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明德

作品数:9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怀疑主义
  • 2篇中产阶级
  • 2篇圣经
  • 2篇文学
  • 2篇文学批评
  • 2篇阶级
  • 2篇阶级意识
  • 2篇戈德曼
  • 2篇法国大革命
  • 1篇新约
  • 1篇信仰
  • 1篇游戏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游戏
  • 1篇神学
  • 1篇生命形式
  • 1篇团体
  • 1篇帕斯卡
  • 1篇自我
  • 1篇自我形象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作者

  • 9篇魏明德
  • 2篇吴雅凌
  • 1篇谢华

传媒

  • 3篇基督教学术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当代国外马克...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戈德曼、冉森派和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戈德曼(Lucien Goldman,1913—1970)师承卢卡奇,对帕斯卡尔和拉辛的作品做出了社会学形态的文学批评,并进一步从冉森派运动中识辨出法国大革命的某种智识起源。晚近的研究不仅调整了戈德曼所建构的帕斯卡尔的浪...
魏明德吴雅凌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文学批评怀疑主义中产阶级阶级意识
文献传递
对话、文化与普遍性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试图反思当前"对话"一语的广泛用法,以厘清其周遭迷雾并估测其丰饶之境。本文将"对话"一词和"普遍性"、"文化"置于论辩之势,并说明它如何在中间扮演主导者的角色。真理的向度来自历史与文化的向度,唯有透过对话才能进入这个向度。对话所指涉的并非机械式的过程,而是差异关系的建立:对话中同时倾听。我们提到的"对话"一词,及关注对话的背景,都提供我们进入真理向度的研究方法。对话风格的流动性使得对话具有普遍性。对话是透过语言的使用,允许第三者走入语言游戏,共享语言游戏的共通规则,在共享的同时,逐步扩展并转化游戏规则。对话越是植根于实在的语言游戏,越是和真实的文化维系着活泼的关系,那么对话就越在时间和地点中留下印记,越能着重口语的源流、转折、流动性,越是能够承接普遍性的重任,因为它随时能够被转述。
魏明德
关键词:沟通生命形式语言游戏
帕斯卡:护教论与“机遇的几何学”
2016年
帕斯卡的护教论与他对科学的兴趣密不可分。在科学研究中,帕斯卡尤其奠定了概率计算的基础,并由此打开了一个他称为'机遇的几何学'(géométrie du hasard)的领域。以这种方式,他远离了笛卡尔采用的那种把几何模型运用于人性事物——例如神学或护教学——的方法。'机遇的几何学'使人能够直面那些偶然的现象,并由此帮助人去做决定,同时兼顾预期事件的或然性与获得收益的希望。因此,帕斯卡的护教论试图证实这一点:对天主的信仰,即使不是理性的(rationnel),也是合理的(raisonnable),并且,我们可以理性地打赌天主是存在的。这一护教论同时展现出论辩的风格,使概率论的推理成为'心灵可感的'。
魏明德谢华
关键词:帕斯卡几何学怀疑主义
内婚制与团体重建——基于《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的研究
《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在连贯的叙事之中重新编排历史事件,为充军之后的以色列团体的诞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本文试图把这两卷书作为一种"神学叙事"进行分析:推行内婚制,以复兴神与以色列团体之间的圣约以及团体内部的盟约,这条...
魏明德沈秀臻谢华
文献传递
戈德曼、冉森派和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2012年
戈德曼(Lucien Goldman,1913—1970)师承卢卡奇,对帕斯卡尔和拉辛的作品做出了社会学形态的文学批评,并进一步从冉森派运动中识辨出法国大革命的某种智识起源。晚近的研究不仅调整了戈德曼所建构的帕斯卡尔的浪漫主义形象,更指出冉森派运动实际促成了一场持续变化的社会运动。戈德曼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表达诸如17和18世纪欧洲"中产阶级"这样起到关键性历史作用的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他的经验论分析尽管有待深入修正,但他就上述方法论所提出的问题迄今有效。
魏明德吴雅凌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文学批评怀疑主义中产阶级阶级意识
智慧与启示:始于中国的神学思考
2015年
本文源于很久以前和汉语神学的一次相遇。汉语神学是中国当代思想家倡导的用中文发展神学话语的尝试,既让言者自身能通过母语真实地表述自己,又拒绝从中国经典著作和概念中借用范畴来建构'中国'神学。
魏明德鲁进(译)
关键词:神学《圣经》
暴力与圣经
人类史实际上亦可称之为暴力史。暴力始终无所不在,并以种种方式呈现出来:凶猛的战争、经济的剥削、文化的侵略、两性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是由一连串的内部冲突、动乱及镇压所写成。21世纪初的今天,环顾四周,类似的例子不...
魏明德
文献传递
“见”与“信”:旧约与新约中的“先见”与“先知”
2018年
相较于'看'的维度,基督教神学惯于优先从'听'的维度思考信仰的经验。赋予听觉以优先性,这与在理性内建立信仰言说的神学规划是并驾齐驱的。然而,这样做的危险在于使信仰主体失去现实性,忽略了信仰的诞生与灵性的历程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而动员一个完整主体的感官、情感与想象的。本文将研究圣经中的三个人物形象——撒慕尔、厄则克耳与《路加福音》所记载的耶稣,考察'看'的维度如何建构了他们自身的经验与文本读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神学人类学的一项当前任务:承认'观看者'(l’homme du voir)的言说地位,以更好地思索当代的灵性经验与圣神在其中彰显自身的方式。
魏明德谢华(译)
关键词:先知信仰
中国的“形象”与绘画的“无形”——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和圣经关联
<正>整个20世纪的过程之中,有关中国认同的相关辩论滋养并形塑了中国文学与哲学的风格与论题。从某些观点来看,有关中国艺术本质的相关争论也近似文学与哲学领域的争论。仔细审视中国艺术派别与技法的争辩将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社会与...
魏明德沈秀臻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