(SI淋巴结/SI肝脏),对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37例患者59组淋巴结中,51组在DWI和3D-VIBE序列上均显示,8组仅在一种序列图像上显示,两种序列图像淋巴结显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在DWI轴位像和3D-VIBE增强扫描图像上,所有显示淋巴结的短径分别为(0.82±0.27)cm和(0.79±0.26)c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3D-VIBE图像上,转移性淋巴结的短径为(1.05±0.42)cm,明显大于非转移性淋巴结〔(0.78±0.22)cm〕,P=0.030。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为(1.64±0.30)×10-3mm2/s,明显小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2.28±0.79)×10-3mm2/s〕,P=0.033。动态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SI淋巴结/SI肝脏分别为1.24±0.31和1.33±0.25,3 min延迟期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SI淋巴结/SI肝脏分别为1.34±0.28和1.19±0.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8,P=0.081)。在DWI序列图像中,随着b值增大,图像的SI逐渐降低。结论 DWI和3D-VIBE序列检测的ADC值及淋巴结短径的差异对于鉴别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联合DWI、3D-VIBE序列能够更准确地评价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 伍东升王晓东陈卫霞彭瑾苏伟张洪静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
- 卷积神经网络在职业性尘肺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4年
- 尘肺病在我国每年报告的新发职业病中居首位,影像学诊断目前仍是其主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然而,人工阅片对医生水平要求较高,尘肺影像学分期诊断的判别难度大,而且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出现误诊和漏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实现尘肺病的快速筛查,以便辅助临床医生进行鉴别和诊断,提高诊断效能。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分支,卷积神经网络因具有局部关联、权值共享的特点,擅长处理图像分割、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各种视觉任务,近年来已在尘肺病计算机辅助诊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卷积神经网络(VGG、U-Net、ResNet、DenseNet、CheXNet、Inception-V3和ShuffleNet)在尘肺病影像学筛查诊断、分期诊断和病灶分割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文献回顾,旨在总结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优缺点及优化策略,为尘肺病影像学计算机辅助诊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王瑜吴江伍东升
- 关键词:尘肺影像学诊断卷积神经网络
- 粉尘作业人员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粉尘作业人员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工种、接尘时间、融合块形成以及肺气肿征象、肺大泡、继发性肺结核等尘肺病常见并发症为观察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分类变量进行组内对照比较。结果粉尘作业人员发生PAH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工种(P=0.036,OR=1.134)、接尘时间(P=0.016,OR=1.145)、融合块形成(P=0.001,OR=1.777)、肺气肿征象(P=0.004,OR=1.679)、继发性肺结核(P=0,OR=2.065)。工种组内比较显示,石匠与石料开采加工、石英砂接尘组发生PAH的可能性是其他组的1.59~2.545倍。随着接尘时间的增长,发生PAH的可能性成倍增加。结论接尘工人出现肺气肿征象、继发性肺结核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阻止PAH的进展;不同工种的危险性、接尘时间的累积效应、融合块形成是预防PAH和改善预后中应引起重视的因素。
- 沈江伍东升温晓玲邵恒刘露李鹏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尘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