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亮 作品数:19 被引量:108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结实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研究秋闲期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播前土壤墒情和小麦生产特性的影响以及减少氮肥用量的可行性,为四川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冬小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夏玉米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裂区为氮肥用量,设不施氮(N0)、减氮(120 kg/hm^(2),N120)和常规施氮(180 kg/hm^(2),N180)3个水平。测定了小麦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和墒情、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后叶绿素含量、开花结实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NM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有显著增墒效应,其2016—2017年土壤储水量提高了8.0 mm,2017—2018年提高了6.7 mm;2016—2017和2017—2018年0—100 cm土层储水量分别提高20.2和9.1 mm。SM处理较NM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小麦旗叶、倒2叶、倒3叶叶绿素含量,并有效减缓了上层叶片叶绿素降解;SM处理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并降低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SM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总小花数、可育小花数和总结实率;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两年均值分别较NM提高31.8%、44.4%和92.9%。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对小麦叶面积指数、花后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和产量均有一定降低作用,但秸秆覆盖的效应大于施氮效应,秸秆覆盖后减氮对产量降低作用不明显。【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可提高冬小麦播前0—10 cm土层储水量,利于冬小麦营养生长并延缓花后叶片衰老,从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改善开花结实特性。减少氮肥投入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但秋闲期� 高仁才 陈松鹤 马宏亮 莫飘 肖云 张雪 樊高琼关键词:秸秆覆盖 底墒 旱地小麦 干物质 结实率 环境与施磷量对四川小麦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解环境与施磷量对四川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四川省育成的7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四川仁寿(盆中丘陵麦区)、温江(川西平原麦区)及雅安(川西南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研究了不同施磷(P2O5)量(0、75和150kg·hm-2)对四川小麦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施磷量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特性影响显著;生态点间比较,淀粉特性整体表现为仁寿>温江>雅安,淀粉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回复值均表现为仁寿点显著高于雅安点,膨胀势则表现为温江点显著低于雅安点和仁寿点。基因型间比较,淀粉品质以蜀麦482(强筋)最优,绵麦37(中筋)次之,良麦4号(弱筋)最劣。增施磷肥可显著提高淀粉峰值黏度和膨胀势,均以施磷150kg·hm-2最大,磷肥通过与环境、基因型的互作影响淀粉其他参数(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仁寿点小麦淀粉RVA特征谱参数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温江点则呈相反趋势。温江点川麦55(中筋)、蜀麦482(强筋)在不同施磷量下峰值黏度均≥2 900cp;仁寿点则在施磷75kg·hm-2时,绵麦37(中筋)和蜀麦482(强筋)的峰值黏度≥2 900cp,达到优质面条小麦标准。川西平原麦区选用川麦55、蜀麦482可实现优质面条小麦生产;盆中丘陵麦区作为四川小麦的主产区域,选用绵麦37、蜀麦482,结合施磷(P2O5)75kg·hm-2可实现优质面条小麦生产。 马宏亮 郑亭 胡雯媚 樊高琼关键词:小麦 施磷量 基因型 淀粉特性 播期对小麦籽粒储藏蛋白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23年 为明确播期对四川中、弱筋小麦储藏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以指导该地区专用型中、弱筋小麦生产,本试验以4个中、弱筋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早播(B1)、中播(B2)和晚播(B3)3个处理开展两年两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中、弱筋小麦品种的谷蛋白、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在崇州点增加,而仁寿点总体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储藏蛋白组分比例在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两种筋型小麦的粗蛋白、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在早播和晚播时高于中播,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在晚播时高于早、中播,弱化度在崇州点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在仁寿点则先降后升。相关性分析表明,谷蛋白大聚合体(GMP)、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总谷蛋白(Glu)含量与加工品质性状相关性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HMW-GS、ω-醇溶蛋白(ω)、总醇溶蛋白(Gli)含量和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比(H/L)、(α/β-醇溶蛋白)/Gli[(α/β)/Gli]可概括蛋白组分的主要变化信息;沉降值、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形成时间、湿面筋含量可概括加工品质性状的主要变化信息。综合来看,四川麦区中筋小麦适当推迟播期、弱筋小麦适当提前播期可使小麦处于较适宜的温光环境,储藏蛋白组分处于较为合理的比例,进而改善小麦加工品质。本研究结果为四川专用型小麦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杨永恒 曹永立 马宏亮 祁鹏飞 魏育明 樊高琼 郑亭关键词:小麦 播期 筋型 储藏蛋白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024年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P75)和120(P120) kg hm-2为裂区。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地上部磷素积累量, SM较NSM的小麦根尖NO3-净吸收速率、籽粒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素同化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8.4%、9.0%、41.9%、23.3%和21.9%。与P0相比, P75和P120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5.1%~37.6%、12.6%~19.0%、7.1%~9.3%、35.7%~60.5%、17.6%~23.8%、17.2%~23.6%。与NSM相比, SM的小麦旗叶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上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与施磷可促进小麦根尖NO3-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回报,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时,推荐采用秋闲期秸秆覆盖配施磷肥75 kg hm-2。 谢炜 贺鹏 马宏亮 雷芳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关键词:冬小麦 秸秆覆盖 籽粒产量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减氮优化根系分布提高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被引量:15 2022年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_(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 高仁才 陈松鹤 马宏亮 莫飘 柳伟伟 肖云 张雪 樊高琼关键词:秸秆覆盖 根系分布 遮阴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组成结构及淀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023年 为研究花前和花后弱光对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特性的影响,2020—2021年在西昌农科院基地设计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因素为品种,分别为蜀麦482、川麦39、绵麦51和昌麦34,副区因素为遮阴时期,分别为拔节-开花期(S1)和拔节-成熟期(S2),自然光强为对照(CK)。结果表明,遮阴显著抑制籽粒淀粉积累,拔节-开花期、拔节-成熟期遮阴使淀粉含量分别下降2.96和5.34个百分点,直/支比无显著变化。拔节-成熟期遮阴,A型淀粉粒(>10μm)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分别较CK提高0.10、4.49和5.01个百分点,α-淀粉酶活性提高36.6%,面粉降落值、糊化黏度和膨胀势降低,淀粉品质变劣;拔节-开花期遮阴降低绵麦51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CK减小28.6%,淀粉糊化黏度、膨胀势和降落值显著增加,淀粉品质改善。绵麦51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高,是其他品种的1.55~2.61倍,淀粉峰值黏度、降落值和膨胀势分别较其他品种低948.1~1597.8 Pa·s、108~211 s、2.95~3.88 g·g^(-1),且对光照变化更敏感。相关性分析表明,降落值与峰值黏度等糊化黏度(RVA)参数、膨胀势呈极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与之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灌浆期弱光通过降低淀粉含量和增加α-淀粉酶活性劣化小麦淀粉品质,低降落值品种绵麦51环境稳定性差,在多阴雨寡照区,建议选择高降落值品种以减小灌浆期弱光产生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小麦淀粉品质研究和指导弱光照区域小麦生产。 赵佳蓉 马宏亮 吴东明 刘琼 樊高琼关键词:小麦 淀粉品质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及其指标筛选 被引量:22 2016年 为了解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和筛选适宜鉴定指标,利用盆栽和大田干旱棚2种栽培方式,对西南地区42个小麦品种进行自然干旱胁迫。盆栽试验测定苗期叶面积(X_1)、苗高(X_2)、根长(X_3)、地上部干重(X_4)、地下部干重(X_5)、全株干重(X_6)、根冠比(X_7)、植株含水率(X_8)、离体叶片失水速率(X_9)、叶绿素含量(X_(10))等10个指标,大田控水试验于收获期测定株高(X_(11))、小穗数(X_(12))、穗长(X_(13))、单株成穗数(X_(14))、单穗重(X_(15))、单株产量(X_(16))等6个指标。以各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抗旱性的依据,运用加权隶属函数、聚类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小麦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42个小麦品种可划分为水分敏感、弱抗旱、中度抗旱和强抗旱4种抗旱类型,分别包括3、23、13和3个品种。以苗期和收获期16个指标的抗旱系数为基础,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1=-1.593+0.152 X_1+0.293 X_2+0.256 X_3+0.151 X_5+0.426 X_6+0.107 X_7+0.958 X_12+0.085 X_14+0.056 X_(15)+0.205 X_(16),R2=0.998 8,平均拟合精度99.23%;利用苗期10个指标的抗旱系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2=-0.677+0.218 X_1+0.481 X_3-0.803 X_4+0.230 X_5+1.232 X_6,R2=0.674 0,平均拟合精度88.50%,表明用苗期性状结合产量性状评判小麦抗旱性更为可靠准确。 胡雯媚 王思宇 樊高琼 刘运军 郑文 王强生 马宏亮关键词:小麦 苗期 抗旱性 隶属函数 氮肥后移对中、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其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以中筋品种‘蜀麦482’、‘蜀麦969’,弱筋品种‘川农16’、‘绵麦51’为材料,在总施氮量(纯氮)为150 kg·hm^(-2)和基追比为6∶4的条件下,设置底肥一次施用、追施拔节肥、追施孕穗肥3个施氮时期,开展两年两点试验。结果表明:(1)氮肥后移处理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直/支比分别显著下降0.20~1.75个百分点、0.10~1.85个百分点及4.88%~10.42%,可分别解释23.92%~39.00%、37.65%~45.08%、24.29%~29.04%的变异,支链淀粉含量基本无变化。(2)施氮时期可解释糊化特性0.01%~13.5%的变异。氮肥后移后4个品种的糊化指标基本均有所提升,其中,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的变化达显著水平。(3)氮肥后移后籽粒中AGPase、SSS以及GBSS活性均有所增加,尤其是灌浆中后期20~35 d与底肥一次性施用处理差异多达显著水平,并且差异随灌浆的推移而增大,中筋品种表现尤为显著。(4)AGP-L、Sbe 1 D、Wx-DI基因表达量在灌浆中后期20~35 d显著降低。因此,弱筋品种追肥需提前,适宜底肥一次施用或者拔节前追肥;中筋品种可考虑追施拔节肥或孕穗肥。 吴东明 韩雅楠 马宏亮 祁鹏飞 魏育明 樊高琼 刘琼 郑亭关键词:中筋小麦 弱筋小麦 氮肥后移 淀粉合成 糊化特性 密度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马宏亮 王秀芳 樊高琼 吴中伟 李金刚关键词:小麦 一种刻度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刻度尺,包括基座(1)和滑块(2),该刻度尺的特点在于,所述基座(1)为长方体形,在所述基座(1)上设有V型槽(11),所述V型槽(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基座(1)的长度方向,所述基座(1)靠近所... 樊高琼 胡雯媚 马宏亮 章明海 李国瑞 刘运军 王思宇 王强生 郑文文献传递